盧志攀
在新課程改革背景下,史料在高中歷史教學中扮演著越來越重要的角色。筆者在本文闡述了史料對于高三歷史復習的意義,并著重探討了相關的教學策略。
一、史料對于高三歷史復習的意義
受制于應試教育的禁錮和傳統(tǒng)教育觀念的影響,當前有些高中學生的歷史思維存在著幾個誤區(qū),不利于培養(yǎng)學生的思維能力,阻礙了教學質量的提高。第一,對于老師提出的問題,他們往往選擇被動地等待答案,或者直接從參考書中尋找標準答案,造成了思考懈怠。第二,在思考歷史問題時,有些學生往往觀點零散,僅僅局限于某一個事件,忽略了歷史事件之間的緊密聯(lián)系。第三,很多學生缺乏鉆研精神,無法透過表面的現(xiàn)象,去探索其本質。
在高三歷史復習中引入史料,是新課標的基本要求。新課標要求,學生需要具備獲取并處理歷史信息、評價歷史事實的能力。這些都需要建立在一定的史料閱讀的基礎上。另外,引入史料還能豐富教學內容,激發(fā)學生的探索欲望,讓課堂氣氛更加活躍,避免因為復習課枯燥而使學生產(chǎn)生厭學情緒。
在高三歷史復習中引入史料,也是順應高考形式的必要手段。新課標實施以來,從各地的高考歷史試卷中都可以找到大量以史料為背景的題目,考查學生獲取、分析、比較歷史信息的能力。
二、在高三歷史復習中運用史料的策略
1.提高史料辨析能力。
史料,是指人類社會歷史在發(fā)展過程中所遺留下來的痕跡。學會辨別史料的真?zhèn)?、判斷史料的價值,是開展史料學習的第一步。按照價值的大小,史料可以分為兩大類,即可以直接作為歷史憑據(jù)的第一手史料,以及第一手史料經(jīng)過歷史學者的研究與詮釋之后,所產(chǎn)生的學術成果,比如論文、專著等文獻資料,作為第二手史料。對于高中生而言,第一手史料獲取難度高、接觸機會少。
2.正確收集與選擇史料教學資源。
古今中外的史料資源非常豐富。教師在平時的閱讀過程中要注重積累,或者在互聯(lián)網(wǎng)上搜索資料。但是,并不是所有的史料都適合引入到高三歷史復習中來。因此,教師需要精心挑選,嚴加甄別。首先,要保證史料的真實性,否則會造成對學生的誤導,尤其是影視作品中的歷史知識,要引導學生直視其中的歷史錯誤,學會去偽存真。其次,要保證史料的典型性,使之與教學內容緊密結合,能夠突破教學重難點。
例如,關于英美近代政治體制的區(qū)別這一知識點,可以引入史料:二戰(zhàn)期間,丘吉爾對羅斯福說:“總統(tǒng)先生,人們關心的是你在何種程度上不經(jīng)國會批準而能采取行動,而你不必為內閣(各部部長會議)所困擾。而另一方面,我從不為議會所困擾,但我事事都得與我的內閣商量并獲得內閣的支持。”通過丘吉爾與羅斯福的對話,學生可以直觀、形象地了解英美兩國政治體制的差異。
3.注重師生的共同參與。
雖然歷史復習課內容多、時間緊,但是依然不能盲目采取滿堂灌的傳統(tǒng)教學模式,應當注重師生的共同參與,這樣才能提高學習效率。第一,保持耐心,逐句講解。尤其是文言史料,不能為了節(jié)省時間而盲目加快課堂進程,要確保學生徹底理解史料所呈現(xiàn)的內容。第二,以學生為本。教師需要扮演好引導者的角色,問題的設計要緊緊圍繞教學目標,引導學生自主探究。在必要時還可以創(chuàng)設教學情境,提高學生的參與度。但是創(chuàng)設情境也需要遵循適度原則,不能像新授課那樣占用過多的課堂時間,防止舍本逐末,分散學生的注意力。
另外,我們需要加強歷史學科課內外學習的聯(lián)系,讓學生轉變觀念,理解史料的重要性,養(yǎng)成正確的歷史觀、良好的歷史素養(yǎng)。
綜上所述,史料對于高三歷史復習具有重要意義。引入史料,一方面是新課標的必然要求,有助于提高歷史成績,另一方面,它能夠有效鍛煉學生的思維能力與自主意識,提高歷史素養(yǎng)。在高三歷史復習中運用史料輔助教學時,首先,引入的史料要與教學重難點相匹配。其次,培養(yǎng)學生的辨析能力,確保他們能夠準確把握史料中的歷史事件及其產(chǎn)生的影響。最后,堅持生本主義教學理念,注重師生的共同參與,鼓勵學生自主探究,并養(yǎng)成良好的課外閱讀習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