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源鏘
關鍵詞:核心素養(yǎng);記憶;習慣;學習興趣
高中教育階段的學生學習的科目很多,生物課程的學習不可能占用太多的時間,所以能給學生學習生物的時間是有限的。這就要求在生物學課程的教學的過程中不能面面俱到,備課時要相信學生的能力,大膽的取舍,有一些內容不一定要在課堂里講解,注重學生生物學核心素養(yǎng)的形成,形成一節(jié)內容少而精的課堂。
高中教育階段的生物學課程標準中的“既要讓學生獲得基礎的生物學知識,又要讓學生領悟生物學家在研究過程中所持有的觀點以及解決問題的思路和方法” [ 1 ]。說明了學生首先要掌握好生物學基礎的知識,這是高中學習生物的第一步,只有掌握了基礎知識,才有可能讓學生“領悟生物學家在研究過程中所持有的觀點以及解決問題的思路和方法”,還有“學生在本課程結束后,應該能夠對重要的生物學概念有較好的理解和應用,進而形成生物學核心素養(yǎng),而不是僅僅對知識的記憶和背誦?!闭f明了高中生物學習過程中對知識的記憶是必不可少的,特別是農村的學生,他們的自身學習條件、外界環(huán)境條件跟城鎮(zhèn)學校比有一些差別。對于這些學生尤其要強調基礎知識,只有熟記基礎知識后才能“實現(xiàn)學生的主動學習”“形成生物學核心素養(yǎng)”[ 2 ]。
在農村高中生物教學過程中,學生學習生物的積極性不高,其中一個原因是對生物的最基本概念知識不能很好的理解和記憶,造成了學習的困難,進而對學習生物失去信心。如:在光合作用過程的教學中,光反應、暗反應兩個階段是學生學習的重難點,對于農村的學生來說更是如此。為什么會造成這樣的結果呢?對葉綠體的結構、色素等基礎知識的掌握不夠熟練,造成學生對這兩個階段的過程學習起來非常抽象。
學生對基礎知識的掌握是學生對學習生物興趣的前提保障,問學生“為什么不學生物?”答“沒興趣”,問:“為什么不感興趣?”“聽不懂!”“不會學,學不會”這是生物學困生的回答。要使學生對某學科產生興趣,就必須對該學科知識有所了解。學科知識的獲得與學生的學習習慣有重要關系,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了解些生物學科知識并取得了一定的收獲,對于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有重要作用。
有些同學上課認真的聽課,但是提問的時候不能正確的回答。讓學生動起來,多動少說,讓每個學生上課時都要準備一本筆記本、一本草稿紙:把關鍵詞用筆記寫下來,生物結構圖畫一下,過程原理圖連一連。
1.1 ?動手畫概念圖
學習新知識的時候經常要聯(lián)系已學過的知識,人類記憶不是一個有待填充的容器,而是一個由相互關聯(lián)的記憶系統(tǒng)構成的復雜裝置[ 3 ]。如高中必修一的課本主要學習的內容是細胞:如細胞的組成元素和化合物;細胞的結構;細胞的功能等。把這些知識用概念圖使之結構化,把知識簡單直觀化,學生學習的所有內容都與細胞有關系,便于記憶、理解。又如光合作用的光反應階段、暗反應階段過程圖,讓每個同學動手在本子上畫一遍,比教師動口說幾遍,學生聽許多遍,效果要好幾十倍。
1.2 ?動手記筆記
對于農村學校的學生來說,要有一個正確的態(tài)度對待上課記筆記,在課堂上學習的時候,每一個同學都需要記筆記。它可以增強學生對課堂上所學習知識的理解,把這節(jié)課老師所講的知識點簡單順序的記錄下來,形成條理性,有助于對一些知識點的理解,有助于對整個知識體系的理解與記憶。
1.3 ?動手拼模型,動手做實驗
如:什么是氨基酸?拿五張紙片分別寫上“-NH2”“-COOH”“C”“-H”“-R”,讓學生親自動手連接成氨基酸,非常直觀,印象深刻,達到了高效生物課堂的目的,提高教學質量。讓學生親自動手做實驗,通過動手培養(yǎng)學生對生物感知,形成形象記憶;通過實驗鍛煉學生,養(yǎng)成觀察習慣,提高探究能力?;A知識水平的提高,思維思考問題習慣的養(yǎng)成,能激發(fā)學生學習生物科學的興趣,并逐漸提高學生的探究能力。
