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虹
【摘要】略讀課文不僅是語文教材的重要組成部分,還是精讀課文的補充和應用。但多年來受到傳統(tǒng)應試教育的影響,在實際教學中,略讀教學并沒有起到應有的教學效果。我們要正確定位略讀課文教學,正視略讀課文教學存在的問題,探索構建適應略讀課文教學的策略,從而幫助學生提高閱讀能力,發(fā)揮略讀課文的文本價值。本文結合略讀課文的編排情況,從實際學情、文本結構、語言特色和擴展延伸幾個方面探尋基于語用理念下的略讀課文教學策略。
【關鍵詞】小學語文;略讀課文;語用;教學策略
【中圖分類號】G623 【文獻標識碼】A
“學習語言文字運用”觀點的提出,揭示了語文教學的本質是建構言語能力,而不是傳授語文知識。該內涵與理念的創(chuàng)新是語文教學研究的重大突破,引發(fā)了語文教學工作的深刻變革。新課標的出臺和新課程改革的推進,使廣大語文教育工作者轉而認真思考“語言文字運用”與語文教育的聯(lián)系。新課標指出,學會運用祖國語言文字的目的是“進行交流溝通,吸收古今中外優(yōu)秀文化,提高思想文化修養(yǎng),促進自身精神成長”。
一、從了解編排入手,明確略讀課文地位
在原人教版語文教材中,第二、三學段,略讀課文的數(shù)量比重隨年級逐步增加,在五年級下冊中與精讀課文持平,甚至在六年級超越了精讀課文。從中我們可以感受到略讀課文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地位之重,略讀課文比重的增加也表明編者目的是提高學生自主學習和運用祖國語言文字的能力。
雖然說略讀課文的教學要先領會編者的意圖,但教師也不能盡信書,不能僅僅局限于編者的安排,而更應該有自己的教學主張。教師可以根據(jù)教學需要,立足學生實際,對課文的“精”與“略”進行適當調整,合適的微調使課文和教學更靈活,是教學的需要。但是課文的編排大多還是合理的,符合學生語文學習的一般規(guī)律。教師在教學時應明確略讀課文的地位,用好教材,用活教材,充分發(fā)揮略讀課文的價值。
二、從學情出發(fā)把握語用點
略讀要怎樣教,首先要考慮學生的實際情況,學情是不可忽視的。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教學目標的設定、教學流程的設計、教學環(huán)節(jié)的安排、知識運用點的安排等,都要考慮到學生。找準這篇課文最好訓練的“點”,才能讓學生有更好的收獲,略讀課的教學往往以一兩個主要問題作為目標達成的檢測點。
以五年級《青山處處埋忠骨》為例,我設計了兩種完全不同的教案,課堂呈現(xiàn)的效果也是不一樣的。
【第一次課】(1)出示以往課文中人物描寫的語句,讓學生猜一猜是誰。(學生在導入部分就能知道這節(jié)課的重點,在閱讀課文時會關注人物描寫的語句)(2)初讀全文,整體感知,理解課題含義。(學生初讀后,了解課文大意,能夠結合故事內容和背景理解課題“青山處處埋忠骨”的含義)(3)再讀課文,合作交流,說說哪些句子給你留下了深刻印象。(學生重點結合課文人物描寫的句子和關鍵詞,根據(jù)語言、神態(tài)、動作等分析人物情感和心理變化,交流對這些句子的理解和體會)(4)個性閱讀,凝練人物形象。(學生還通過讀一讀、演一演的方式展現(xiàn)句子情感,還對人物心理內容進行揣摩,體會毛澤東不僅是領導人,也是一位平凡父親,這兩種角色情感的沖突)(5)感受結尾“言簡而意無窮”語言魅力。
【第二次課】(1)介紹故事背景,理解課題含義。(通過抗美援朝戰(zhàn)爭的介紹,學生對故事背景有了一定的了解,并能結合詩句“青山處處埋忠骨,何須馬革裹尸還”理解課題含義)(2)初讀全文,整體感知。(學生初讀后,了解課文內容,初步感受全文的情感基調)(3)說說課文中最令你感動的句子,體會人物情感。(學生的交流主要集中在文中的人物言行、神態(tài)、心理描寫上,分析課文人物描寫的特點,把握關鍵詞對人物形象的塑造的作用。從課文句子中體會毛澤東晚年失子的悲痛之情和身為領導人做出的艱難抉擇)(4)課堂訓練,進行小片段的人物描寫訓練。(學生通過學習課文中人物描寫的方法,來豐富寫作手法的學習,在課上進行及時強化)
