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周末評論版“讀者來信”及南方周末App“Hi,南周”欄目感謝您的關注與支持。歡迎新老讀者回應報道內容、交流熱點話題、分享現實感悟,來稿請發(fā)nfzmreaders@163.com。
邁開垃圾分類第一步
回應“上海:垃圾分類,傾城之‘練”
2019年7月4日《南方周末》綠色版
上海垃圾分類在近段時間成了熱門議題。垃圾分類第一次在國內強制推行,肯定會碰到各種情況。萬事開頭難,作為真正提升社會基層治理水平的一個舉措,我們應當從以下三點出發(fā),邁開垃圾分類第一步:一要知行合一。垃圾分類需全民參與,每個人都要有行動,不能光喊口號。二要久久為功。在推行過程中肯定會出現民眾抵觸、政策不配套等情況。因此,政府和民眾都要有打持久戰(zhàn)的準備,一點一滴地改進,一步一步地完善,需知德國和日本花了幾十年才普及了全民垃圾分類。三要先易后難。黨政機關帶頭,用單位帶動家庭。作為垃圾分類的制定者、倡導者,黨政機關理應成為實踐的先行者和領頭羊。同時,黨政機關具有嚴密的組織性和紀律性,有條件進行全面且標準的垃圾分類工作。由這些工作人員將垃圾分類的意識帶回家庭,將有利于帶動千家萬戶推進垃圾分類工作。
浙江杭州?徐迪波?民建會員
該為“困境兒童”做點什么
回應“‘困境兒童保障體系缺什么?”
2019年7月4日《南方周末》公益版
我認為可以從以下三個方面努力:第一,國家應給“困境兒童”的生存、發(fā)展和安全權益立法。遺棄兒童、虐待兒童等現實問題側面反映了我國困境兒童救助體系與救助立法方面仍存在不足。希望國家能夠盡快完善特殊救助特殊教育法律體制,為困境中的兒童提供適時干預,讓他們的生存、發(fā)展和安全有著強有力的保障。第二,呼吁和支持民間公益團體或個人為“困境兒童”站臺,進而切實有效地提供一系列公益服務。支持民間公益組織的成長,充分利用民間的力量,可以減輕政府的壓力,比較接地氣地幫助各類困境兒童。第三,國家相關部門或民間愛心志愿者可以培訓一些專業(yè)社工,專業(yè)社工再動員和培訓困境兒童的父母和親戚,為“困境兒童”提供專業(yè)的關愛服務。
湖北武漢?王閣?外國語學校教師
還我徽州
回應“葛劍雄:不要輕易給洋地名扣‘崇洋媚外的帽子”
2019年6月27日《南方周末》關注版
感謝歷史地理學家葛劍雄接受專訪時又一次以徽州改名黃山為例,可惜的是,盡管專家學者以及地方仁人心有不甘,但時至今日,不僅徽州復名遙遙無期、黃山作為一個行政區(qū)域的名字不斷固化,就連有關復名的討論和呼吁也逐漸沉寂,不再引起社會的關注。年輕人無所謂,只有年長者耿耿于懷。三十多年過去,當地的一代新人在成長,他們對徽州的認知早已模糊,反倒對黃山之名產生了親近感,這種親近很輕松,不需要背上傳統(tǒng)文化的包袱,適應了他們輕裝前進的時代要求。
徽州的地名還要不要?徽州的地名何時能恢復?這取決于政府行政能力與民間精英智慧間的博弈。作為像我這樣生于斯、長于斯并將終老于斯的土著來說,當然希望能盡快找到雙方都能接受的出口。主政者當以反思的態(tài)度、包容的胸襟和敬畏的情懷,在這個問題上拿出一個使當地民眾滿意、能對歷史作出交代的解決方案。
安徽祁門?方建梁?退休工人
熒屏還是百花齊放好
回應“風光39年的古裝劇退潮后”
2019年6月27日《南方周末》文化版
此番古裝劇退潮,對于觀眾是個福音,因為能夠有機會欣賞到其它題材豐富、風格各異的精品電視劇。中國這么大,十幾億人欣賞水平參差不齊,眾口本來就難調,熒屏還是百花齊放好。
要想真的做到百花齊放,主管部門應少設置題材禁區(qū),鼓勵制作公司努力進行藝術探索,大膽創(chuàng)新。制作公司也要及時涉足社會熱點領域,回應大眾關切。比如現在反腐、精準扶貧、掃黑除惡等各項工作如火如荼,這方面的電視劇不管是數量還是質量都有不小的提升空間。
陜西西安?柯潤安?東城一小教師
(欄目主持:溫翠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