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容 萬娜
【摘要】 目的:探討康復護理干預對小兒腦癱患兒運動功能及康復效果的影響價值分析。方法:隨機選取120例在筆者所在醫(yī)院接受治療的小兒腦癱患者,所有患者均為2017年1月-2018年1月入院接受治療,將其平均分為觀察組與對照組,予以對照組患者常規(guī)護理干預,予以觀察組患者康復護理干預,研究期間,統(tǒng)計患者各項數(shù)據(jù),對比兩組患者運動功能、生理自理能力及生活質量。結果:護理前,兩組患者運動功能及生活自理能力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護理后,觀察組患者運動功能及生活自理能力顯著優(yōu)于對照組患者,觀察組患者生活質量整體優(yōu)于對照組患者,觀察組護理效果明顯優(yōu)于對照組患者,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結論:對于小兒腦癱患兒,給予康復護理干預措施,可有效改善患者的運動功能、生理自理能力及生活質量,促進患者疾病好轉,可在臨床上進行推廣,具有十分重要的臨床意義。
【關鍵詞】 康復護理干預; 小兒腦癱患兒; 運動功能; 康復效果
doi:10.14033/j.cnki.cfmr.2019.06.051 文獻標識碼 B 文章編號 1674-6805(2019)06-0-02
小兒腦癱是指患兒在出生前或者是出生后1個月內,患兒的大腦出現(xiàn)發(fā)育異常及損傷,進而出現(xiàn)運動功能障礙,患兒可出現(xiàn)認知障礙、語言障礙、聽力障礙等[1-2],但是大部分患兒家屬對于小兒腦癱疾病認知程度不高,加之受到家庭經(jīng)濟因素、性別等多方面的影響,部分家屬對于治療信心不高,導致治療依從性較差,常規(guī)的護理干預措施僅僅是給予患者基礎護理,導致患者獲得的治療效果不佳,故在腦癱患兒治療的過程中,加強對患者的康復護理干預措施十分必要。本次研究中,隨機選取120例在筆者所在醫(yī)院接受治療的小兒腦癱患者,所有患者均為2017年1月-2018年1月入院接受治療,將其平均分為觀察組與對照組,護理人員予以患者常規(guī)護理干預,觀察組患者予以康復護理干預,對比兩組患者的康復效果。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隨機選取120例在筆者所在醫(yī)院接受治療的小兒腦癱患者,所有患者均為2017年1月-2018年1月入院接受治療,將其平均分為觀察組與對照組。納入標準:患者須被臨床上確診為小兒腦癱疾病,依從性良好,精神狀況佳,對答如流,自愿參與本次研究;排除標準:不得同時伴有其他類型的重大疾病,如:癌癥、傳染疾病、肝腎功能損失、精神疾病等,依從性較差、不愿參與等。對照組中,男35例,女25例,年齡1~40個月,平均(23.57±1.85)個月,體重3.13~12.47 kg,平均(7.28±2.85)kg,
其中運動遲緩型腦癱患兒24例,混合型腦癱患兒12例,腦癱痙攣型24例;觀察組患者中,男31例,女29例,年齡1~43個月,平均(23.27±1.74)個月,體重3.43~12.83 kg,平均(7.84±2.17)kg,其中運動遲緩型腦癱患兒22例,混合型腦癱患兒18例,腦癱痙攣型20例。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予以對照組患者常規(guī)護理干預,予以觀察組患者康復護理干預,具體措施如下:(1)心理疏導。護理人員盡可能為患者提供一個舒適溫馨的住院環(huán)境,盡可能地囑咐讓患者家屬多多陪伴,及時的關注患者的情緒變化,對于生活自理能力底下的患者,家屬的心理壓力較大,護理人員應及時對家屬的沮喪心情進行疏導,疏導家屬的負性情緒,讓家屬堅定治療的信心與勇氣,從而提升治療依從性[3]。(2)健康宣教。護理人員應讓患者家屬知曉小兒腦癱發(fā)生的原因,臨床上如何進行治療,治療的預后效果如何,從而提升患者家屬對于疾病的知曉度,在患者家屬知曉預后效果后,改善患者家屬在治療過程中的配合度。(3)康復訓練。①智力訓練:護理人員可指導患者家屬,多讓家屬帶著患者進行人際交往,加強患者的語言功能鍛煉,通過與人進行聊天,改善患者的語言理解及語言表達能力,同時家屬應盡可能提供語言刺激計劃,鼓勵患者通過語言表述自己的想法與意見。②運動訓練:護理人員可指導患者家屬幫助患者將頭偏向一側,進行胎頭或者翻身訓練,同時可實施平衡能力、爬行、行走或支撐能力訓練,加強對全身肌肉的訓練,可通過糾正患者的錯誤坐姿,從而強化對肢體的訓練[4]。
1.3 觀察指標
本次研究中,采用運動功能評分(FMA)及生活自理能力評分(ADL)對患者的護理效果進行評估,F(xiàn)MA評分:50分及以下為嚴重運動障礙;51~84分為明顯運動障礙;85~95分為中度運動障礙;96~99分為輕度運動障礙[5]。ADL評分:1分為正常,2~4則為生活質量能力低下,大于4分則為明顯障礙[6]。護理人員采用兒童生活質量評分表進行評估,評估指標包括患者的情感功能評分、生理質量評分、社交功能評分,分數(shù)越高,患者的整體生活質量越好[7]。
1.4 統(tǒng)計學處理
采用SPSS 20.0軟件對所得數(shù)據(jù)進行統(tǒng)計分析,計量資料以(x±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shù)資料以率(%)表示,采用字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兩組運動功能及生理自理能力比較
