賴琪雯
【摘要】“平均分”是小學數學教學中與除法運算、用除法解決問題密切相關的重要概念。教材十分重視平均分物的教學活動對除法概念理解的支持作用。在教學中,教師要注重情境選取、過程經歷和多元表征,進行單元整體設計,幫助兒童建立“平均分”與“除法”之間的聯系。
【關鍵詞】平均分 除法 單元整體 等分 包含
“平均分”是小學數學教學中的一個重要概念,與除法運算、除法問題的解決、分數的認識等內容密切相關。各版本教材都將“平均分”編排在“除法的初步認識”之前,在認識平均分的兩種現實原型(等分、包含)之后引入除法,提出“(平均分的情況)可以用除法表示”。
這樣的設置引發(fā)筆者思考:平均分和除法之間有什么關系?為什么除法可以表示平均分?從平均分過渡到除法的認識,兒童理解嗎?在《平均分》的具體教學中,教師可以怎樣為除法意義的認識做鋪墊呢?
一、教材分析與備課思考
縱觀各版本教材,“平均分”這一內容的編排有以下共同點:在情境選取上,采用分水果、分糖果、分圓片等可操作性強的具象情境;在概念引入和下定義時,呈現均分與不均分的情境圖加以對比,并用“每份分得同/一樣多”來定義平均分;在概念理解方面,借助卡通人物的語言、虛線、箭頭等形式凸顯平均分的過程;在處理平均分兩種現實原型時,先呈現“等分”的例子,再呈現“包含”的例子;在引入除法時,結合均分的情境直接呈現除法算式和各部分名稱,提出“(平均分)可以用除法來表示”。
教材雖如此編排,但若實際教學也這樣引入除法,就會讓人感覺中間斷了一截。要想讓平均分與除法的聯系更緊密、過渡更順暢,勢必要先對兩者的本質進行挖掘。關于平均分,它是一個兼具過程和結果的二重性概念,既表述了分的過程——等分或包含,又概括了分的結果——每份分得同樣多。只要是把一個整體平均分成若干相同的部分,這個過程/結果就是平均分。除法,從運算的角度上說,它是減數相同的連減的簡便運算。至此,從“分”和“減”這兩個字眼,我們終于找到了平均分與除法之間的關聯。基于此,筆者進行了整體教學探索與嘗試。
二、整體教學“三步走”思路
第一步:動手操作,思維外顯,初識概念
課時主要目標:結合情境,通過動手操作,經歷分的過程,認識平均分的兩種現實原型,初步理解平均分的含義。
【教學片段一:等分】
師:有一堆蘿卜,要分給3只小兔,每只小兔分到的要一樣多,怎么分?
(學生事先不知道蘿卜的總數量,用小棒代替蘿卜,獨立操作,再展示交流。)
生1每次給每只小兔各分1根(一根一根地分),分了4次;生2兩根兩根地分,分了2次;生3先各分3根,剩下的剛好各分1根,分了2次;生4先數出蘿卜的數量是12根,再想乘法口訣三幾十二,直接給每只小兔分4根,分了1次。
師:你們的方法各不相同,但分的時候卻有一樣的地方。
生:(要么)一根一根,(要么)兩根兩根,(要么)三根三根,沒有一下一根、一下兩根、一下三根的。
師:也就是說,要想每只小兔最后分到的一樣多,就得讓它們每次分到的一樣多。
【教學片段二:包含】
師:有15根骨頭,每只小狗分3根,可以分給幾只小狗?
生:老師,有幾只小狗?。浚▽W生受“等分”情境的影響,對這種問題的理解需要指導)
(生用小棒代替骨頭,獨立操作,再展示交流)
師:小朋友們的方法都一樣,都是3根3根地拿,怎么不像分蘿卜那樣1根1根、2根2根地分呢?
生:因為每只小狗要3根。
(初步感知兩種分物活動的不同)
【教學片段三:認識平均分】
師:分蘿卜和分骨頭,分的總數不同,兔子、小狗的數量也不同,但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生1:兔子有3只,小狗有3根骨頭,兩個3是相同的。
生2:每只小兔分到4根,每只小狗分到3根,小兔和小兔一樣多,小狗和小狗一樣多。
師:像這樣,每只小兔分到的一樣多,每只小狗分到的一樣多,每份分得一樣多,叫作平均分。
設計意圖:本課時主要通過經歷等分、包含這兩種情況的分物過程,再勾連其相同之處,初步體會平均分的含義。
第二步:多元表征,溝通切換,體會內涵
課時主要目標:在操作的基礎上,通過多元表征方式凸顯分的過程、表達分的結果,深入理解平均分的內涵。
【教學片段一:圖畫表征】
師:上節(jié)課,小朋友們通過擺小棒、互相交流,能讓小伙伴清楚自己是怎么分蘿卜的,如果讓你用畫的方式來分,可以嗎?(生自主畫圖)
師:通過圖畫,你能讀懂這些小朋友是怎么分蘿卜的嗎?
