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振玲
摘要:課堂提問是語文教學中經(jīng)常用到一種“常規(guī)武器”。好的課堂提問可以加深學生的理解,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思維品質(zhì);可以讓師生之間進行有效的信息交流;可以加速學生掌握知識的能力。“學起于思,思起于疑”。課堂提問也是一門藝術(shù),在素質(zhì)教育中,需要小學語文教師要尋找課堂提問的技巧:小學語文課堂提問要有思考的動力,小學語文課堂提問要有方向,小學語文課堂提問要掌握“火候”,小學語文課堂提問要有邏輯性。
關(guān)鍵詞:小學語文課堂;提問;技巧
提問是一種藝術(shù),不同的提問的方式就會有不同的答案,一千種提問方式就會有一千種回答。而在小學課堂中,教師就要善于提問?!秾W記》有這樣一段生動的敘述:“善問者,如攻堅木,先其易者,后其節(jié)目。”川在應(yīng)試教育的沖擊下,教師所提問的問題都是圍繞應(yīng)試教育的內(nèi)容所提問,而學生回答的問題也是趨于標準化,如果得到的答案跟老師的不一樣,學生就會懷疑自己的答案,不管這個答案是多么的有道理。要想改變這個現(xiàn)狀,教師就要善于提問,做一個會提問的老師,讓小學語文課堂百花齊放,大放異彩。
1 小學語文課堂提問的重要性
隨著新課改在我國的廣泛推行,由“應(yīng)試教育”到“素質(zhì)教育”的步伐逐步從各位教育研究者的呼聲中走到了現(xiàn)實的教學工作中。不同的教學形式也慢慢豐富起來,教學也不像以前那樣僅僅只是依賴黑板和粉筆,更多的學校開始增設(shè)了多媒體的教學方式,讓學生和教師上課更加方便,也讓學生對于所學的抽象的知識有了更加具體的認識。但與此同時,在一節(jié)語文課上,教師不再是課堂的主體,只是課堂的引導(dǎo)者,學生才是課堂的主體。那么提問便是教師引導(dǎo)學生進入狀態(tài)的一個有效的手段,也是讓學生能夠真正融入到課堂當中,主動思考問題的途徑。有效的提問讓課堂氣氛更加活躍,有生氣。
2 小學語文課堂提問的現(xiàn)狀
由于素質(zhì)教育的逐步推進,課堂教學手段越來越多,課堂提問在課堂上逐漸被教師所引用。但是教育發(fā)展的同時也伴隨著一系列問題,課堂提問應(yīng)用有許多不合理的現(xiàn)象和問題,比如問題過于簡單,沒有思考的動力;或者是問題過于寬泛,沒有方向,又或者是問題的火候沒有掌握好。
3 小學語文課堂提問的技巧
現(xiàn)階段出現(xiàn)的關(guān)于課堂提問的問題都是教師沒有掌握好提問的技巧,教師要講究提問的方式技巧,通過分析教材,分析學生,提高課堂提問的效率。課堂提問的問題對于學生來說不能過于簡單,要有思考的動力,也不能太寬泛,要有方向,提問明確,提問還要掌握火候。
3.1 小學語文課堂提問要有思考的動力
問題是需要問的,那么有些問題問的直白是好事,但不是每一個問題都要過于直白。為了完成教學的任務(wù),有些老師在小學課堂中提問的問題過于直白,答案只是一種選擇,是與不是,對或不對,這些對于小學生來說沒有了思考的動力。一旦沒有了思考的動力,即便你的答案全部都是對的,卻沒有什么用,因為你失去了一個學生應(yīng)該要有的思維方式。例如在《驕傲的孔雀》一文中,孔雀精神抖擻地拖著美麗的羽毛在湖邊照鏡在照鏡子時,它發(fā)現(xiàn)了一只跟她長得一模一樣的鳥,也很漂亮。岸邊的孔雀展開自己的美麗的羽毛抖動著,湖里的孔雀也在抖動著它的五光十色的羽毛。在學習這篇段落中,教師主要要引導(dǎo)學生認識到美麗的孔雀,體會美好的事物。在課堂上如果教師提問:這只孔雀是不是很美?是不是很漂亮?學生必定會回答是,因為你只給了兩個選項或者說兩個答案供他們選擇。按照這樣的問法,得到答案一定是正確的,毫無偏差,但其實你給的是一道選擇題,學生只需要選擇其一就好了。像這種問題非但沒有挑戰(zhàn)性,還沒有技術(shù)含量。