護理前,兩組患者運動功能及生活自理能力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護理后,觀察組患者運動功能及生活自理能力顯著優(yōu)于對照組患者,觀察組護理效果明顯優(yōu)于對照組患者,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2 兩組患者生活質量進行對比
兩組患者在接受不同的護理方式后,觀察組患者情感功能評分為(61.58±3.94)分、生理質量評分為(65.91±5.91)分、社交功能評分為(62.18±2.13)分,均優(yōu)于對照組患者的(46.19±5.29)、(52.71±2.58)、(51.84±2.81)分,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3 討論
較多研究數(shù)據(jù)證實,小兒腦癱患者越早確診,越早接受治療,其恢復效果越好,對自身的各項功能影響也較小[8];對于小兒腦癱患者而言,在治療的過程中,康復訓練過程十分重要,整個康復過程對于自身的生活質量、生活自理能力及運動功能的預后效果影響較大,若能在患者康復過程中,加強對患者的康復護理干預,則可有效的幫助患者盡早適應日常生活。康復護理干預措施是護理人員通過加強對患者家屬的心理護理,給予患者家屬健康宣教,加強對患者的康復護理[9],整個護理過程中,讓家屬協(xié)同參與,讓患者獲得家屬精神支持及陪伴,從而疏導患者的不良情緒,改善患者家屬對治療的信心[10-12]。本次研究中,兩組患者的護理效果進行對比,在護理前,兩組患者運動功能及生活自理能力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護理后,觀察組患者運動功能及生活自理能力顯著優(yōu)于對照組患者,觀察組患者生活質量整體優(yōu)于對照組患者,觀察組護理效果明顯優(yōu)于對照組患者,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綜上所述,對于小兒腦癱患兒,給予康復護理干預措施,可有效改善患者的運動功能、生理自理能力及生活質量,促進患者疾病好轉,可在臨床上進行推廣,具有十分重要的臨床
意義。
參考文獻
[1]李薔,李素芳,付勤.小兒腦癱患者康復護理干預中應用引導式教育模式的臨床效果觀察及對患兒應人能力、應物能力的影響[J].吉林醫(yī)學,2018,39(2):389-391.
[2]李彎,邊俊梅,熊詩思,等.以家庭為中心的護理干預對小兒腦癱康復中智力及運動功能發(fā)育的影響[J].國際護理學雜志,2018,37(1):29-33.
[3]謝雯慧.康復護理措施對小兒腦癱患兒運動功能及康復效果的影響觀察[J].東方食療與保健,2017,45(12):155.
[4]陳孟鮮,王和強,李婉妍,等.外科康復護理干預模式對小兒痙攣型腦癱患兒發(fā)育水平和運動水平的影響研究[J].國際護理學雜志,2016,35(23):3178-3181.
[5]宿超.早期康復訓練對小兒腦損傷綜合征及腦癱治療效果及恢 復的影響分析[J].中國保健營養(yǎng),2018,28(6):63-64.
[6]韓璐.早期康復治療聯(lián)合家庭康復訓練對小兒腦損傷綜合征及腦癱的效果[J].社區(qū)醫(yī)學雜志,2017,15(21):76-78.
[7]曾慶煌,曾仁和,連文昌,等.引導式教育對小兒腦癱康復的治療效果及對生活能力和智力恢復的影響[J].齊齊哈爾醫(yī)學院學報,2017,38(14):1650-1651.
[8]張培芬.優(yōu)質護理服務應用于神經(jīng)節(jié)苷脂治療小兒腦癱臨床護理效果[J].華夏醫(yī)學,2016,29(3):126-128.
[9]杜紅艷.口腔刺激護理干預在腦癱高危兒攝食行為中的應用效果觀察[J].中國實用神經(jīng)疾病雜志,2016,19(5):137-138.
[10]張偉云.探析綜合性護理對策在小兒腦癱護理中的應用效果[J].白求恩醫(yī)學雜志,2016,14(5):664-666.
[11] Lavan, Sivarajah,Kyra J, Kane,Joel, Lanovaz,Derek, Bisaro,Alison, Oates,Ming, Ye,Kristin E, Musselman.The Feasibility and Validity of Body-Worn Sensors to Supplement Timed Walking Tests for Children with Neurological Conditions.[J].Physical & Occupational Therapy in Pediatrics,2018,38(3):280-290.
[12] Pratibha Keshav, Agarwal,Luming, Shi,Victor Samuel, Rajadurai,Qishi, Zheng,Phey Hong, Yang,Poh Choo, Khoo,Bin Huey, Quek,Lourdes Mary, Daniel.Factors affecting neurodevelopmental outcome at 2 years in very preterm infants below 1250 grams: a prospective study.[J].Journal of perinatology : official journal of the California Perinatal Association,2018,38(3):305-3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