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勝武
作為一所十二年一貫制學校,北京市二十一世紀國際學校參加了海淀區(qū)九年一貫制辦學實踐模式研究。依托課題研究,我們構建了“世紀課程”十二年一貫制課程體系,并從課程育人、活動育人、環(huán)境育人、實踐育人、榜樣育人、評價育人六個方面構建一體化育人模式,有效落實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
開發(fā)“世紀課程”,滿足學生發(fā)展需求
1.“世紀課程”的課程矩陣
“世紀課程”是一個課程矩陣,橫向設計是滿足學生發(fā)展需求的學段課程,縱向設計是落實學校培養(yǎng)目標的十二年貫通課程。
學段課程遵循學生認知思維能力的發(fā)展特點,實現貫通培養(yǎng)。1-5年級開展主題教學,實現教育生活的全方位重構;6-9年級實施“選課走班”,滿足學生個性化發(fā)展需求;10-12年級進行國際課程校本化建設,為學生留學奠定基礎。
學校在建校之初就提出校訓——做豪邁的中國人,細化為“培養(yǎng)具有中國靈魂、國際視野和跨文化交流能力的世界公民”,具體落實在課程中就是十二年貫通課程。目前已開發(fā)的課程有中華文化課程、英語直通車課程、健康課程、藝術課程、綜合實踐課程、世紀演說家課程、電影課程、禮儀課程、研學旅行課程。十二年貫通課程著力于“貫”,形成了包括目標、內容、實施方式、評價體系等在內的教育鏈條,實現了課程的貫通。
2.“世紀課程”的開發(fā)及實施策略
第一,成立課程研究院,統領學校課程改革。課程研究院統一調配學校課程資源,保證課程規(guī)劃與課程實施各環(huán)節(jié)的通暢、高效。
第二,確定課程體系的理念及框架。我們明確:既要充分發(fā)揮一貫制的優(yōu)勢,開發(fā)系列十二年貫通課程,全面培養(yǎng)學生的核心素養(yǎng),又要在不同學段形成滿足學生發(fā)展需求的學段課程。這兩部分相輔相成,共同構成十二年一貫制課程體系。我們從滿足學生發(fā)展需求的角度進行課程開發(fā),重效果、輕形式,課程規(guī)模、分類標準并不強行要求一致,如有些貫通課程是學科群(如藝術課程包括音樂、舞蹈、美術等),有些內容相對“單一”(如電影課程)。
第三,以項目研究推動貫通課程的開發(fā)和實施。每門十二年貫通課程都有一個項目組,參考泰勒的課程開發(fā)基本原理,從課程的目標、內容、實施、評價四個方面開展研究。項目組采用行動研究的方式,在實踐中不斷提升課程質量。
第四,確立課程、培訓聯動機制,推進學段課程貫通。我們將學校全部課程分為語文、數學、英語、科學、社會、技術、藝術、體育八大領域,每一個領域的1-12年級教師組成一個學科組,設立一貫制學科主任。通過學科組內的集中備課、統一教研來推進1-12年級課程的貫通。同時,在小學、初中、高中各學部分別成立了課程中心和培訓中心。課程中心側重課程研究,保證學部的各門課程合理、規(guī)范;培訓中心側重課堂教學質量提升和教師培訓。兩部門通力合作,有效推進學段課程改革。
第五,長短課時搭配,課程多樣化實施。在保證實效性的前提下,課程實施的方式、時間、場所都可以根據實際情況靈活調整。例如,電影課程一個月一次,每次課時為2-2.5小時;傳統文化課程中的經典誦讀,利用早讀時間進行,每節(jié)課20分鐘。課程實施方式有年級必修課、選修課、講座、社團活動、比賽、外出實踐等多種形式。
第六,用OTO技術提升課堂質量。學校實現校園WIFI全覆蓋,師生均配備移動終端,配置相應教學軟件及平臺;組織教師進行相關培訓;成立多個OTO項目組,用OTO技術提升課程實施效果。
打造十二年貫通課程,發(fā)展學生核心素養(yǎng)
學校已開發(fā)9門貫通課程,下面以4門課程為例進行簡要說明。
中華文化課程。中華文化課程旨在充分挖掘優(yōu)秀傳統文化的內涵并發(fā)揮其育人功能,包括傳統經典課程、名家啟迪課程、文化修養(yǎng)課程。以傳統經典課程為例。1-6年級誦讀經典,感知傳統文化。學校篩選適合低齡學生學習的經典作品,開發(fā)各年級校本教材《快樂誦讀》,采用晨誦、課前誦、晚誦、周末誦等多種形式進行。7-9年級品讀經典,感悟傳統文化。開展傳統經典多樣化品讀活動,如角色表演、制作人物關系圖、人物形象漫畫展等,讓學生更深刻地把握、理解作品內涵。10-12年級研讀經典,品鑒傳統文化。學校開發(fā)《紅樓夢》欣賞與研讀等課程,引導學生思考、研究、批判、輸出,從辯證的角度研讀經典名著。
世紀演說家課程。1-3年級為故事家課程,讓學生在表演模仿中尋找自信、明白道理;4-6年級為主持人課程,讓學生在溝通、交際中提升自信,提高心理素質;7-9年級為演講課程,讓學生感受演說家的人格魅力,提升職業(yè)素養(yǎng);10-12年級為辯論課程,讓學生明辨、修德,培養(yǎng)團隊合作能力。
