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小娟
摘要:關愛留守兒童“愛的共振腔”建設面向兒童的生命,從心理建設層面來破解如何關愛留守兒童的時代難題?!皭鄣墓舱袂弧苯ㄔO以“讓留守兒童成為愛的責任者”為核心,通過大型團體心理輔導、留守兒童家庭團體心理輔導、入戶式家庭心理輔導、電話回訪心理輔導、合家歡團體心理輔導等方式,建構一個讓所有人生命都受益、都受到滋養(yǎng)的場域?!皭鄣墓舱袂弧苯ㄔO不僅讓留守兒童體會到父母、親人、志愿者等人的愛,還能給他人以力量,實現(xiàn)自身的生命價值。
關鍵詞:“愛的共振腔”建設;農村留守兒童;心理關愛
中圖分類號:G775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9094(2019)06B-0008-04
一、留守兒童心理關愛新模式的提出
改革開放以來,勞動力從農村向城市大規(guī)模流動,產生了大批農村留守兒童①。2016年,民政部發(fā)布全國農村留守兒童的數(shù)量為902萬[1]。留守兒童的問題日益凸顯:有些孩子“開始對世界懷有深深的敵意。留守兒童犯罪率一度占未成年人犯罪的70%,且有逐年上升的趨勢”[2] ;留守兒童“學習成績下降、厭學、逃學甚至輟學現(xiàn)象時有發(fā)生”[3]。2015年《中國留守兒童心靈狀況白皮書》指出,“留守兒童往往有嚴重的自卑感,但又有明顯的自我中心傾向,大多數(shù)兒童對父母充滿怨恨,盲目反抗。父母如果不能保證每3個月與孩子見面一次,孩子的煩亂度會陡然提升,對生存現(xiàn)狀產生焦慮,情緒容易出現(xiàn)軀體化、恐怖、敵對、偏執(zhí)、強迫、人際關系敏感等問題”[4]。越來越多的學者開始關注留守兒童的心理,紛紛從不同的角度進行研究。
留守兒童問題的產生,大多是因為父母遠離導致孩子缺乏父母的關愛,社會大環(huán)境又導致孩子缺乏與社會、學校、家庭有效的情感交流。為此,上?;莸霞嫒诵睦黻P愛中心(以下簡稱“惠迪吉”)提出了農村留守兒童心理關愛的全新模式——關愛留守兒童“愛的共振腔”建設。惠迪吉進行了大量的實踐探索,在全國不同地區(qū)對不同年齡段的農村留守兒童進行心理關愛,直接關愛留守兒童7837人,服務時間逾38100小時,收到了顯著的效果。這一全新的模式從整體入手,以期在根本上解決“留守兒童”的心理問題。
在此,筆者把這一模式呈現(xiàn)出來,并探討其在全國全范圍內復制和推廣的可能性與可行性。
二、關愛留守兒童“愛的共振腔”建設的內涵
“愛的共振腔”的提出,主要依據(jù)《道德經》的“大制不割”思想。整個社會是一個完整的有機體,也是一個大共振腔,任何人都是其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腔體共振的頻率會直接影響到其間的每個個體。
“愛的共振腔”(見圖1)是用“愛”建構的一個讓所有人生命都受益、都受到滋養(yǎng)的場域。這個場域由留守兒童、當?shù)氐恼樟先耍ūO(jiān)護人)、遠在外地的父母、學校、媒體、村鄉(xiāng)縣政府及其相關職能部門、社會組織(志愿者組織)等共同建構,每個人都在這個場域中學習愛,負起流動愛的責任。這樣,一個讓留守兒童和與其相關的每個生命都可以互相滋養(yǎng)、互相鼓勵的愛的支持系統(tǒng)就被建立起來了。
因為“愛的共振腔”支持系統(tǒng)的建立,更因為愿意為自己的生命負起流動愛的責任,留守兒童人格就會挺立,生命狀態(tài)會發(fā)生根本性變化。在這一過程中,留守兒童不僅能夠體會到父母、親人、志愿者等人的愛,還能給他人以力量,實現(xiàn)自身的生命價值。
“愛的共振腔”建設強調:第一,回歸生命,從愛入手。穿透問題表象,回到生命本質,從孩子心靈建構和人格養(yǎng)成的基石入手,讓每一個生命可以負起流動愛的責任。第二,建構一個從家庭到學校再到社會的“愛的共振腔”。所有活動不僅讓孩子和學校受益,無形中也在改變社會氛圍。第三,鼓勵留守兒童負起流動愛的責任,成為志愿者。
