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5)。對照組化驗報廢數(shù)2528例低于觀察組化驗報廢數(shù)3 175例"/>
石曉蘭
[摘要] 目的 分析血站成分制備過程中血液報廢的原因并探討策略的有效性。方法 將血站2016年1—12月成分制備過程中血液報廢作為對照組,收集血液報廢的例數(shù)分析其原因,制定相對應的對策,并且應用于2017年1—12月血站成分制備工作中(觀察組),對比兩個階段的血液報廢例數(shù)。結果 對照組血液報廢率12.46%(10 287/82 576)明顯高于觀察組血液報廢率12.21%(10045/82272),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對照組化驗報廢數(shù)2528例低于觀察組化驗報廢數(shù)3 175例,對照組成分制備報廢數(shù)6 598例明顯高于觀察組成分制備報廢數(shù)5 479例,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對照組成品庫報廢數(shù)1 161例與觀察組成品庫報廢數(shù)1 391例,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兩組血液報廢類型上,在脂肪血、血漿顏色異常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在血袋破損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結論 分析血站成分制備工作中血液報廢的常見原因,采取預防性手段,可降低血液報廢率。
[關鍵詞] 血站;成分制備;血液報廢;原因
[中圖分類號] R19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2-5654(2019)04(a)-0119-03
2016年我國無償獻血人次達到1 400萬,采血總量達到2 360萬單位[1]。2017年前3季度無償獻血人次數(shù)和采血量較去年同期分別增長5%和7%[2]。與獻血量同樣在增長的是我國血液使用量。但是,值得關注的一個問題在于,采供血機構在進行血液采集、成分制備的過程中,可能由于受到相關影響的影響導致血液報廢,較高的血液報廢率不僅加重我國血液供應緊張,還會加劇血庫用血緊張[3]。其中成分制備過程中容易出現(xiàn)血液報廢情況[4]。該次研究重點分析血站在成分制備過程中導致血液報廢的原因,及對策效果希望能夠有效降低血站成分制備的血液報廢率,現(xiàn)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將血站2016年1—12月成分制備過程中血液報廢作為對照組,2017年1—12月血站成分制備工作作為觀察組。
1.2? 方法
分析對照組階段中成分制備過程中血液報廢的原因,分析發(fā)現(xiàn)導致血液報廢的主要原因包括:①重度脂血:獻血者不注意獻血前的飲食注意,在獻血前1 d或者當天攝入高脂、高糖食物、油膩食物。②血袋破損:在血袋的采購上沒有加強相關工作,因原材料質量不過關導致問題的出現(xiàn)。也有可能是在操作中離心導致破損,也有可能是熱合口未注意導致滲漏的出現(xiàn)。③溶血:血液在轉運過程中或者是采集過程中出現(xiàn)操作不當,導致血袋受到振蕩、擠壓,加上高血液存儲溫度不符合相關標準,或者是獻血者自身原因都有可能導致溶血的發(fā)生。④出現(xiàn)凝塊:抗凝劑與血液沒有充分地混合導致凝塊發(fā)生。⑤血液采集量不足(不足量的血液不會成分制備):這種情況的出現(xiàn)可能是因為獻血前的溝通未到位或者獻血者自身獻血條件不成熟、獻血者獻血前過于緊張焦慮、獻血者血管太細、采血者技術不過關,也有可能是因為其他獻血反應導致獻血者的連續(xù)獻血反應。
針對上述對照組中存在的問題,采取針對性的解決措施:①針對重度脂血:采血者需要在獻血者獻血前詳細詢問飲食情況,身體狀況以及睡眠情況,知道獻血者認真填寫表格,如果通過與獻血者溝通發(fā)現(xiàn)其有不適合獻血的情況,勸導獻血者改日獻血。對于體重超過90 kg的獻血者也盡可能地婉拒其獻血要求。②針對溶血:加強采血者的專業(yè)素質,定期對采血者進行工作能力評估,要求采血者嚴格按照血液的保存要求進行保存。調節(jié)冰箱的溫度,做好血液從獻血者獻出到血站整個環(huán)節(jié)的管理。③針對血液采集量不足:采血者需要詢問獻血者是否為第一次獻血,如果是第一次獻血需要告知獻血者相關知識,同時告知獻血者不要過于焦慮擔心,整個獻血過程是十分安全的過程。在采血的過程中通過與獻血者交流轉移話題,分散獻血者對獻血的注意力,確保采血過程的順利。④針對凝塊:要求加強采血者的專業(yè)技能,要求采血者的相關操作嚴格按照規(guī)定開展。⑤針對血袋破損:針對血袋的采集需要選擇質量的生產(chǎn)廠家。另外熱合口必須封嚴。離心操作需要做好正確裝杯,避免死腔出現(xiàn)。
1.3? 觀察指標
對比兩組血液報廢率,不同情況的血液報廢的標準:①脂血:血漿內(nèi)出現(xiàn)白色不透明乳糜狀物;②血漿顏色異常:血漿呈現(xiàn)出茶色、深黃色、粉紅色等顏色,與正常血漿顏色有明顯差異;③采集量不足:使用標準稱沉重檢查發(fā)現(xiàn)容量低于標識容量10%以上;④凝塊:肉眼可見塊狀物;⑤血袋破損:血袋表面或者血袋外包裝發(fā)現(xiàn)有滲血,或者發(fā)現(xiàn)離心杯中有血漬,或血袋配血管中有血液滲出。
1.4? 統(tǒng)計方法
采用SPSS 21.0統(tǒng)計學軟件對組間數(shù)據(jù)差異進行檢驗,其中[n(%)]表示計數(shù)資料,組間、組內(nèi)相關資料的比較應用χ2檢驗方式,計量資料應用(x±s)表示,組間比較檢驗方式為t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分析兩組血液報廢率
對照組血液報廢率12.46%(10 287/82 576)明顯高于觀察組血液報廢率12.21%(10 045/82 272),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2? 分析兩組血液報廢統(tǒng)計情況
