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永權
[摘? ?要]在《杠桿》觀摩課中教師重視聯(lián)系生活、學生實驗、科學探究、小組合作,很好地滲透了核心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有效提升了學生的科學探究能力,讓學生熱愛科學課程,為今后的綜合性學習奠定堅實基礎?!陡軛U》觀摩課是一堂體現(xiàn)科學核心素養(yǎng)的優(yōu)秀課例。
[關鍵詞]核心素養(yǎng);杠桿;科學
[中圖分類號]? ? G633.98? ? ? ? [文獻標識碼]? ? A? ? ? ? [文章編號]? ? 1674-6058(2019)14-0092-02
核心素養(yǎng)最核心的特質是教給學生“思考方法”而不是“知識點”,它不追求讓學生掌握做具體東西或解答具體題目的知識點,而是強調掌握一種思考方法,“注意整體”而不是“單項突出”。通過觀摩《杠桿》一課,筆者感受到在科學課堂中滲透核心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能提升學生的科學探究能力,讓學生熱愛科學課程,為今后的綜合性學習奠定堅實基礎?,F(xiàn)談談筆者的幾點思考。
一、重視聯(lián)系生活,培養(yǎng)學生留心生活的習慣
《杠桿》觀摩課以日常生活中學生經常接觸的升國旗、晾衣桿的視頻導入,引出“滑輪”,并讓學生觀察課桌上擺放的滑輪,小組合作總結滑輪的特點。這一環(huán)節(jié),教師以學生生活中常見的事物(升國旗、晾衣桿)引入,貼近生活,體現(xiàn)了“科學來源于生活,又存在于生活中”,無形中教育學生留心生活,做一個生活的有心人。在探究“滑輪的實質是變形的杠桿”時,授課教師用學生平時玩的圓盤制作成滑輪,然后分解壓縮成杠桿,幫助學生理解滑輪的實質就是變形的杠桿,且讓學生感受到生活中的很多物品都可以開發(fā)成科學實驗儀器,再次教育學生留心生活,養(yǎng)成動手改裝物品的習慣。
二、重視學生實驗,促進學生動手操作,參與課堂活動
在這節(jié)課中,教師并沒有直接給學生講解滑輪的概念,而是分給每小組兩個滑輪,讓學生自主觀察滑輪的結構,動手操作使用滑輪,進而悟出滑輪的概念。學生通過親自觀察、動手實驗得出的概念比教師直接給出的概念,印象會更加深刻,理解也更透徹。例如,在講解滑輪的種類時,教師并沒有直接告知,而是采用提問的形式進行引導,如你有辦法利用滑輪把桌面上的鉤碼提起來嗎?請動手試一試。學生通過動手實踐、交流討論,最終得出兩種提升鉤碼的方法,教師緊接著追問:“在這兩種方法中,滑輪有什么不同嗎?學生按兩種方法再次操作實驗,在實驗過程中發(fā)現(xiàn)了滑輪的不同,從而得出定滑輪和動滑輪的概念。又如,在“滑輪的實質就是變形的杠桿”這一難點知識的教學中,教師再次讓學生動手用定滑輪和動滑輪提升重物,學生在動手操作的過程中,很容易就找出了定滑輪的支點。而對于“尋找動滑輪的支點”,教師采用“學生實驗加推理”的方法幫助學生找出了動滑輪的支點,讓學生對動滑輪的支點有了深刻的理解??茖W課堂離不開實驗,而實驗離不開學生的動手操作和參與。這樣,學生所學的知識是自己體驗過的,理解會更加深刻。而學生參與實驗設計和親歷實驗過程所獲得的能力與素養(yǎng),是在許多年以后能留在學生頭腦中的,對學生終身發(fā)展有促進作用的“東西”。
三、重視科學探究,培養(yǎng)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
在講解滑輪的作用時,教師并沒有采用教師講解或播放視頻的教學方式,而是讓學生在實驗中主動探究定滑輪和動滑輪的作用。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探究“定滑輪和動滑輪能否省力?”這一問題時,自己設計與制訂實驗方案并進行實驗操作(提出了“至少做三次實驗,以獲得普遍結論”,非常值得肯定),得出了“定滑輪不能省力,動滑輪能省力”的結論。那么動滑輪能省多少力呢?學生再次設計實驗方案,并進行實驗探究,發(fā)現(xiàn):動滑輪約能省一半的力且鉤碼數(shù)量越多,提升鉤碼所需要的力越接近鉤碼重力的一半。是什么原因使得拉力超過鉤碼重力的一半呢?學生再次動手實驗,并交流討論發(fā)現(xiàn):由于滑輪的重力、繩子和滑輪間的摩擦力、繩子的重力等原因使得拉力大于鉤碼重力的一半,從而推論出“在不計摩擦和動滑輪所受重力時,使用動滑輪可以省一半力”。在講解“滑輪組中拉力移動的距離和重物移動的距離關系”時,教師仍舊采用讓學生自主探究的方法。在教師的點撥下,學生探究出了“滑輪組中,拉力移動的距離是重物移動的距離的n倍,n為動滑輪繞繩上的段數(shù)”。在探究學習過程中,學生加深了對科學知識的理解,提升了科學探究能力和動手實踐能力,拓展了科學思維,增強了創(chuàng)新意識,同時形成了用科學知識、方法和態(tài)度去看待和解決生活實際問題的觀念。
四、重視小組合作,培養(yǎng)學生交流和表達的能力
在這節(jié)課中,教師引導學生得出滑輪的概念、滑輪的種類(定滑輪、動滑輪)時,采用觀察、實驗、小組內相互交流、小組間派代表相互交流補充的方法。而在探究定滑輪和動滑輪的作用、滑輪組中拉力移動的距離和重物移動的距離關系時,教師又采用“分工合作,組長負責”的小組合作學習方式。可見,科學探究活動非常強調小組內的合作。小組合作探究的過程中,每個學生都有任務,這樣每個學生都會參與到小組合作學習中來,參與到課堂教學活動中來。通過小組內成員的默契配合,及小組內(間)的交流、討論,不僅培養(yǎng)了學生與人合作、用科學語言表達和交流的能力,而且培養(yǎng)了學生敢于依據事實提出和堅持自己見解的能力。在這過程中,學生能聽取與接受不同的意見,面對有說服力的證據時能勇于改變自己的觀點,養(yǎng)成分享與協(xié)作的習慣,形成良好的人際關系。
這節(jié)《杠桿》觀摩課是一堂體現(xiàn)科學核心素養(yǎng)的優(yōu)秀課例,是一節(jié)非常值得我們學習的示范課。核心素養(yǎng)并不是我們想象中的那樣高大上,只要我們在平時的教學中,重視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重視引導學生主動參與、主動學習,培養(yǎng)學生交流合作、樂于探究、敢于質疑、勇于創(chuàng)新的意識,學生就會形成適應終身發(fā)展和社會發(fā)展需要的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而這正是核心素養(yǎng)教育理念所提倡的,也是我們科學教師在以后的教學中需要不斷努力、不斷實踐的方向。
[? ?參? ?考? ?文? ?獻? ?]
[1]?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義務教育初中科學課程標準(2011年版)[M].北京: 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2.
[2]? 京城教育圈.中國學生發(fā)展六大核心素養(yǎng)敲定[EB/OL].(2016-09-18)[2018-11-12]http://edu.sina.com.cn/zl/edu/2016-09-18/11143922.shtml.
(責任編輯 黃春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