三、關愛留守兒童“愛的共振腔”建設的實踐流程
(一)志愿者團隊的建構
志愿者關愛留守兒童時的生命狀態(tài)決定著關愛的品質:能否穿透表象直抵生命本質?能遂入多深?對留守兒童的生命能帶來多少開啟與祝福的力量?……參與關愛留守兒童的志愿者需要確定愛的價值、懂得愛并愿意負起流動愛的責任,始終在“愛與美”的狀態(tài)中進行關愛。參與關愛的志愿者都要經過篩選,并且,在關愛前、關愛中、關愛后,惠迪吉都會對志愿者進行督導,以確保關愛效能。
(二)實踐流程
志愿者團隊每次會選擇一所學校來進行關愛留守兒童“愛的共振腔”建設,具體包括以下系列活動:
1.大型團體心理輔導
首先,在留守兒童所在的學校開展以全校師生為主體的“愛生愛、美生美”大型團體輔導活動。帶領者是惠迪吉的心理專家,也是志愿者,參與對象主要是全校所有師生(包括留守兒童)、學生家人、政府相關職能部門人員、媒體、企業(yè)人士等。
團體心理輔導過程中,所有志愿者分立在參與者的四周,建構一個“愛與美”的場域。帶領者通過各種形式引導大家朗讀與體會臺灣文化智者廖志祥先生原創(chuàng)的“詩咒”,如《相即》:“開滿玫瑰花的眼睛,是你的眼睛,是我的眼睛,是我們相映的深心?!蓖ㄟ^朗讀與體會,讓真心、真情與愛流動在參與者之中,構建一個“愛的共振腔”。在這個共振腔里,留守兒童特別喜悅、幸福,很多隔閡在某一瞬間消弭,生命在很深的地方與他人聯(lián)結起來,人格在挺立。有時,引領者還會采用孫新蘭意象對話心理療法,利用“土地·種子·樹”等意象,引領學生體會自己的生命,體會家鄉(xiāng)的土地。當留守兒童的生命和家鄉(xiāng)的土地有真實的聯(lián)結、情感可以自由地流動時,他們的生命狀態(tài)就變得飽滿、有力量。
2.留守兒童家庭團體心理輔導
接著,心理專家開展專門以留守兒童家庭為主體的小型團體心理輔導,其他參加對象有班主任、任課老師、校長以及社會人士等。
大型團體心理輔導主要是在面上構建一個范圍較大的愛的共振腔,而小型團體心理輔導(一般在100人以下)是要構建一個比較核心的愛的共振腔。它與大型團體心理輔導相比,更有針對性、更深入,會根據(jù)當?shù)亓羰貎和奶攸c來進行;又因為人數(shù)少,會給留守兒童更多上臺演繹與互動的機會。一般通過個案輔導來帶動、輔導所有留守兒童。通過這樣的心理輔導,留守兒童更深地體會到愛,體會到生命與夢想,體會到因流動愛而帶來的生命滿足感與幸福感。他們更愿意負起責任來流動愛,生命更加挺立、飽滿、自信。
3.入戶式家庭心理輔導
入戶式家庭心理輔導是“愛的共振腔”建設的主要形式。在參加團體輔導的留守兒童中選擇部分人(往往是心理問題最嚴重的),志愿者們兩到三人為一組進入留守兒童家庭進行心理輔導。志愿者們引導留守兒童和他的家人手拉著手、眼睛看著眼睛來朗誦相關“詩咒”,讓留守兒童的愛向他的監(jiān)護人、在遠方打工的爸爸媽媽、家里所有的親人(甚至過世的親人)流動,也向在場的所有人流動。有的留守兒童還會對著家鄉(xiāng)的山川去表達心中的愛。
4.電話回訪心理輔導
以上活動結束后,惠迪吉志愿者對接受入戶式家庭心理輔導的留守兒童家庭進行為期一年每月至少一次的電話回訪,支持、鼓勵留守兒童持續(xù)地向身邊的家人、同學、老師以及遠方的父母流動愛,讓他們在負起責任流動愛和感受愛的過程中不斷成長。
5.合家歡團體心理輔導
春節(jié)期間,志愿者會組織100戶留守兒童家庭開展“合家歡”團體輔導活動。參加對象除留守兒童家庭之外,還包括留守兒童所在學校的同學、老師的家庭和志愿者家庭,有時也會有政府相關人員、其他社會人士的家庭參加。合家歡團體心理輔導主要讓打工回家的父母和留守兒童、志愿者一起來學習“愛生愛、美生美”的生命智慧。輔導結束前,鼓勵留守兒童及其家長報名成為志愿者,去踐行這份愛的智慧。這樣,愛與美的共振就發(fā)生了。
以上活動為關愛留守兒童“愛的共振腔”建設的主要活動,為期一年。其中,第一項至第三項的活動為每年至少兩次。除此之外,還有教師團體心理輔導(以留守兒童所在的學校全體教師為主體),鄉(xiāng)村教師、當?shù)毓嬷驹刚吖歉晒ぷ鞣唬瑢α羰貎和诘刂驹刚撸ò羰貎和捌浼议L、老師等)進行每月一次的心理督導等活動。
