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格格
摘 要:五四運動是中國近代史上具有里程碑意義的重大社會事件,是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的開端,也標志著青年在歷史舞臺的隆重登場。借助文獻研究方法,分析了五四運動始作用力中的青年因素和發(fā)生、發(fā)展過程中的青年力量,認為當代青年應當在不斷深化對五四精神的理解中,樹立崇高的理想追求,夯實科學文化基礎,全面提高綜合素質(zhì);在緊貼時代脈搏中規(guī)劃人生,實現(xiàn)主體性與社會性、時代貢獻與自我成就的辯證統(tǒng)一。
關鍵詞:五四運動;五四精神;青年因素
青年作為具有積極創(chuàng)造力和創(chuàng)新實踐力的主體,始終是推促社會進步、文明發(fā)展的不竭動力之源。青年成長與國家建設、社會發(fā)展息息相關,青年集體行動所釋放的青春力量往往成就顛覆性的時代價值,這一點,居于中國近現(xiàn)代煌煌歷史尊位的五四運動給予了最充分、有力的印證。五四運動,是中華民族近現(xiàn)代發(fā)展歷程中極為關鍵的社會運動,是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的重要發(fā)端、中國新文化運動發(fā)生的標志性事件,也是青年擔當社會革新先鋒力量、積極推動社會進步的初次全面登場。青年作為社會中最富創(chuàng)造力和最具開放性的主體,在五四運動初始條件的形成中發(fā)揮了無可替代的關鍵性作用,且在運動始末全程發(fā)力,為五四運動的目標實現(xiàn)和成果取得做出了極大犧牲與突出貢獻。身處全面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時代新起點,回顧五四歷史、闡析五四中的青年因素,有助于激發(fā)當代青年愛國樂業(yè)、砥礪奮斗的意志品質(zhì),鼓舞青年樹立崇高的理想信念,勇?lián)鷷r代重任,在建設與奉獻中完成個體生命意義的實現(xiàn)和升華。
一、五四風暴始作用力中的青年動因
形成五四風暴的初始條件中匯聚了強大的青年能量:
(一)衰頹國運激起了廣大青年的情感共振
西方列強用艦船禮炮撬開了古老中國的大門,也將中國近代百年沉寂史永遠釘在了恥辱柱上。自鴉片戰(zhàn)爭起,持續(xù)不斷的外敵入侵徹底打破了千年小農(nóng)社會的固有形態(tài),對內(nèi)階級、民族矛盾激化,對外在屢次抵抗失利、割地求和中,國家主權和國際地位亦喪失殆盡。內(nèi)憂外患的現(xiàn)實國情、江河日下的時局政治與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國家性質(zhì)使社會生活氣氛低迷,上至朝廷命官、士大夫,下到販夫走卒,凡尚存些許良知、自尊者,無不籠罩在郁悶和悲憤的情緒之中[1]。在救亡圖存與思想解放的時代隘口,而敢于一馬當先、變法革新的,往往是銳意進取、除故鼎新的熱性青年。1894年,28歲的孫中山在檀香山創(chuàng)立興中會,提出“振興中華”的響亮宣言,并吸引了一批時齡弱冠的有志青年共商國是;黃花崗七十二烈士之一的林覺民,懷揣“革除暴政、安強家國”志向殉身之時年僅24歲;“革命軍中馬前卒”鄒容撰寫《革命軍》時只有18歲;著有《猛回頭》、《警世鐘》的愛國志士陳天華蹈海殉國之齡不過而立初滿。這些覺醒了的愛國知識青年,以英勇的意志和犧牲的精神,站立在救國救民的時代潮前,奠定了豐實的群體情感積淀,在外交失利燃點到來之際,五四運動一觸即發(fā)。
(二)社會異變培育了時代更新的青年力量
