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敏
【摘 要】現(xiàn)代大學英語的教育目的不僅僅是為了提高學生的英語交際能力,更是為了培養(yǎng)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通過對語言的學習提高學生多方面的綜合能力。然而學生并沒有將知識融會貫通,大學英語教育依舊存在多方面的問題。因此,提出通識教育視野下的大學英語教學改革對促進大學英語教學有著顯著作用。
【關鍵詞】通識教育;大學英語;改革
【中圖分類號】H31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標號】1671-1270(2019)12-0007-01
一、通識教育的概念和意義
(一)通識教育的概念
通識教育也是教育的一種,它的教育目標是為了讓受教育者在多元化的今天能夠提供通行于各種不同人群之間的知識和價值觀。對學生來說,也就是能夠讓學生在某一門單一的課程中得到全面的發(fā)展。
(二)通識教育的意義
通識教育,字面上來說,“通”指通達,貫通的意思,“識”指某人的見聞,見識,連起來也就是將知識融會貫通。通識教育對人的教育是直接的,如能夠很好地調(diào)動學生的主觀能動性,每位學生都有著無限的可能與未來。教育的目的就在于將他們身上沒有被發(fā)現(xiàn)的潛能挖掘出來,通過融會貫通,循循誘導將潛能開發(fā)。通識教育使學生拓寬基礎知識,能夠與文理溝通,拓展視野開闊思路,挖掘想象力與創(chuàng)造力。如此一來,不僅提高了教育質(zhì)量,還有利于學生的學業(yè)發(fā)展,彰顯自己的個性與能力。
二、通識教育下對大學英語的教學分析
英語作為一種語言,對于通識教育來說是極為重要的,它作為一種交流工具的同時還可以帶領學生了解異國文化、思想及科技等,對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zhì)有著重要作用。這種人文性的教育在近年來的大學英語課堂中已經(jīng)被廣泛使用。無論是大學英語教學還是這種通識教育,目的都是為了提高學生自我修養(yǎng),培養(yǎng)綜合型人才。
可是,由于以前的傳統(tǒng)英語教學制度導致很多學生只會讀寫而無法正確地運用。即使隨著大學英語教育的改革,許多大學英語教學有所改觀,但是效果依舊不夠理想。其主要導致的原因有以下三個方面。
第一,由于大學近年來大幅度的擴招導致學校班級人數(shù)越來越多,這種大班授課制度讓學生無法安心學習,無論是聽說還是閱讀都得不到有效訓練。
第二,學校的考試考核制度無法讓學生擁有運用實際知識的機會,單純的筆試無法提高學生的語言交際能力和使用技能的能力。大學英語教育應該重視引導學生學習語言文化,提高語言的應用與技巧。
第三,大學老師在授課時只是一味的照著PPT講解灌輸課本上已有的知識,完全沒有注重講解關于英語語法的知識與技巧。學生只是被動學習,在課堂上學生失去主動性,造成學生失去學習的興趣和學習的積極性。這樣的授課方式不但教學效果不理想,而且對學生來說還有可能丟失對一門語言的好奇心與創(chuàng)造力,更不要說提升學生的綜合素質(zhì)。
三、通識教育的英語教學改革策略
(一)增加學校學習文化素養(yǎng)知識的內(nèi)容
大學英語的教材除了一些知識的體現(xiàn)還應該與人文性的文章相結(jié)合,增加這種文化類文章會讓學生素養(yǎng)得到提高,輕松有趣的授課內(nèi)容會讓學生充滿學習興趣和主動性積極性。學生除了能夠了解國外的相關知識還能夠增強他們的文化底蘊,這種教育對學生的身心發(fā)展有著極為重要的作用。因此,大學英語學習文化素養(yǎng)知識內(nèi)容,對學生進行通識教育是極為重
要的。
(二)改善學??己酥贫?/p>
從傳統(tǒng)的教育制度來說,學習效果的考核多以考試的形式進行,這種單一的考核方式只是讓英語變成一種工具而沒有體現(xiàn)它的實用性。因此,大學學校應該結(jié)合書面考試的同時,引入對學生的過程性的考核,減少對單一的單詞拼寫,對語法翻譯的試題,讓學生積極參與到平時的學習課程中去,在課堂上增加口語環(huán)境,口語訓練,口語對話,引導學生注重語言的學習,讓學生提高自身的交際能力,語言運用能力以及寫作能力等,從而讓學生全方面發(fā)展,實現(xiàn)通識教育的根本目的。
英語作為一門世界語言,如果學生沒有獨立自主的探究精神,對于這種語言很難將它運用地得心應手。為了學生的日后發(fā)展,從通識教育的教育過程出發(fā),大學教育需要培養(yǎng)學生運用各種學科知識將它們?nèi)跁炌ǎ嵘晕倚摒B(yǎng),加強文化底蘊,努力培養(yǎng)德智體美勞全方面發(fā)展的學生。英語教學目前還存在的問題相信今后一定會從教學教材、教育課程、考核制度等加以改善,擁有良好的通識教育會讓大學英語的教學順利進行,使得學生通過語言學習掌握基本的思維能力,觸類旁通,提高綜合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