四、關愛留守兒童“愛的共振腔”建設的特點
不難看出,“愛的共振腔”關愛模式的整體架構突出了“讓留守兒童成為愛的責任者”這一核心。整個關愛過程是一個哺育人格的過程,也是個不斷遂入、強化的過程。該模式在設計上主要突出以下特點:
(一)內涵品質特點
1.根本性
“愛的共振腔”建設對于留守兒童的關愛是面向生命的關愛。對留守兒童的關愛需要進入根本性層面,即生命層面。每一個生命都是美好的,留守兒童也不例外,他們所呈現(xiàn)出來的問題只不過是在更深地、更熱切地表達生命的渴望而已。在實際關愛中,面向留守兒童的生命有兩個關鍵點:一是志愿者自身的生命狀態(tài)要足夠光明,穿透問題表象,“看見”留守兒童生命的美,將關愛化為祝福。二是運用接通生命的“詩咒”,讓留守兒童回歸生命的本真、生命的美,啟動、點燃他們生命本來的力量,奏響“愛生愛、美生美”的旋律,化問題于無形。
2.主體性
該關愛模式“以留守兒童為主體,以行為體驗為主要方式”。在對留守兒童的關愛中,一般都只是把留守兒童當作被關愛的對象,是關愛的客體而非主體。而在“愛的共振腔”建設中,讓留守兒童負起流動愛的責任,一次次地把愛流動出去。這樣,留守兒童成了真正的主體,發(fā)揮了自己的主動性與能動性,體驗到了生命的那份滿足與幸福,更愿意去流動愛、綻放生命的美。
3.一體性
在“愛的共振腔”建設中,每個人都要負起流動愛的責任,來彼此滋養(yǎng)。因此,不僅留守兒童受益,志愿者以及其他參與者也同時受益,實現(xiàn)多方受益、一體成型,建構一個從家庭到學校再到社會的“愛的共振腔”,無形中改變了社會文化心理氛圍。筆者認為,這就是公益的新方向,也是公益的生命之所在。尤其對于志愿者來說,在關愛過程中,他們跟留守兒童是一體的,不僅不會被“掏空”,還會不斷受滋養(yǎng)、不斷成長。這樣,志愿者就會感到生命富足,公益就真正成了生命需要。
(二)組織建構特點
1.整體性
整個關愛過程有多方力量介入,形成整體。這個整體包括在場的志愿者、留守兒童、監(jiān)護人、老師、校領導、政府相關人員等,還包括場外的遠在外地的留守兒童父母,甚至包括留守兒童從未謀面的先輩以及養(yǎng)育他們的家鄉(xiāng)。這樣,在家庭、學校乃至社會,在有形與無形層面,都在創(chuàng)造一個“愛與美”的共振腔,留守兒童成長的土壤也就改變了。同時,志愿者鼓勵留守兒童流動愛,先從家庭開始,隨后擴展到更多的人,在廣度上不斷擴延。
2.持續(xù)性
從整個流程來看,對留守兒童的關愛是個持續(xù)的不斷深入、不斷提高、不斷強化的過程。比如:家庭心理輔導就是在大、小團體輔導基礎上更深入的活動。在“留守兒童+監(jiān)護人+父母”這一核心腔體中,留守兒童原初情感流動起來了。即使父母打工在外不能陪伴孩子,但是與孩子的心連在了一起。留守兒童感到生命真正有根了,心不再留守,家庭成為孩子心理建構與人格養(yǎng)成最基礎的愛的土壤。再比如:現(xiàn)場關愛后的電話回訪,就是一種愛的連線與心理支持,讓留守兒童始終感受到愛與美,并將其不斷擴散。
參考文獻:
[1]羅爭光,王思北.全國農村留守兒童精準摸排數(shù)量902萬人 ?九成以上在中西部省份[N/OL].http://www.xinhuanet.com/politics/2016-11/09/c_1119882491.htm.
[2]胡涵,郭琳琳.那些孩子為誰在留守[N].新京報,2015-07-13(19).
[3]王玉瓊,馬新麗,王田合.留守兒童 問題兒童?——農村留守兒童抽查[J].中國統(tǒng)計,2005(1):59-60.
[4]張高華.留守兒童心理研究文獻綜述[J].山東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6(5):119-129.
責任編輯:楊孝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