在農村學校的課堂上,學生的注意力經常不夠集中,不到一會兒的時間,頭腦就開始停頓,看他靜靜地坐在那兒沒有反應:累了。聽課不僅要動腦,還要動口,有時候把剛剛講的內容讓學生復述一遍,很有必要。如講到有絲分裂的后期特點時,“著絲點一分為二,兩條姐妹染色單體分離成為兩條染色體,在紡錘絲的牽引下移向細胞兩極”,讓同學們復述這個內容,而且要求他們復述的時候一個字都不能拉下。這樣,上課就能夠把他們拉回到課堂上,提高了學習積極性,主動接受和吸收知識。還有上課要養(yǎng)成勤動口的習慣,如在講到細胞分化的時候,問:你能說出我們身上有哪些細胞,并說出名稱?有些同學以為這個問題太簡單了,沒必要去回答,沒有反應,這對我們學習下面的內容會造成影響,如果學生能夠認真思考并用嘴巴說出來,對分化概念的理解有一定的幫助。上課勤動口回答問題也是吸收知識的有效途徑。如在學習物質跨膜運輸?shù)姆绞綍r問:(1)細胞有哪些結構?(2)細胞中有哪些物質?(3)這些物質它們有什么特點?第一個問題“細胞有哪些結構?”這是復習以前的內容,一些同學認為問題簡單不想開口。勤動口的習慣,可以激發(fā)上課的熱情,提高學習興趣。
農村學生大都存在著羞澀的心理,沒有城鎮(zhèn)學校學生見識面廣,心理素質較差,怕提問的問題別人覺得“這么簡單都不會”,緊張、驚慌、膽怯。碰到的問題沒有及時解決,久而久之,也就習慣于被動地學習,對學習生物失去信心,沒有興趣。
鼓勵學生在課外課余時間向老師及時的提問,不怕問題簡單,不要以為那是簡單的問題,其實為什么不會是因為還有其他的地方不懂。即使有的問題在上課時已經講了多遍,簡單明了,但是還有同學不會,我們要鼓勵大膽的提問并認真地給予解答。不能:“你怎么這么笨?這么簡單的你都不知道?”提高他們學習興趣,使他們不斷地向老師提出問題。
對學生隨機抽取,進行“高中生物新課程背景下農村學生學習狀況及存在問題”的問卷調查。調查結果表明:學生在生物學學習中存在的最大困難是基礎知識的熟悉程度不夠,概念、知識點大都記不住。在問卷中關于中“平常你是如何學習生物?有沒有時間記憶生物學知識” 的問題回答中發(fā)現(xiàn):農村學生沒有養(yǎng)成課后對剛過去的一節(jié)知識內容進行梳理,再進行記憶的習慣[ 4 ]。想要讓農村學生掌握好理論知識,先要讓他們記住最基本的概念、生物用語、最基本的生物知識,然后分析擴展形成系統(tǒng)化,進行知識網絡圖的構建。先形成一個籠統(tǒng)的概念網絡,然后對內容知識概念不斷地增添聯(lián)系起來,最后逐漸從細節(jié)和具體的地方進行補充。有絲分裂是高中生物的教學難點,名詞概念很多,很抽象:如著絲點、姐妹染色單體、紡錘絲、紡錘體、赤道板等,還有各個階段的變化,非常復雜。要想解決這個問題,幾個知識點、幾個概念的記憶對于整個分裂過程的理解,會有很大的幫助。首先,教師要將基本的知識如著絲點、姐妹染色單體、紡錘絲、紡錘體、赤道板、染色體復制等方面的知識教授給學生,讓學生進行記憶、熟悉,然后講解分裂過程時可以更加生動形象,更容易讓學生理解掌握。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普通高中生物學課程標準 (2017最新修訂版)[S].北京: 人民教育出版社,2017.
[2]鄭曉蕙.生物課程與教學論[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3.
[3]裴新寧.概念圖及其在理科教學中的應用[EB/DL].
https://wenku.baidu.com/view/3a013147be1e650e52ea990f.html.
[4]梁學軍.新課程有效教學疑難問題操作性解讀[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