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銘鑒
說到“灑”“撒”二字,有位朋友曾對我說,她傻傻分不清。這位朋友在一家航空報社工作?有一次他們擬了個標(biāo)題——“把青春sǎ向藍(lán)天”。到底用哪一個“sǎ”字呢,編輯部里爭得不可開交。我和這位朋友經(jīng)過一番討論,把這兩個“s?!弊值挠梅?,概括為三方面?
第一,人為的“s?!笨磳ο??!叭藶榈摹?,就是“sǎ”的動作和人有關(guān);“看對象”,就是看“sǎ”的是什么,是液體還是固體,凡是液體的,用“灑”;凡是固體的,用“撒”。這方面的例子舉不勝舉液體的,比如說“灑水車”“一灑同情之淚”“拋頭顱,灑熱血”,固體的,比如說“撒糖果”“撒豆成兵”“撒出了一把紅瑪瑙”。這種用法和“灑”“撒”二字的本義有關(guān)。“灑”的本義是洗滌,自然離不開液體;“撒”的本義是拋米粒,對象原本是固體。需要補(bǔ)充的一點(diǎn)是,如果這個“s?!辈皇侵鲃拥摹皊?!?,而是被動的“s?!?,比如,“袋子破了,大米‘sǎ了一地”“一不小心,湯‘sǎ了半碗”,這種語境中,“灑”和“撒”都可以用。但為了記憶的方便,還是傾向于液體的用“灑”,固體的用“撒”。
第二,自然的“s?!笨戳?xí)慣?!白匀坏摹?,就是動作非人所為:“看習(xí)慣”,就是按照約定俗成的原則處理。生活中很多“s?!钡默F(xiàn)象,都不是人為的。比如,細(xì)雨灑在梧桐葉上,花瓣灑在院子里。這時候不管是液體還是固體,習(xí)慣上用的郁是“灑”。杜甫的《茅屋為秋風(fēng)所破歌》一詩中,有“茅飛渡江灑江郊”一句,便是一個典型的例子。茅草并不是人拋撒的,而是秋風(fēng)卷起來的,盡管茅草不是液體,杜甫用的還是“灑”字。這種用字習(xí)慣的形成,可能和“撒”“灑”的動作性有關(guān)。相比之下,“撒”的動作性強(qiáng),是人的主觀發(fā)力。所以,不是人為的動作,以不用這個“撒”字為宜。
第三,比喻的“s?!笨凑Z境?!氨扔鞯摹保褪恰皊?!辈皇且粋€真實的動作,只是一個生動的說法;“看語境”,就是看前后的文字關(guān)系。比如,毛澤東的《清平樂·蔣桂戰(zhàn)爭》中有一句“灑向人間都是怨,一枕黃粱再現(xiàn)”,毛澤東用的是“灑”字 而在我們前面提到的“把青春sǎ向藍(lán)天”這個標(biāo)題當(dāng)中,則傾向于首選“撒”字。這兩個“s?!倍际潜扔?,但語境不同。前一句用“灑”,有像雨點(diǎn)一般落下的感覺,鋪天蓋地,密密麻麻,和天怒人怨、民怨沸騰有了形象的聯(lián)系;而后一句中的“撒”,能體現(xiàn)昂揚(yáng)、奮發(fā)的意志,有一種由下而上的力度和氣勢,可以把航空人的獻(xiàn)身精神體現(xiàn)出來有時候,看語境還和相關(guān)詞語構(gòu)成有關(guān)?比如,“讓我們播撒愛心”,和“播”字搭配,只能用“撒”,“滿嘴噴灑污言穢語”,和“噴”字搭配,只能用“灑”。這些都是看語境決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