鮑含敏
浙江省寧波市奉化區(qū)中醫(yī)醫(yī)院 浙江 寧波 315500
筆者應用腦梗合劑治療急性腦梗死患者,觀察其臨床療效及對血清超敏C反應蛋白(hs-CRP)和D二聚體(D-D)的影響,為該病的臨床防治提供科學依據(jù)。
選擇2017年1月至2018年8月在我院接受治療的急性腦梗死痰瘀阻絡證患者128例。主癥:半身不遂,口舌歪斜,偏身麻木或感覺減退、消失,言語謇澀或不語;次癥:頭暈目眩,氣短乏力,痰多而黏,唇甲色暗;舌脈:舌質(zhì)黯、有瘀斑,舌苔厚膩,脈細或滑或澀。采用隨機數(shù)字表法分成觀察組和對照組,每組各64例。其中觀察組男35例,女29例;年齡47~78歲,平均65.71±6.83歲;發(fā)病時間2~62h,平均24.68±4.39h。對照組男37例,女27例;年齡46~77歲,平均65.36±6.70歲;病程1~65h,平均34.27±4.52h。兩組患者在性別、年齡、病程等方面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對照組給予常規(guī)西藥治療,包括早期抗血小板治療、他汀藥物治療、腦細胞活化劑、神經(jīng)營養(yǎng)劑,積極降糖,必要時降低顱內(nèi)壓、維持水及電解質(zhì)平衡等治療。觀察組在對照組的基礎上給予本院自制腦梗合劑治療,方劑組成:石菖蒲、川芎、制首烏、赤芍、益智仁、姜半夏、茯苓、陳皮、白術、僵蠶各10g,葛根、雞血藤各15g,水蛭3g,甘草5g。水煎至300ml,每日1劑,分早晚2次口服,1個療程4周,治療2個療程。
3.1 療效標準:治愈為神經(jīng)功能缺損評分(NIHSS)減少>90%,Barthel指數(shù)評分>80分,病殘程度為0級;顯效為NIHSS評分減少60%~90%,Barthel指數(shù)評分80~60分,患者病殘程度為1~3級;有效為NIHSS評分減少30%~59%,Barthel指數(shù)評分60~41分,臨床癥狀和體征有所改善;無效為NIHSS評分減少<30%,Barthel指數(shù)評分≤40分,或評分增加、病情惡化。
3.2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見表1。
表1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
3.3 兩組治療前后hs-CRP、D-D水平比較:見表2。
表2 兩組治療前后hs-CRP、D-D水平比較(±s)
表2 兩組治療前后hs-CRP、D-D水平比較(±s)
注:與治療前比較,aP<0.05;與對照組比較,bP<0.05。
組別觀察組(64例)對照組(64例)時間治療前治療后治療前治療后hs-CRP(mg/L)9.43±2.67 2.89±0.82ab 9.26±2.84 5.17±0.93a D-D(μg/L)434.88±85.59 223.08±64.15ab 427.91±87.44 275.24±73.37a
腦梗死屬于中醫(yī)學“中風”范疇,痰瘀阻絡證是其常見證型。痰瘀痹阻經(jīng)脈,氣血運行不暢,筋骨肌肉失養(yǎng),故生口角歪斜、半身不遂諸癥。根據(jù)急則治其標的原則,治療上應盡早使用豁痰祛瘀法,阻止痰瘀對腦竅的損害,同時兼顧氣陰不足之本,防止機體氣血逆亂的發(fā)展,消補兼施,使祛瘀而不傷正,扶正而不留滯[1]。腦梗合劑方中以石菖蒲開竅寧神,化濕開胃;制首烏益腎填精培補先天之精;川芎活血行氣化瘀;三者相伍為君藥。益智仁溫腎固澀;葛根引諸藥上行開竅;雞血藤養(yǎng)血活血,通經(jīng)活絡;赤芍活血散瘀;姜半夏、茯苓、陳皮、白術調(diào)津以益脾,化濕以消痰濁,共為臣藥;蟲類藥物水蛭、僵蠶為佐藥,活血破瘀、通經(jīng)消積;甘草調(diào)和諸藥。眾藥合用,滋陰益氣,健脾利濕,痰瘀共治,使氣旺、瘀消、痰化,標本兼顧,以達治療之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