(同樣,分骨頭的過程也可以用圖畫來表示。)
【教學片段二:語言表征】
師:回憶分蘿卜、分骨頭的過程,我們分別分什么?怎么分?結果是什么?請你和小朋友們交流這3個問題。
生:分蘿卜,1根1根地分,或2根2根地分,……最后每只小兔分到4根蘿卜。
生:分骨頭,每只小狗分3根,3根3根地拿,最后分給5只小狗。
師引導提煉:
12根蘿卜,平均分給3只小兔,每只小兔分到(4)根。
15根骨頭,每只小狗分3根,可以分給(5)只小狗。
【教學片段三:算式表征】
師:通過動手擺、動筆畫、動口說,小朋友們都把平均分弄清楚了。其實,平均分的過程還可以用算式記錄下來。
等分:每次給每只小兔分1根,每次分掉3根,12-3-3-3-3=0。12連續(xù)減去4個3后,沒有剩余。所以,每只小兔分到4根蘿卜。
包含:每只小狗分3根,15-3-3-3-3-3=0。15連續(xù)減去5個3后,沒有剩余。所以,可以分給5只小狗。
設計意圖:本課時是在初步認識平均分后,在較熟練操作的基礎上,探索呈現圖畫、語言、算式多元表征,并互相勾連,加深對平均分內涵的認識。其中,圖畫表征是基礎,用語言清晰地表達出圖畫意思是關鍵,而算式是較高層次的抽象概括,能檢驗學生是否理解平均分的內涵。這三種表征方式都能為后面除法的引入做鋪墊。
第三步:增大數目,靈活應用,初步體驗試商過程
課時主要目標:增大總體的數目,通過多次嘗試,能靈活選取每次分的數量,從而減少分的次數,掌握大數目平均分的方法,為今后試商做鋪墊。
【教學片段】
師:50顆糖果平均分給4個人,每人得到幾顆?你是怎么分的?
(生用50根小棒代替糖果實際操作,可能出現不同的分法:1根1根地分、2根2根地分、3根3根地分、5根5根地分、10根10根地分,等等。)
師:當分的物品數量越來越多,再像這樣用小棒操作會怎么樣?
生:麻煩,出錯……
師:你能不能用表格記錄的方式,把每次分給每個小朋友的糖果數量記錄下來?
設計意圖:本課時通過經歷大數目物品的平均分過程,對比不同學生每次分糖的數量、分的總次數,形成方法:第一次要用較大的計數單位,盡可能多分一些,使剩下的盡可能少一些。每次分掉多少、剩下多少,可以用數數的知識或乘、加運算的知識。這其實是試商的過程,意在拓展學生對平均分的認識,靈活應用方法,同時培養(yǎng)數感,為今后除法試商做鋪墊。
三、整體教學過程實施策略
不同教材在編排“平均分”時,都安排了不少于兩課時的內容。在關聯前后、整體教學的過程中,教師應注重以下三條策略,幫助學生深入理解平均分的內涵,并順利過渡到除法意義的認識。
1.注重情境選取,提供具象可操作情境
情境是數學的承重墻,合理恰當的數學情境能為學生提供豐富的學習資源,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二年級學生心中雖已有了抽象的概念,但其思維仍處于具體運算階段,需要具體事物的支撐。在平均分的概念教學中,教師要注重情境選取,提供具象的、可操作的情境,使情境與數學問題有機整合,從而幫助學生理解概念。例如:教師可以設計動物樂園美食分享會的故事情境,給小狗、小兔、松鼠、小猴等動物提供骨頭、蘿卜、松果、桃子等食物,用連貫的分食物情境串聯一節(jié)課,設計多次分物活動。在情境的支撐下,學生能直觀地理解數學問題、明確探究任務,在解決問題時也有話可說、有理可循。
2.注重過程經歷,積累基本活動經驗
動手操作是新課程倡導的重要學習方式之一,是學生建構知識的重要方法,對發(fā)展學生的“創(chuàng)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具有重要意義。二年級學生雖然已經有了較強的“平分”意識,在生活中也積累了較豐富的“平分”經驗,但他們大多滿足于追求平分的結果,而對分配過程的關注度不夠、表達還很模糊。上文提到,平均分是一個二重性概念,如果只關注結果,而不充分經歷分配的過程,沒有積累分物的活動經驗,學生就難以建構平均分的意義和概念,也不利于后續(xù)將平均分轉化成除法,建立平均分與除法之間的聯結。更有甚者,缺乏對過程的關注還會導致后續(xù)遇到大數目物品的平均分時無從下手。因此,教師在教學時應注重過程經歷,幫助學生積累基本活動經驗、探尋平均分的概念本質。
3.注重多元表征,“圖—話—式”多渠道表達
數學概念是生活中事物抽象概括的結果,小學生建構概念離不開多種表征方式的輔助。在平均分的教學中,我們不難發(fā)現,學生們都會操作、會分物,也在教師的引導下學會了畫圖表達。但是,有時學生會畫圖,并不代表他能用語言表述。平均分有三要素,即均分主體、均分方法、均分結果,這三要素對應了總數、份數和每份數,也與除法算式中的被除數、除數、商相關聯。因此,在會操作、會畫圖之后,還要引導學生用語言清晰地提煉這三個問題。這樣有助于學生將動手操作、動筆涂畫、動口表達有機結合,將模糊的感知轉化為內部的思維活動。
其次,算式表征是從操作到直觀圖畫,再到清晰的語言之后更高層次的抽象概括。平均分和除法算式的勾連在于,分物的過程是從總體里去掉部分的過程,也就是做減法;而除法是減數相同的連減的簡便運算。因此,在平均分概念的建構過程中,算式表征十分重要,有助于學生從平均分轉化到除法,從而輔助理解除法運算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