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一戰(zhàn)后美國經濟高速發(fā)展,美國社會由傳統(tǒng)向全面現代化轉型,新的消費主義由此產生,但卻給美國人帶來了極大的精神危機。菲茨杰拉德通過描寫青年艾默里的成長過程,真實地反映了符號消費影響下的“迷惘的一代”。本文將從消費文化符號角度解讀《人間天堂》。
關鍵詞:消費文化;符號;菲茨杰拉德
作者簡介:周玥琳(1998.2-),女,漢族,遼寧沈陽人,遼寧大學外國語學院2016級本科生,英語語言文學專業(yè)。
[中圖分類號]:I10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9)-15--01
一、消費文化符號的產生與《人間天堂》中的符號書寫
隨著一戰(zhàn)后科學技術的發(fā)展,美國經濟逐漸走向繁榮,美國社會從傳統(tǒng)的資源匱乏走向了商品過剩。為解決這個問題,美國政府利用宣傳鼓吹消費是成功與權力的象征符號,從而使美國人消費的目的從單一地滿足生活的需要逐漸轉變?yōu)闈M足自身的消費欲望。人們不再關注商品的實際用途,而更加關注于商品所代表的符號價值,商品本身成為了一種可以象征社會認同與地位的符號。美國人在休閑式消費與炫耀式消費中,過分地沉迷于物質追求,用消費來彰顯自身的財富與地位,來獲得心理上的滿足[1]。由此,消費從經濟行為轉變成了一種文化行為。
在《人間天堂》中,小說主人公艾默里與羅莎琳有過一段刻骨銘心的戀愛。羅莎琳面容姣好,卻十分虛榮。艾默里在這段戀情的激勵下,在一家廣告公司賣力地工作著,他想憑借奮斗與羅莎琳結婚。但是隨著他們感情的加深,他們愈加發(fā)現現實的嚴酷。艾默里的工資微薄,他無法肩負起羅莎琳渴望的富足的生活,最終羅莎琳拋棄了艾默里。
在這段故事中,羅莎琳所追求的奢華的服裝與別墅都成為了彰顯社會地位與身份的符號。作者對羅莎琳有這樣的介紹“鋪陳在眼前的這些奢華精美的衣物購買起來得花費多少錢啊,人們一定很想看看那些賬單,而盡情享用這些奢華物品的那位白雪公主又是誰呢[2]218?”由此可見,服飾在羅莎琳的生活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它能夠滿足羅莎琳的虛榮心,并且提升她的身份。除了服飾外,住宅也是顯示身份與財富的符號。羅莎琳在拒絕艾默里時說道“我做不到心甘情愿把自己關在一個非常狹小的公寓里,等著你下班[2]253”,羅莎琳在心中無法接受自己居住在一個狹小的氛圍中,在她的心里,住宅早已不再是一種居住的建筑物,而已經被打上了消費文化符號的烙印,象征著她所渴望的社會地位與社會認同,而這些艾默里都無法給予她,所以她離開了艾默里。
二、符號消費影響下的“迷惘的一代”
美國夢是根植于美國人心中的一種信念,美國人相信無論一個人的出身如何,只要通過努力奮斗便能取得成功。而商品的符號價值通過彰顯消費者的社會地位與生活品位,便能夠體現出美國夢的實現與個人的成功。在美國物質生活極大豐富的戰(zhàn)后階段,《人間天堂》中所描繪的對物質的追求是生產力不斷提高的必然結果,但是這種消費文化給美國人帶來了極大的精神危機。美國年輕人在為實現美國夢而不懈奮斗的同時,受到符號消費的影響與現實的打擊,隨著信念與現實的沖突,他們的美國夢幻滅了,并且陷在深深的迷惘之中。小說《人間天堂》通過對主人公艾默里·布萊恩生活經歷、學習經歷與成長經歷的描述,向讀者展示出“迷惘的一代”的特點。
艾默里從小被嬌生慣養(yǎng),少年時期他是一個自我中心主義者,他認為憑借自己的聰明才智與優(yōu)越的心態(tài),可以登上世界之巔。在普林斯頓求學期間,他立志要成為萬眾矚目的中心,登上《普林斯頓人》編委會主席的寶座。艾默里把自己全部的精力花在了追名逐利,但他的渴望與夢想卻沒有實現。他在考試中失敗,被迫退出《普林斯頓人》社。他與羅莎琳墜入愛河,羅莎琳卻將他拋棄,與此同時他被告知公司破產,精神導師達西大人離世,艾默里的內心受到巨大的打擊。在經歷種種的困惑與挫折后,他對美國的消費社會表現出失望與不滿。他借酒澆愁,精神世界極度空虛。艾默里所追求的美國夢在戰(zhàn)后物欲橫流的浮躁社會中與現實發(fā)生了激烈沖突,最終,他的美國夢幻滅了,艾默里便是“迷惘的一代”的真實寫照[3]。
菲茨杰拉德筆下的《人間天堂》準確地描述了當時美國的社會生活面貌。一戰(zhàn)結束后,美國社會中消費文化盛行,符號消費極大地影響了大眾的道德觀與價值觀。在這樣的消費社會中,人們還沒有建立起新的信仰,信仰危機便成為“迷惘的一代”的特點之一。在艾默里的精神支柱接二連三倒塌后,達西大人的離世,帶走了他最后的信念,他第一次對之前聽到的名言警句產生了質疑。在不斷地思索后,他重返普林斯頓校園,想要開始一種有慈善之心的,無私奉獻的人生。他渴望投身于一場社會的大變革之中,努力反抗傳統(tǒng)的道德觀念,他說道:“我和我的同道們會奮起反抗傳統(tǒng)習俗的,無論結果怎樣,也要努力用新的語言來取代那些陳舊、虛妄、言不由衷的套話[2]362-363?!卑镌谝庵鞠習r不斷思考,他得出的種種的觀點是他在信仰崩塌后對自我與未來的分析和探索,而其他的年輕人仍受到美國夢的激勵,在現實中重復著幻滅的過程,信仰危機仍是戰(zhàn)后繁蕪雜亂的社會中無數“艾默里”們的現狀。
三、結論
作為二十世紀的杰出作家,菲茨杰拉德通過對時代的準確理解與對文學的感悟,生動地向讀者們展現出一戰(zhàn)后美國消費社會的面貌。小說《人間天堂》不僅體現了主人公艾默里的迷惘與對美國夢的追尋,更揭示出符號消費對“迷惘的一代”的影響。
參考文獻:
[1]劉琳靜. 從消費文化角度看菲茨杰拉德小說中“美國夢”的破滅[D].華中師范大學,2006.
[2]菲茨杰拉德.人間天堂[M].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2014.
[3]沈國富.“迷惘的一代”的真實寫照——評菲茨杰拉德的《人間天堂》[J].名作欣賞,2008(22):112-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