鴉片戰(zhàn)爭之后,在外商資本入侵的沖擊下,中國自然經(jīng)濟被迫開始瓦解并開始了工業(yè)化之路,在辟為通商口岸的東南沿海,外資注入推動原有官僚、地主階級投資建立新式工廠。民族資產(chǎn)階級也在復雜因素的驅(qū)動下自然成形,并走上工業(yè)救國的曲折發(fā)展道路,開辦民族工業(yè)的浪潮迅速席卷。1895年到1900年間設立的商辦廠礦總數(shù)和資本總額,比以往20多年的總和還要多;1905年到1911年間的投資總額同以往30多年的總和相等[2]。工業(yè)企業(yè)的成長推助了工人階級的形成,五四前夕,全國工人隊伍已達數(shù)百萬之廣,且以具有新興思維、反抗意識的青年工人為眾,而歷史也隨即證明,這些年輕的工人群體日后將扛起國家獨立、民族解放的革命大旗。此外,新式學堂的創(chuàng)建也為青年聚集和思想解放提供了絕佳的場所。自廢除科舉以來,民族危機使有識之士意識到思想革新和觀念解放的重要性,各地依托新式學堂培育具有新思想和時代擔當?shù)男虑嗄?,留學報國之風也隨之興起,知識青年成為分布廣泛的社會群體。由此,以青年人群為主導的工人階級、民族資產(chǎn)階級、知識分子組成了推動社會變革,接受新思想、新事物的組合體,成為了五四運動全面開展的堅實群眾基礎和動力來源。
(三)新文化運動進一步發(fā)動青年人的思想反抗
轟轟烈烈的辛亥革命卻以革命成果被軍閥竊取而宣告失敗,封建君主專制的推翻并不意味著專制統(tǒng)治和封建思想的根除與摒滅,各地軍閥割據(jù)、派系相爭,政治上厲行專制、捭闔媚外;經(jīng)濟上債臺高筑、濫發(fā)紙幣、強斂苛捐;思想上尊孔復古、大行倒退之風。一系列與民主共和背道而馳的舉措,令民眾徹底失望,也使知識分子徹底清醒。1915年,陳獨秀創(chuàng)刊《新青年》拉開新文化運動的大幕,新文化運動矛頭直指封建專制和軍閥統(tǒng)治,反對愚昧,追求民主與科學,崇尚真理與自由,深度解放國民思想,使陰郁的社會風氣為之一振。而在這次思想運動中沖鋒陷陣的民主戰(zhàn)士和思想旗手,如陳獨秀、李大釗、魯迅等人,平均年齡只有30歲左右,同時段的受眾人群,如鄧中夏、周恩來、張?zhí)?、毛澤東等青年學生也都只有20歲左右的年紀。這些青年人與敗風陋俗、專制強權英勇斗爭,對封建蒙昧毫不妥協(xié)加以革除,清掃了陳舊流弊,開化了思想,為五四運動的爆發(fā)營造了濃郁的思想氛圍,也為之后的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廣泛傳播作了充分的環(huán)境準備。
(四)十月革命使青年馬克思主義者迅速得到成長
1917年爆發(fā)的俄國十月社會主義革命震驚了世界,也為中國民族解放事業(yè)輸送了最為寶貴的養(yǎng)料——馬克思主義,這使得彷徨中的“吾國與吾民”看到了新的希望、帶來了新的希冀。十月革命的勝利使國人開始思想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引構建民族解放與復興的路徑,首先接受并傳播這一思想的,是具有思深度、情懷厚度的先進青年知識分子。李大釗是這一時期青年馬克主義者的杰出代表,1919年1月,李大釗發(fā)表《庶民的勝利》和《布爾什維克主義的勝利》兩篇文章,為馬克思主義引入中國做出了卓有成效的初期探索。這一時期,新文化運動也轉變了方向與內(nèi)容,進入了宣傳十月革命、傳播馬克思主義的新階段,馬克思主義者的隊伍因之迅速擴大,這些馬克思主義信仰者與傳播者多為有志學生和青年知識分子,因而也成為了五四運動的積極參與主體,在堅定革命理想和正確革命思想的指引下,為推動運動的壯大和延伸、爭取更加豐碩的運動成果做出了巨大的貢獻和犧牲。