第一次課教學中,學生需要通過自主學習去深度挖掘文章語言,感受人物特點,了解毛澤東作為一位普通父親異于常人的堅強理智,作為一代偉人卻又兼有父愛柔情。但這種教學設計適用于自主學習水平不錯的學生,在課上教師可以更多將自主權交給學生。而對于自主學習能力較弱的學生,最好是在落實基礎上做到一課一得。通過教師逐級地引導,品讀文中表現(xiàn)毛澤東悲痛的神態(tài)、動作、心理描寫的關鍵詞句,指導學生有感情地朗讀語段,加深對人物情感的理解,通過對句子的分析學習人物描寫的方法,并在課上進行方法的訓練。出于對不同學生群體實際情況的考慮,對同一節(jié)課可以有不同的教學方案,呈現(xiàn)出不同的教學效果,從不同的語用點出發(fā)使學生有所得。
三、從文本結構中尋找語用點
從學習要求來看,略讀課文作為精讀課文學以致用的遷移,要求學生能夠將精讀課文中學到的閱讀方法運用到略讀課文的學習中。這就需要教師在精讀課文的教學中關注閱讀方法的指導,引導學生在略讀課文中進行遷移運用,讓學生逐步掌握閱讀方法,提升閱讀能力。從文章結構來看,需要讓學生掌握多種結構方法,比如總分總、分總、總分等。如四年級上冊的精讀課文《貓》,文章結構清晰,采用了總分式。以“貓的性格實在有些古怪”總起全文,圍繞“古怪”寫貓的特點,“老實盡職”——“貪玩”、“溫柔可親”——“一聲不出”、“什么都怕”——“勇猛”,幾方面的描寫形成對比,突出表現(xiàn)“貓的性格實在有些古怪”。學生從這篇典型課文中感受總分結構的特點,通過總起句和主要關鍵詞去把握課文,學習了這種閱讀方法和文章的結構方式。之后學生在學習下一篇略讀課文《母雞》時,基于學習課文《貓》的基礎,教師通過引導學生分析《母雞》的課文結構。學生通過分析發(fā)現(xiàn)《母雞》一文主要分兩部分,分別圍繞“我一向討厭母雞”和“我不敢再討厭母雞了”來抒寫。文中還有一個過渡段,指明了“我”改變態(tài)度的原因,也就是母雞孵小雞以前和孵出小雞以后。學生理清了文章的結構,也就把握了作者的文章思路,利于從整體上感知文本內容。
從文章體裁來看,不同文章也有著不同方法的指導。如說明文的教學重點是教會學生掌握舉例子、列數(shù)字、打比方、作比較等說明方法。記敘文則需要學生通過記敘文的六要素了解文章內容,并結合文章的記敘順序和線索探究文章主題,在學習過程中關注人物和環(huán)境的描寫,能夠結合文中特定的語境,分析詞語的含義和言外之意。而應用文一般有慣用的格式和固定的語言表達,常用的有日記、書信、請假條、讀書筆記等。如在《尺有所短 ?寸有所長》一課中,可以根據(jù)這兩封信伺機教學生如何寫信,尤其需要注意書信的固有格式和特定表達。
四、從語言特色中捕捉語用點
略讀課文的教學,要在課文言語表達特色上下功夫,彰顯品位和感悟。文章呈現(xiàn)出來的語言特色,是敘述性的還是描寫性的,是質樸平實的還是辭藻華麗的,是嚴謹認真的還是詼諧幽默的,是深奧難懂的還是簡潔明了的,以及運用了哪些修辭手段等等。《祖父的園子》將人、事、景有機融合,展現(xiàn)作者童年生活的自由和快樂,可以引導學生結合生活寫寫童年趣事,讓這詩意般純真的文字定格在學生心中?!缎∶绾痛髽涞膶υ挕肥且黄L談記錄,學生要學習人物對話的記敘表達方式?!陡`讀記》要讓學生學習心理描寫文,感受人物的心理動態(tài)。而在《桂花雨》一課的教學中,除了加深專題“思鄉(xiāng)”的遷移點外,還可以與前文《梅花魂》進行比較,體會“桂花”“梅花”兩種不同意象對“思鄉(xiāng)”主題的體現(xiàn),甚至還能對本單元思鄉(xiāng)的詩句再行鞏固,與單元主題呼應,在碰撞與回顧中加深感悟。另外一類課文比較特殊,比如《打電話》和《半截蠟燭》,這兩篇略讀課文一個是相聲臺詞,一個是舞臺劇本。在眾多課文中出現(xiàn)語言表演藝術和舞臺表演的課文,怎不讓人眼前一亮!在學習中體會詼諧幽默的相聲語言,演一演情節(jié)起伏的故事,也給學生的語文學習帶來更多樂趣。
精讀——略讀——運用,這是一條能力線。學生在“學會”中也“會學”了,那么也就發(fā)展了能力。在精讀課“學”,在略讀課“會”,在生活中“用”。這就要求教師的教學訓練一定要到位,使學生在略讀課堂得以提升。學生能夠將精讀課文中學會的方法運用于略讀課文的學習,能夠把學到的方法運用于生活,那么我們教育的目的就達到了。
參考文獻
[1]葉圣陶,朱自清.精讀指導舉隅[M].北京:中華書局,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