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道家文化是我國傳統(tǒng)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蘊藏著道家學者獨特的見解和非凡的思維。“無為”是道家的核心思想,具有豐富的哲學內涵,同時在現(xiàn)代教育中也有一定的體現(xiàn),因此對現(xiàn)代教育具有啟發(fā)作用。文章主要針對道家無為教育思想對高校思政教育的啟示展開探討。
關鍵詞:道家無為教育思想;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綜合素質
我國傳統(tǒng)教育思想中存在很多不同的派別,流傳已久,對我國社會以及人們的思想觀念都有深遠的影響。在物質發(fā)達的現(xiàn)代社會,道家文化提倡自然和諧,正是現(xiàn)代人們對社會生活的一種追求。道家無為而治的思想與高校思政教育相結合,既能夠傳承與發(fā)展我國的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同時鞥能夠提高高校思政教育效率。
一、道家“無為”思想
過去儒家是中國古代的主流教育思想,而道家“無為”思想往往不被人們關注。事實上,道家“無為”思想蘊含著豐富的哲學理念。因此,需要正確認識道家“無為”思想?!盁o為”包括不作為和無作為這兩種意義,前者是指什么也不做,后者則是指做什么也沒有成功?!冬F(xiàn)代漢語詞典》中對“無為”的釋義為順其自然,不需要有所作為,是道家的一種處世態(tài)度與思想觀念。但是筆者認為這種釋義是片面的,《文子·自然》中對老子的“無為”思想進行了闡釋:“老子曰:所謂無為者,非為其引之不來,推之不去,迫而不應,感而不動,堅滯不流,卷握而不散?!崩献拥摹盁o為”思想是指人不應該矯作,應該順應自然的變化,保持天然的本性,從而達到“無為而無不為”的境界[2]。
二、“無為”思想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啟示
(一)樹立返璞歸真的教育理念
首先需要尊重學生的差異。道家思想主張順應自然,尊重人的個性,注重發(fā)揮學生的主體作用,這與現(xiàn)代素質教育的要求存在一致性[3]。而學生的主體性也是思政教育的重要屬性,是學生自主行為,并在實踐活動中不斷的健全人格和提高道德品質。在過去的思政教育中,傳統(tǒng)教育模式無法滿足現(xiàn)代大學生多樣化的需求,因此高校思政教育需要不斷轉變教育觀念,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在具體教學活動中,需要創(chuàng)造平等的教育環(huán)境,讓學生在自然的教學環(huán)境中,受到教師的啟發(fā),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與主動性,從而提高學生的內在需求。教師在教學活動中主要起到引導作用,學生占據(jù)主體地位,只有讓學生進行獨立思考,才能夠實現(xiàn)思政教育的具體化,提高學生的主體意識,健全學生的人格,從而提高學生的思維能力,提高高校思政教育的效率。
其次要順應學生的本性。自由是人的本性,內心對自由的渴望會激發(fā)學生對社會約束的反抗。道家并不否定道德教育,而是反對一些人用權威來約束人的道德,對道德的過度追捧會使道德發(fā)生形而上學的改變。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需要借助道家的無為而治理念,針對現(xiàn)代愛學生的心理特點,立足于學生的本性,讓學生回歸純真自然的狀態(tài)。高校思政教育不應該采取強制的方法將知識灌輸給學生,而是通過循循善誘讓學生知道什么是應該做的,而什么又是不應該做的,消除學生對思政教育片面的認知,深入到思政教育的深層內涵。在教學過程中應該引導學生,善用加法累及知識而在感悟過程中使用減法,減少片面認識對學生的誤導,擺脫各種誘惑對人的影響,才能達到“致虛極守靜篤”的境界。
(二)增加“上善若水、淡泊知足”的教育內容
“上善若水”是道家中的一種思想,認為水至善至柔、綿綿密密、潤物無聲,既能夠包容萬物,而不與萬物沖突,具備廣闊的胸懷和與世無爭的情操,也是人們應該學習的品德。隨著社會的快速發(fā)展,對教育也造成了一定的影響,使得高校教育帶有一定的功利色彩,單一的政治教育無法解決學生在生活中遇到的各種疑惑。高校思政教育需要從水的性質進行教育,并引出“上善若水”的品格,心胸寬廣,不爭高低,但要懂得“無為”思想并不是自我放棄,而是順應自然的情況而有所為。
“淡泊知足”是一種處世態(tài)度。在快速發(fā)展的現(xiàn)代社會中,人與人之間的關系也不像過去那么緊密,在社會生活中很可能承受著較大的壓力而無法化解。老子在《道德經》中介紹了淡泊是一種思想境界,在多元文化的沖擊下,高校教育也越來越功利性和市場化,思想教育不被重視,變?yōu)樾问交慕逃R虼?,高校思政教育需要加強價值觀念的教學,而不是放棄名利,不要不擇手段的追求功名利祿,這樣就會被外物所束縛,無法獲得內心的快樂與自由。
(三)實施“潤物無聲”的教育方法
“無為”思想并不是消極保守而不作為,而是輔助自然萬物而不敢為,是指根據(jù)事物發(fā)展的自然規(guī)律來發(fā)展,這種溫和的教育方式是不特意的干涉事物發(fā)展規(guī)律,而是任其自由發(fā)展,彰顯學生的本性,從而獲得“我無為而民自化”的效果。傳統(tǒng)教育主要是采取灌輸式教育,學生是被動接受知識,而“無為”思想提倡給思政教育一定的自由,尊重學生的自然本性,減少對學生的人為干預,通過疏通與引導,健全學生的人格。
三、結語
道家“無為”思想中蘊含著豐富的哲理與思想,對高校思政教育具有重要的啟示作用,因此可以將其融入高校思政教育,從而不斷的推動高校思政教育發(fā)展。
參考文獻
[1] 黃世虎,沈奕伶.道家“無為”教育思想及其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啟示[J].黨政研究,2015,21(06):26-29.
[2] 胡元濤,梁俊杰.淺論道家思想對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啟示[J].才智,2016,23(20):145.
[3] 肖 月.試論道家"無為"思想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價值[J].赤子,2018,12(20):106.
作者簡介:魏淼(1990.10- ),女,漢族,江蘇鹽城人,講師,山東師范大學,中國哲學碩士,研究方向:齊魯文化與道家道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