二、五四運動發(fā)生與發(fā)展中的青年力量
巴黎和會的外交失敗是五四運動的直接導火索和風暴的燃點。1919年,作為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戰(zhàn)勝國的中國在巴黎和平會議上談判失敗,蒙受了巨大的不公正待遇和國家利益侵占,消息傳入國內(nèi),隨即引發(fā)社會各界強烈憤慨和抵制。“公理戰(zhàn)勝強權”幻想破滅的巨大的落差使熱血青年難以平復,而執(zhí)政府罔顧國權民怨,賣國求榮的行徑更使青年再也無法置身事外。5月4號,五四運動由北京始發(fā),愛國青年學生自發(fā)組織起來,走上街頭,向執(zhí)政府抗議,提出“外爭國權,內(nèi)懲國賊”等要求。為了發(fā)動群眾、引起共鳴,愛國青年不惜以各種激烈的方式擴大抗爭的影響力:24歲的北大學生郭欽光在5月4日當天,“奮袂先行,見當局下逮捕學生之令,憤然大痛,嘔血盈斗”[3],成為五四運動中殉身的第一位志士;青年學生張則范以鋼剪砍斷手指,寫下血書“誓爭青島,眾志成城”八個大字,“各代表奉為救國旗,通示各校,大為感動也”[3];江西女師學生程孝芬“發(fā)起女子救國團,斷指血書十余字”其行為使“校長感愧,同學激發(fā)”,“贛省各界因之大為感動”[3]。學生的奮勇抗爭很快得到工人階級的響應,在得知北京學生大批被捕的消息后,6月5日起,數(shù)萬上海工人相繼舉行聲援學生的罷工,隨后,北京、漢口、南京、長沙等多地工人亦以罷工為援。
此外,學生群體也通過極大努力爭取到商界罷市的馳援,如上海學生為動員各商號統(tǒng)一罷市,不惜“沿街跪求”情切哀告。
青年人的自我犧牲和無畏抗爭得到了社會各界的巨大反響,在學生們的感召和影響之下,罷工、罷課、罷市三股熱潮如燎原之火在迅速在全國范圍內(nèi)蔓延開來。救亡圖存的緊要關頭和內(nèi)外夾擊的重壓之下,是青年群體主動擔當起時代重任,帶領各個階層、廣大民眾反抗強權、力爭國權,啟發(fā)民智、解放思想,加速了全民族國家觀與主權觀、領土意識和民族認同的蘇醒。青年學生以高昂的愛國熱情與無畏的犧牲精神,激發(fā)起廣大民眾探索救國之道的使命感和責任感,客觀上改寫了中國的前途命運,推動了中國社會的發(fā)展進程[4]。
綜合以上,青年因素貫穿了五四運動發(fā)生、發(fā)展和完成的全過程,發(fā)揮了巨大的推動作用,也為后世留下了可貴的精神財富。為了更好地擔負起國家、民族賦予的責任和時代使命,當前青年應當在牢牢把握時代脈搏,在實踐中做到主體能動性與客體社會性的辯證統(tǒng)一;在不斷學習中全面提高個人能力,實現(xiàn)知識技能和綜合素質(zhì)的充實儲備;在五四精神等崇高思想指引中樹立奮斗目標,激勵自我實現(xiàn)社會貢獻與個人成就的雙重收獲。
參考文獻:
[1]胡獻忠.“五四”的百年滄桑與青年的歷史擔當[J].青年探索,2019(1):51—59.
[2]胡繩武,金沖及.從辛亥革命到五四運動[M].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2010:475.
[3]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 五四愛國運動:上冊[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79.
[4]郭灝.從五四精神的弘揚談青年愛國主義教育的強化[J].北京教育,2016(11):47—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