蘭生瑜
連堂課是指同一門課程連著上兩節(jié)或兩節(jié)以上的課程安排形式。職中英語連堂課在職中課程安排中很常見。由于其充裕的時間原因,連堂課一度成為教師們進行隨堂考試或習題練習的最佳選擇,多數的連堂課還是要進行正常的教學活動。鑒于職中學生整體英語水平差,對英語學習興趣不濃厚再加上連續(xù)的學習,課程進行到后面的時候學生已經過了精力旺盛、注意力集中、記憶力強的時段,身體的各種指標都已經下降,一般很難在接下來的一節(jié)課上再吸引到學生的注意力。筆者在教學過程中發(fā)現無論是從“教”的方面來考察,還是從“學”的方面來審視,連堂課課堂教學效率普遍低下。如何提高連堂課的教學效率是合理利用連堂課的關鍵所在,但目前關于連堂課教學的教法及其相關理論并不是很多。本文從教學設計、學習心理和學生評估三個方面就如何提高連堂課的效率做了簡要分析。
學生在一堂課上的學習興趣主要來自于對教學內容的關注度,有效設計教學內容可以很好地引導學生去學習,連堂課的教學設計也不例外。現實中由于連堂課的時間問題,教師在教學設計中往往忽略對講授內容的時間安排。如第一節(jié)課講授課本知識,第二節(jié)課做練習等簡單的處理不僅浪費教學時間,而且容易導致學生的興趣低下。當前以任務型教學為主要方式的教學設計要充分考慮連堂課的時間跨度,張弛有度,不要一味地講或練。Candlin(1987)認為設計合理的任務應該具備一些特點,如把學習者的注意力引向意義、目的和協(xié)商過程;鼓勵學習者關注有關內容或資料;鼓勵學習者在完成任務過程中交流信息,相互幫助。
教學設計要吸引學生注意力。好的開始是成功的一半,導入材料盡量選一些能夠吸引學生注意力的材料。在連堂課充足的時間前提下教師可以提供相對于普通課堂多一點的導入材料。在講授Nelson Mandela這篇課文時,可以讓學生完整觀賞電影《不可征服》的預告片,從而吸引學生的注意力集中在所學內容之中,進一步去了解相關知識。
鼓勵學生多關注課題相關內容。在連堂課上教師鼓勵或引導學生搜集更多的教學材料,學生們?yōu)榱苏业较嚓P資料都會互相交流,這不僅拓展了學生的知識面,而且使得課堂充滿活力。教師可以將相關材料展示給學生,了解了相關的背景知識,課文學習自然樂在其中。此過程的實施要求教師要設計符合學生水平而且與教學內容相關的問題。充分利用形成性評價原則,教師在學生每完成一項活動時給予肯定和鼓勵,并提出學生還能有所自我發(fā)揮的問題,以期學生在后面的教學中有更好表現。
注重教學各環(huán)節(jié)的啟發(fā)性。教學設計中各環(huán)節(jié)之間的過渡要自然,每個環(huán)節(jié)要注重學生的情趣,避免把單純的練習集中在一堂課解決。每一個教學環(huán)節(jié)應該包括“展示”“應用”和“評估”三個階段,教師在完成“展示”后確保學生了解所學的知識,并引導學生去“應用”,最后要更多地從積極的方面去“評估”學生。切忌使用不利于調動學生積極性的言語。
“正如不情愿的進食有害于健康,不情愿的學習會損害記憶,所記東西無法保持?!?學生如果缺乏興趣,教學則毫無效果可言。多數職中學生處在向成年人轉型階段,個人思想相對成熟學習目的明確,但自控能力比較差,不能全身性地投入學習中。學習心理研究表明,重復單調的刺激會抑制大腦皮層的興奮,使大腦處于休眠狀態(tài)。一門課程連上幾節(jié),學習內容在長時間內得不到更新,學生很難對同一學習內容保持長久的興趣,這種違背學習心理的做法其教學效果也是很難達到預期的。因此,尊重學生學習心理是很有必要的。
調動學生學習欲望。教師在課堂開始時要利用所設計的材料吸引學生參與到課堂中來,通過影像資料和風趣的語音材料等調動學生的興趣使學生產生學習的欲望。如,通過觀賞前面提到的電影片段并輔以簡單的問題讓學生有繼續(xù)探究的欲望。學習欲望加上教師的輔助引導使學生能夠更加牢固全面地了解學習內容,學生為掌握這些內容而努力從而使得學習效率更加明顯。此過程也可用自主性原則來完成,即給學生提供完成學習目標的多種活動,讓學生自己決定活動方式。
學習強度不宜過大。連堂課也要保證學生有課間的休息時間,連著上相同的課難免單調重復,這一過程中學生容易疲勞。為了確保下一堂課的學習效果,教師可以在課堂上播放一些和課文內容相關的影片或音樂使學生在輕松愉悅的環(huán)境中學習。William Glasser (1985)指出“快樂”是人類的基本需求。學生在學校學習時也尋找快樂,大強度的學習會使學生缺乏快樂,因此,在連堂課上可以按照學生的要求讓學生快樂去學習,如,學唱一首歌曲,講一個幽默故事或者做一些調解疲勞的小運動。
教、學、評是三位一體的,三者的結合體現了教學課堂的完整性。評估貫穿于整個教學過程,有效的評估不僅有利于教師的教學反思和教法改進,而且調動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教師在考慮到評估本身的有效性前提下,綜合學生的程度和能力的差異客觀評估學生的表現。由于特殊的時間原因,連堂課教學過程中具體可采用形成性評估和終結性評估相結合的評估方式。
形成性評價貫穿教學全過程中,反映學生的進步還可通過評價過程中學生反饋的信息來鞏固學習。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對個別學生的課堂表現提出與課文內容相關的針對性問題,根據教師所掌握的學生情況提出難易程度不同的問題,旨在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并依照學生所反饋的信息表揚學生的進步或指出還需改進的地方。通過課堂提問了解學生對某個知識點的掌握情況,就相同問題征集其他同學的掌握情況。對熟練掌握知識點的學生給予鼓勵,出現錯誤問題教師可強調指出。
終結性評估作為調動學生興趣的一種方式可以引入到課時較長的連堂課中,即在第一節(jié)課最后,教師可以通過對這堂課提前設計的問題了解學生在固定時間內對課堂內容的掌握。不僅有助于了解學生的學習情況,而且還可幫助教師確定下一節(jié)課的教學計劃。可以采用小測驗的方式或舉手表決的方式考查學生課堂所學情況,用這種方式考查時,教師可以把學生的表現作為綜合學生學習效果的一部分記錄下來并適時公布學生的階段性表現。筆者在教學過程中發(fā)現,學生一般都比較在乎這種在連堂課中間階段的終結性評價。
連堂課作為課程安排形式存在于我們的教學過程中,上述三個方面只是連堂課教學過程的一部分。由于教學大綱規(guī)定或統(tǒng)一考試等特殊情況,多數的教學拓展范圍有限,避開特殊情況,教師把一些學生感興趣的課文單元放在連堂課上學習效果可能會更好。另外,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還應該針對不同的學生水平和不同的教學內容具體問題具體對待,這樣才能發(fā)揮連堂課的作用,才能更好地保證學生的學習效率。以上只是對連堂課教學的一點膚淺見解,希望越來越多的人關注連堂課教學,以切實提高連堂課教學的效率。
責任編輯何麗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