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以東環(huán)小學高年級閱讀教學為例論述提升小學生語文核心素養(yǎng)的途徑,主要圍繞關注文體特色教給閱讀方法、拓展課外閱讀激發(fā)閱讀能動性、營造閱讀氛圍培養(yǎng)良好的閱讀習慣等方面展開討論。
【關鍵詞】文體特色 拓展閱讀 閱讀習慣 語文核心素養(yǎng)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19)04A-0070-02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指出:“語文課程應致力于學生語文素養(yǎng)的形成與發(fā)展?!边@表明,如何發(fā)展學生的語文學科核心素養(yǎng),是每一名語文教師需要研究的重要課題。“核心素養(yǎng)”是近幾年教育界一個十分熱門的詞,指學生應具備的、適應終身發(fā)展和社會發(fā)展的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小學語文作為基礎學科,閱讀教學是該學科非常重要的教學手段之一,在很大程度上推進學生語文核心素養(yǎng)的形成。那么,在語文教學中,如何通過閱讀教學促進小學生語文核心素養(yǎng)的提升,玉林市玉州區(qū)東環(huán)小學探索出一些有效的途徑。
一、把握文體特色,提高文本閱讀能力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中小學高年段閱讀教學目標對不同文體特色的文本分別提出了具體的要求,例如讀敘事性作品了解事件梗概,簡單描述自己印象最深的場景、人物、細節(jié),說出自己的喜好、憎惡、崇敬、向往、同情等感受;閱讀詩歌,大體把握詩意,想象詩歌描述的情境,體會詩人的情感,感受作品的內核,向往和追求美好的理想;閱讀說明性文章,能抓住論述要點,了解文章的基本說明方法……可見,不同的文體,應對應不同的教學方式,才能取得最大化效果。近年來,玉林市玉州區(qū)東環(huán)小學提倡語文組教師通過把握不同文體的特點,落實語言文字運用,提高學生的文本閱讀能力,提升學生的語文核心素養(yǎng)。
在初讀文本時,引導學生把握文本基本內容,訓練學生完成提取關鍵詞、理清脈絡并概括段意、判斷寫作順序、歸納主要內容、判斷文章體裁這五項工作,以培養(yǎng)學生篩選整合信息的語文素養(yǎng)。
精讀課文,重點引導學生快速默讀,確定課文重點內容,通過抓住關鍵字詞、優(yōu)美語句,深入研究不同文體的文章怎么寫,感悟文章為什么這樣寫(從表達方法或組織結構或文章體裁切入),挖掘出不同文體的思維訓練價值,以提升學生語言建構與運用的語文素養(yǎng)。以S版語文五、六年級的課文為例,閱讀《海上日出》這類寫景狀物的文章時,教師要指導學生明確“日出前—日出時—日出后”的寫作順序,把握海上日出的神奇景觀特點,通過比喻、擬人等修辭手法體會作者熱愛大自然和追求光明的思想感情;對于閱讀《十年后的禮物》這種記事類文章,教師要引導學生整體把握主要內容,抓住時間、地點、人物、事件的起因、事件的經(jīng)過、事物的結果六大要素,理清“達格妮心理變化”的過程,還原事情本來的寫作順序,學習插敘的寫作方法,抓住達格妮心理描寫等重點句段體會感情,感悟記事文章所想要表達的主體核心并從中提煉出“做人要信守諾言”的道理、啟示;閱讀《我的伯父魯迅先生》這類寫人的文章,教師需重點引導學生品味魯迅先生在“笑談水滸”“趣談碰壁”“救助車夫”“關心女傭”這四件事中的語言、外貌、神態(tài)、動作、心理等方面的細節(jié)描寫,感悟魯迅先生這個人物的性格特點、精神品質,挖掘文章的主題思想,學習人物描寫的方法等;像《竹石》這類詩詞閱讀教學則要基于詩詞的文體特點,借助朗讀,感知詩意;透過語言,理解詩意。緊抓“竹石”意象,引導學生借助“咬定”“破”“千磨萬擊”等詞語進行多角度的解讀、賞析,由景入情,在品析詞句的基礎上熟讀成誦,升華情感,使學生從詩人高尚的精神中汲取人格力量,或從中受到思想與情感的熏陶,感受古詩詞的藝術魅力;閱讀《故宮》這類說明性的文章,則要讓學生重點了解說明對象——“故宮”的說明順序是空間轉換順序,并結合具體語境通過分析列數(shù)字、舉例子的說明方法突出故宮“建筑規(guī)模宏大、形體壯麗、建筑精美、布局統(tǒng)一”的獨特風格。
小學語文教師在不同文體的閱讀教學中,注重引導學生關注文體特色,系統(tǒng)學習文體方面的知識,分析、評價文中人物或事件,示范并訓練學生掌握分析文章的方法,鼓勵學生在語文學習中用文體思維來思考、鑒賞文中的寫法,以促進學生思維的發(fā)展與提升,使學生的書面語言表達能力得到鍛煉,促成學生學習習慣養(yǎng)成,實現(xiàn)學生語文核心素養(yǎng)的全面發(fā)展。