對照組化驗報廢數(shù)2 528例低于觀察組化驗報廢數(shù)3 175例,對照組成分制備報廢數(shù)6 598例明顯高于觀察組成分制備報廢數(shù)5 479例,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對照組成品庫報廢數(shù)1 161例與觀察組成品庫報廢數(shù)1 391例,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2.3? 分析兩組成分制備中血液報廢分類情況
兩組血液報廢類型上,在脂肪血、血漿顏色異常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在血袋破損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3。
3? 討論
相關數(shù)據(jù)顯示,我國臨床成分輸血率達到99.6%,血液報廢率為5.95%[5]。實際上我國一直都十分重視血液安全管理工作以及相應的供應工作,從提升依法治理水平、提升血液供應水平、提升血液安全水平、提升合理用血水平四方面積極開展血液安全供應工作。目前,針對我國的血液安全不僅建立了血液質量管理體系,還全面落實血液核酸檢測策略,并開展血液安全技術檢查[6]。相關資料顯示,我國2014年中央財政投入10億元支持實現(xiàn)血站核酸檢測全覆蓋[7]。通過實施核酸檢測將人類免疫缺陷病毒、乙型肝炎病毒、丙型肝炎病毒的檢測“窗口期”分別縮短了50%、82%和20%[8]。
與此同時我國的醫(yī)療服務水平也有很大改進,但是由于部分因素的影響導致血站成分制備中仍然有著較高的血液報廢率[9]。該次研究結果顯示,對照組血液報廢率12.46%(10 287/82 576)明顯高于觀察組血液報廢率12.21%(10 045/82 272),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兩組血液報廢類型上,在脂肪血、血漿顏色異常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在血袋破損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脂肪血是導致血液報廢的最常見原因,其次是血漿顏色異常。其中對于這種脂血、血液顏色異常導致的血液報廢問題,無法從根源上解決,這一點要求在采血時采血者需要加以控制,盡可能減少采血環(huán)節(jié)的不合格血液采集。
通過有針對性的了解血液報廢原因,這對于盡可能減少血液報廢率有重要意義。該次研究中,對照組化驗報廢數(shù)2 528例低于觀察組化驗報廢數(shù)3 175例,對照組成分制備報廢數(shù)6 598例明顯高于觀察組成分制備報廢數(shù)5 479例,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對照組成品庫報廢數(shù)1 161例與觀察組成品庫報廢數(shù)1 391例,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在血液成分制備的過程中,血袋破損、血液滲漏的發(fā)生與多個因素有關。要求與質量管理科進行溝通,避免采購不合格血袋。因熱合不嚴導致血液報廢,提示需要通過加強對相關工作人員的崗前培訓,盡可能杜絕該方面問題[10]。另外還需要定時進行儀器的維護與保養(yǎng)。對于血站而言,其工作不僅僅是保證血液的供應,與此同時避免血液浪費,減少其中資源的浪費[11]。特別是面對我國較為緊張的用血情況,血站更加需要做好相關工作,確保每一個環(huán)節(jié)的質量與安全[12]。
綜上所述,分析血站成分制備工作中血液報廢的常見原因,需要在日常工作中加強采取預防性手段,盡可能降低血液報廢率。
[參考文獻]
[1]? 段艷芳,張靜涵,李少華.成分制備物理血液報廢的原因及預防策略研究[J].中國衛(wèi)生產(chǎn)業(yè),2018,15(3):130-131.
[2]? 張彩蘭.海東中心血站成分制備過程中血液報廢的原因分析[J].青海醫(yī)藥雜志,2017,47(8):66-67.
[3]? 莊永華.血液成分制備過程中血液報廢情況及其原因分析[J].中國衛(wèi)生產(chǎn)業(yè),2017,14(21):13-14.
[4]? 羅懷雪,盧少芬,李結敏,等.成分制備過程血液報廢的原因分析及預防措施[J].中國醫(yī)藥科學,2017,7(6):187-189.
[5]? 嚴曉蕓,范恩勇.血液成分制備過程中血液報廢情況調查分析[J].國際檢驗醫(yī)學雜志,2017,38(1):110-112.
[6]? 陳小嫄.研究血站成分制備過程中血液報廢的原因及預防方法[J].國際檢驗醫(yī)學雜志,2016,37(9):1261-1262.
[7]? 王明芳.血站成分制備血液報廢原因淺析[J].基層醫(yī)學論壇,2015,19(21):2943-2944.
[8]? 毛金美.制備過程中血液報廢的原因分析[A].中國輸血協(xié)會.中國輸血協(xié)會第七屆輸血大會論文專輯(摘要篇)[C].中國輸血協(xié)會:《中國輸血雜志》編輯部,2014:1.
[9]? 毛愛霞.采供血和成分制備過程中血液報廢原因分析及對策[A].中國輸血協(xié)會.中國輸血協(xié)會第七屆輸血大會論文專輯(摘要篇)[C].國輸血協(xié)會:《中國輸血雜志》編輯部,2014:1.
[10]? 張捷.成分制備過程中血液報廢原因分析[J].中國醫(yī)藥科學,2013,3(22):151-152.
[11]? 孔福珠,胡翠薇,吳金仙,等.成分制備過程中血液報廢原因分析[J].臨床輸血與檢驗,2011,13(1):72-73.
[12]? 李進才,戴慶昭.成分制備過程血漿報廢原因分析及對策[J].醫(yī)學信息,2010,23(8上旬刊):2788.
(收稿日期:2019-0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