學校為世紀演說家課程開發(fā)了5本校本教材,在每一學段各一本主體教材的基礎上,為第三學段編寫《演講詞鑒賞》,作為補充學習資料。每個學段的校本教材都包含文字材料和配套的音視頻資料,采用“知識講解”“技法指導”“技能訓練”相結合的體例,著眼于能力、知識、素質“三位一體”,注重實用性、趣味性、人文性相結合。
課程實施采用三種方式:開設故事、主持人興趣班,開設選修課,組建辯論社團。同時,學校還舉辦“世紀演說家”系列比賽,以賽促練、以練促學。
電影課程。充分發(fā)揮電影的育人價值,分別讓1-3年級、4-6年級、7-9年級、10-12年級四個學段的學生學會感知電影、認知電影、解析電影、創(chuàng)作電影。學校已編寫4本電影課程讀本。
每個年級每月上一節(jié)電影課,每學年觀看8部經典影片,這樣十二個年級共觀看96部電影,再加上每個學段一部過渡電影,學生可以在電影課程中欣賞百部影片。通過電影賞析,對學生進行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教育,讓學生從“認識自我”到“樹立自信”,再到“獨立自主”,最終到“自立自強”,樹立理想和信念。
根據影片內容,授課教師在課后組織學生進行相關的延伸活動,如相關話題的辯論賽、相關電影的深度影評、動畫人物的cosplay、電影劇本的續(xù)寫或仿寫等。
研學旅行課程。包括“京內主題研學”“國內文化研學”“世界文明研學”三大模塊。
1-5年級為“京內主題研學”。與學生課內的學習主題相對應,每年6個主題,每學完一個主題。針對相關內容開展外出體驗式學習,每次一天。包括博物館、科技館系列,主題公園系列,歷史古跡系列,世紀名人班系列等。
6-9年級為“國內文化研學”。在小學段進行,每學期一次,每次7天,包括“荊楚文化——武漢線”“儒家文化——齊魯線”“漢唐文化——西安線”“海派文化——上海線”“工業(yè)文化——沈大線”“晉商文化——山西線”等12門課程。在研學旅行中,教師以課題研究的方式引導學生進行項目式學習,總結出課題研究的8個步驟:擬課題、選課題、選導師、做準備、定框架(定計劃,細分工)、旅行中研學、寫研究報告并分享、研究成果創(chuàng)意展示。
10-12年級為“世界文明研學”。在寒暑假進行,每學期一次,每次20天。學生們在純英語環(huán)境中學習英語,快速提高英語水平;與外國學生進行課堂互動,體驗國外的學習方式;入住當地居民家庭,了解國外生活方式;參觀國外知名學府,體驗一流大學的學習氛圍,樹立遠大的人生理想……
圍繞立德樹人,構建一體化育人模式
圍繞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學校從課程育人、活動育人、環(huán)境育人、實踐育人、榜樣育人、評價育人六個方面構建一體化育人模式。
課程育人。學校在開設中華文化、世紀演說家課程等十二年貫通課程的基礎上,在1-6年級開設公民課程,并編寫了《公民讀本》,書中所有案例、圖片均來自學生真實生活。同時,采用情景設置、角色扮演、意見表達、討論總結等方式開展教學,讓公民教育深入學生內心。
活動育人。學校充分發(fā)揮活動的育人作用,通過開展主題月、節(jié)日活動、主題儀式等活動,讓學生在各種活動中成長。主題月每月一個主題,促進學生行為規(guī)范的養(yǎng)成,如一月勤奮努力月、四月陽光運動月、十月愛國教育月等。
環(huán)境育人。充分挖掘環(huán)境的育人功能,讓校園的每面墻壁都會說話。教室里有“圖書角”“幸福家園”“豐收果園”等主題區(qū);樓道里有“雷鋒墻”“節(jié)日樹”等展示區(qū);交流區(qū)有世紀“星光大道”、展板文化區(qū)、海報文化區(qū)等。學生在校園里時時刻刻都接受著這些正能量的影響,在潛移默化中樹立正確的價值觀。
實踐育人。在社會實踐活動中,組織學生進行職業(yè)體驗、參加志愿活動等,鍛煉學生實踐能力, 培養(yǎng)社會責任感,提高學生綜合素質。
榜樣育人。開設世紀名人班,舉辦世紀講堂,評選“燈箱人物”。例如,目前小學設有孔子班、周恩來班、錢學森班、雷鋒班,宋慶齡班;組織學生們了解偉人生平,參觀偉人故居,感受其偉大思想,學習其崇高品格,滋養(yǎng)靈魂成長。又如,“燈箱人物”工程尋找學生身邊的榜樣,這些“燈箱人物”從全體學生中遴選,由各班班主任根據本班學生情況推薦。
評價育人。我們注重過程性評價,采用定性和定量相結合的評價方式。為了發(fā)揮評價的激勵作用,我們在小學設計積分卡、初高中設計愿望券,學生可以憑積分卡和愿望券兌換禮品或接受精神獎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