二、重視拓展閱讀,激發(fā)閱讀能動性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要求小學的課外閱讀總量應在145萬字以上。而要完成這樣一項巨大的任務,光靠指令是很難實現(xiàn)的。只有在課內文本的閱讀中教給學生閱讀方法的同時激發(fā)其閱讀能動性,才能化被動的任務性閱讀為學生自主的閱讀行為,使閱讀教學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學習一篇課文時,教師應有意識地多為學生介紹該課作者的相關資料、寫作背景等知識,以拓寬學生的閱讀視野,使學生學完課文后有“意猶未盡”的感覺,產(chǎn)生強烈的課外閱讀欲望。例如,教學人教版語文五年級上冊《竊讀記》這篇課文時,筆者深情地講述小英子豐富精彩的童年故事,然后激勵學生:“作者林海音著有《城南舊事》一書,里面記錄了她從7~13歲在北京生活的童年經(jīng)歷,里面就收錄了《竊讀記》的原文,課余時間希望同學們能夠找到這本書讀一讀。相信同學們看了這本書,也會像作者一樣,愛讀書,讀好書,好讀書,成為一個有內涵、有文化的人?!蓖瑯?,教學《祖父的園子》時,筆者推薦學生讀《呼蘭河傳》;教《少年閏土》時,筆者推薦學生讀《故鄉(xiāng)》《吶喊》……這樣指向明確的引導使學生的閱讀從課內延伸到課外,由一篇文章拓展到整本書,充分調動學生閱讀原著的熱情。
這樣的引讀,有利于正處在記憶黃金時期和人格形成時期的小學生播撒下文化的種子,引導他們閱讀經(jīng)典,讀出精華,讀出文化。同時學生浸潤在書籍的海洋里,能加深他們的文化底蘊,培養(yǎng)健全的人格,主動建構發(fā)展語文核心素養(yǎng)的有效途徑。
三、營造課外閱讀氛圍,培養(yǎng)良好閱讀習慣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強調:“要培養(yǎng)學生廣泛的閱讀興趣,擴大閱讀面,增加閱讀量,提倡少做題、多讀書、好讀書、讀好書、讀整本的書?!敝煊佬陆淌谡f,要把“最美好的東西給最美麗的童年”,還要“為每一個兒童尋找到此時此刻他最適合的書”。為了讓兒童能夠讀到經(jīng)典且契合其身心發(fā)展的書,東環(huán)小學近兩年致力于研發(fā)發(fā)展學生語文核心素養(yǎng)的課外“悅讀”課程,根據(jù)不同學段制定閱讀規(guī)劃,打造符合學生成長規(guī)律和能力發(fā)展要求的閱讀體系,讓學生在閱讀文本、理解文化、傳承文明的過程中,心中撒下文化的種子、語言的種子、審美的種子、思想的種子,并使種子生根、發(fā)芽、成長。
東環(huán)小學在上好閱讀教學課的基礎上,為每個年級的學生制定長期的課外閱讀計劃,指導學生有效有序地開展課外閱讀,擴大閱讀面,從大量的課外閱讀中汲取養(yǎng)分?!皭傋x”課程擬定各年級的“悅讀”重點:低年級以童話、神化故事為主,中年級以科普讀物、成語故事、寓言故事為主;高年級以少年版本的中外小說名著以及現(xiàn)代散文為主?!皭傋x”形式上,在每個班的教室走廊建立班級開放書吧,組織學生交換書籍閱讀,讓學生時時處處以書為伴,以書為友;設立“午讀”課,利用閱讀課組織學生進行“悅讀”分享、交流;組織學生參與好書推薦活動,一起在海量的書籍中精選好書,讓學生能讀到更多好書;舉辦“讀書節(jié)”,定期組織讀書交流會,讓學生匯報讀書心得;出版“悅讀”板報,分享“悅讀”成果,組織評選“悅讀之星”,激發(fā)并維護學生課外閱讀的興趣。通過以上多種“悅閱”形式的落實,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獲得切實提升。
與此同時,遵循大語文教學觀的理念,東環(huán)小學每學期都會組織學生開展豐富多彩的課外實踐活動,例如經(jīng)典誦讀比賽、語文知識競賽、主題演講比賽、書法比賽、作文大賽、課本劇表演和辯論比賽等,讓學生在活動中開闊視野、發(fā)展思維、提高閱讀能力。
在東環(huán)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通過引導學生把握文體特色、重視課外拓展、營造課外閱讀氛圍等途徑,提高學生閱讀能力、激發(fā)學生閱讀能動性,提升語文核心素養(yǎng)。
作者簡介:鐘曉潔(1968— ),女,漢族,廣西玉林人,大學本科學歷,中小學高級教師,現(xiàn)于玉林市玉州區(qū)東環(huán)小學任教,主要研究小學語文教育教學。曾獲廣西優(yōu)秀教研員、玉林市優(yōu)秀教師、玉林市繼續(xù)教育先進個人、玉林市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先進個人、玉林市玉州區(qū)小學語文學科帶頭人、玉林市玉州區(qū)十佳班主任、玉林市玉州區(qū)十佳教師、玉林市玉州區(qū)百佳教育工作者、玉林市玉州區(qū)優(yōu)秀教師等榮譽稱號。
(責編 黃建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