對于這篇課文我們可以這樣來提問:你覺得孔雀最美麗的地方在哪里?為什么你會這樣覺得?這樣問,促使學生去閱讀課文,理解課文。如果你只是問孔雀是不是很美麗?學生不要看書就能找得到答案,他們就失去了思考的能力。提問的問題對于學生來說要促使他們看書理解課文,促使他們有思考的動力,才能讓他們越來越有思想,才能進步。所以在小學課堂中提問不能過于直白,太直白會影響學生的思考。但是也不能太難,太難會讓學生失去思考的動力,會害怕失敗,產(chǎn)生挫敗感。
3.2 小學語文課堂提問要掌握好“火候”
課堂當中提問是必須的,但不是問題越多越好,也不是每時每刻都在提問。所提問的問題一定要有主次,精煉,也必須要符合教學的重點和難點,對于所提出的問題一定要精心,并且掌握好火候。
3.3 要精煉
適度的課堂提問具有診斷學習、啟發(fā)思維,反饋調(diào)控等教學功能。但現(xiàn)在的小學語文課堂有這樣一種現(xiàn)象:一節(jié)課下來有很多個問題,但深究發(fā)現(xiàn)這一節(jié)課中的問題有一半是沒有什么作用的。雖然問題層出不窮,各式各樣,但老師信手拈來的問題,學生都沒有探究本文里的獨特的,閃爍著智慧火花的感悟,對于這若干個問題,學生也應(yīng)接不暇,只能兵來將擋,水來土掩。這樣提問,學生很累,也達不到效果。所以教師提問時需要精煉。精煉的問題需要教師多角度的充分地理解文本,一步一步地吃透本文潛藏的內(nèi)在信息和感悟,之后圍繞這個文章中心精心設(shè)置一兩個中心問題,用中心問題帶動其他的小問題。這樣把小問題串在一起,看似無足輕重,但一布一步都是環(huán)環(huán)相扣。提問中心問題時要注意,這個問題不要過于空泛和瑣碎,空泛的話讓學生找不到回答的點子上,瑣碎的話會讓后面要提問的間題比較難進行。所以問題不在于多而在于精。
4 小學語文課堂提問要有邏輯性
從另一個角度來說,課堂提問也是一種藝術(shù)。一個提問不是直接問出來就可以了,提問的時候還需要有一定的邏輯性,這樣才能引發(fā)學生一步一步地思考問題,解決問題。陶行知曾經(jīng)說過:“好的先生不是只會教書,不是教學生,而是教學生學。[3]”他的這句話恰巧證明了教師不是教學生,而是讓學生在你的引導(dǎo)之下學的好,那么這個引導(dǎo)就需要用課堂提問來做引導(dǎo)了。如果問題問的有邏輯性,學生也會很快的理解課文,體會課文的感情。
例如在教學《陶校長的演講》這一課中,我主要設(shè)計以下問題:1.《陶校長的演講》中講述的是陶校長對于同學的每天四問,那這每天四問是哪四問?2.為什么要這么問呢?如果我們每天都能這樣的問問自己,又有什么作用呢?像這樣用大問題套小問題,促使學生在大問題中尋找答案,解決小問題。而這幾個問題也是具有一定的邏輯性,從每天四問是什么?讓學生找到每天四問,再問為什么要這樣問?讓學生自己在段落中找到答案,回答問題,這樣既讓學生瀏覽了全文,對課文有一定的理解,最后再體會陶校長對我們的殷切希望,讓我們每天都問問自己,希望我們能在身體健康、學問進修、工作效能、道德品格各方面有長足的進步。所以,提問有一定的邏輯性。
5 結(jié)語
綜上所述,為加強課堂提問的科學嚴謹性,讓提問成為實施素質(zhì)教育中經(jīng)常使用的教學手段和教學形式,我認為教師要在課堂中進行有技巧的提問,優(yōu)化課堂,發(fā)揮真正的教師的引導(dǎo)作用,從而展示教師的教學魅力。
參考文獻
[1]陳小榕.小學課堂提問藝術(shù)[J].小學教學參考,2007; 30.
[2]張春興.教育心理學[M].浙江教育出版社,1998:116.
[3]徐明聰.絳行知生活教育思想[M].合肥工業(yè)大學出版社,2009; 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