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耀芳
盡管當前“育人為本,德育為先”的理念已深入人心,許多學校和教師高度重視德育工作,但德育工作的實效不大,這是學校德育工作的普遍現(xiàn)狀。究其原因,其中最重要的兩點是:德育教育方法傳統(tǒng),忽視學生的主體性;學校德育工作與社會生活脫節(jié)。
如何讓學校德育教育真正深入人心,增強實效性?筆者認為,對于中高年級的學生來說,在這個媒體信息“無屏障性”傳播的時代,采取“疏”而不“堵”,“引”而不“截”的方式,充分發(fā)揮社會媒體的教育功能,有助于提高思想品德教育工作的實效。
當前,豐富的社會媒體環(huán)境給學校的德育教育工作提供了廣闊的平臺。只要稍加關注,我們便可以借助報紙、電視、廣播、網(wǎng)絡等媒體,挖掘到大量源自生活的、學生感興趣的教育資源,這些內(nèi)容往往可以成為教學內(nèi)容的延伸和深化,使德育教育更直觀、更深入,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
因此,筆者在班中啟動了“新聞關注”活動。啟發(fā)學生認識“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只讀圣賢書”已不符合時代的要求,而“風聲雨聲讀書聲,聲聲入耳;國事家事天下事,事事關心”才能放寬眼界、開闊心胸,引導他們積極主動關注國內(nèi)外新聞,教會他們獲取新聞的主要途徑,并且定期評選“新聞關注之星”,以激發(fā)并保持他們關注新聞的興趣和熱情。
一年多下來,大部分學生已養(yǎng)成每天閱讀報刊、瀏覽網(wǎng)上資訊或收看新聞節(jié)目的習慣,即使在緊張的期末復習階段也能堅持。如今,關注新聞、交流新聞、發(fā)表見解已經(jīng)成為他們生活中的一部分。
因為活動開展的時間是在課余,地點主要是在家里,所以家長的理解、認同和支持就尤為重要。為此筆者印發(fā)了《致家長的一封信》,講清了活動的目的和意義,以取得家長的理解和認同;明確了活動的具體要求,以爭取家長的支持和配合。建議家長:(1)重視培養(yǎng)孩子關注新聞的習慣,創(chuàng)造條件引導孩子關心時事; (2)和孩子一起閱讀、收看新聞; (3)就感興趣的話題和孩子聊一聊,交流感受,啟發(fā)孩子思考,適時給予正確的引導教育; (4)定期評價孩子在活動中的表現(xiàn)。
活動開展一段時間后,我在檢查閱讀學生所做的新聞摘記時,發(fā)現(xiàn)一名學生摘記的全是一些違法亂紀的新聞事件,清一色的負面新聞。我馬上意識到只關注這類新聞很不利于開闊視野,而且負面新聞將會沖擊學生思想,若不及時正確引導,極有可能會在學生的心中蒙上陰影,與活動的初衷背道而馳。
于是,我及時向其家長反映了這一情況。當了解到該家長極少與孩子一起閱讀新聞,都是讓其自由瀏覽閱讀后,我建議家長與孩子一起閱讀,引導孩子更廣泛地看不同類型的新聞,看到負面新聞的時候,可與孩子交流感受,啟發(fā)孩子思考,適時給予正確的引導,避免產(chǎn)生消極的影響。當家長明白了這樣做的目的和好處后,欣然接受了我的建議。后來,那個學生摘記的新聞內(nèi)容廣泛多了,不再全是負面新聞。爭取家長支持配合,建議家長參與活動的重要性由此可見一斑。
社會媒體環(huán)境有利于增強學生德育教育的自主性。他們可以自由選擇瀏覽自己感興趣的信息,在主動探索和尋求新內(nèi)容的過程中接受潛移默化的教育,使消極被動的接受轉(zhuǎn)變?yōu)榉e極主動的參與,德育教育的效果自然不斷提升。
為了使學生保持這種自主接受教育的熱情,我布置他們每人準備一本“新聞摘記本”,記錄自己感興趣或認為有價值的新聞,并在其后寫上兩三句自己對事件的看法或感受。每周四利用午讀十分鐘的時間在四人小組內(nèi)交流摘記的新聞,實現(xiàn)資源共享。周五早自習時利用十五分鐘舉行“小小新聞發(fā)布會”,每位同學都可以成為“新聞播報員”,講述自己認為最有價值的新聞,或根據(jù)新聞事件發(fā)表自己的感想和評論。教室的學習園地定期更新優(yōu)秀的新聞摘記及評論。這樣可以使他們始終以高昂的熱情積極主動地參與活動,自主地接受教育。融德育教育于健康有益的活動之中,達到了“潤物細無聲”的境界,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價值連城的寶石,往往藏身于石塊之中;可貴的東西也往往藏身在一系列尋常事情之中。引導學生從一個專題或一件事情中挖掘深蘊其中的情和理,將會對他們的心靈產(chǎn)生深遠的影響。
1. 引正面例子揚正氣
2018年暑假,我布置了一份專題性的作業(yè)——全程關注亞運會,記錄有關亞運會的新聞,查閱相關資料寫感受。開學不久,我在班中組織了一次“我最喜歡的體育明星”交流會。會上學生踴躍發(fā)言,談到了游泳冠軍孫楊,談到了田徑冠軍蘇炳添,談到了乒乓球冠軍樊振東……不僅談到了他們在賽場上的出色表現(xiàn),更可貴的是有的學生還搜集了他們奪冠背后的奮斗史并進行分享。交流會結(jié)束之際,我讓他們談感受,最后歸結(jié)為一句:成功總是屬于那些有準備、肯拼搏的人!這樣,一個個活生生的事例,便使“頑強拼搏”的正能量在學生心中生根萌芽。
2. 轉(zhuǎn)負能量為正能量
社會媒體傳播的“無屏障性”,使學生獲得的信息具有不確定性和難以控制性,加上中小學生閱歷少,辨別是非的能力還比較弱,很多信息都可能會給學生的思想觀念和道德認知帶來深刻影響,一些負面信息甚至會抵消學校思想教育的部分效果。因此,教師需要引導學生貼近生活,直面人生,全面認識社會,要讓學生懂得社會的復雜性、多元性,社會上有諸多不良的現(xiàn)象、消極的一面,但也要看到社會主流是積極的、正面的,要培養(yǎng)他們的是非觀、善惡觀,增強他們創(chuàng)造更美好明天的責任心。
把握教育的契機,引領學生開展專題性的新聞閱讀,引導學生在思辨中明理,在思辨中提高辨別是非的能力,使媒體信息中的負能量轉(zhuǎn)變?yōu)檎芰?,這對于學生今后健康成長有著非常積極的作用,既培養(yǎng)了學生的學習能力,又提升了他們的思想道德境界。
責任編輯 王思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