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單萍
《氓》選自“衛(wèi)風”,是春秋時期的民歌。這是首棄婦自訴與丈夫從戀愛、嫁娶到婚變、決裂的詩,深刻放映當時婦女屈從受辱任人宰割的現(xiàn)實,是一首反映婚姻悲劇的長詩。這首詩也收錄在人教版高中語文必修教材(二)中,教師在教授這堂課時,往往會更關(guān)注思想內(nèi)涵而忽略其悲劇的情感和審美體驗。但只有對悲劇性的細致體會和深刻把握,才能震撼學生的心靈,在細致深刻的悲劇體驗的情感沖擊波里讓學生受到情感洗禮、感受悲劇的美感熏陶,才能讓這首詩的審美價值、警誡作用發(fā)揮到極致。
一、第一悲:士也罔極,二三其德
“士也罔極,二三其德”講的是女子控訴男主人公:愛情沒有定準,反復無常,三心二意。女子認為丈夫婚后變了,行為態(tài)度前后不一。那么從婚變后男子暴虐無情的表現(xiàn)來看,婚前應是“好人”。但以往文章對氓的“羊”、“狼”屬性的評價帶有主觀隨意性和片面性,大多數(shù)人認為氓是一個卑鄙無恥、騙婚、忘恩負義的人。但細讀文本下來,氓這個人物形象不是單純的“好人”或“壞人”可以片面概括的,人是環(huán)境的產(chǎn)物,受環(huán)境影響,隨著環(huán)境的變化而變化。氓的形象有一個由好變壞的過程,而正是這個過程,才能讓學生體會到世事變化無常、人心易變的悲感。
開始氓的確是一個“好人”。原因有三:其一,在詩歌尾章時提到“總角之宴,言笑晏晏”、“信誓旦旦”的詩句。從這里可以看出,男女主人公是親梅竹馬且兩小無猜、私定終身。女主人公是一個純真熱情、聰慧溫順的人,這樣美好端正的人會選擇品行不端的人來相愛嗎?顯然不會,沒有女人會選擇一個品行不端的無賴來白頭偕老。女主人公的選擇正說明氓在開始不是“壞人”。其二,男主人公開始是一個忠厚的人。詩篇第一句“氓之蚩蚩”,“蚩蚩”在教材中注釋是:“忠厚的樣子。一說,通“嗤嗤”,笑嘻嘻的樣子?!彼阎液竦臉幼臃旁谇懊?,顯然是更認同這個解釋。其次從“士也罔極,二三其德”來說,既是前后不一,后面是薄情寡義,反證前面就應是忠厚老實。其三,氓是一個懂禮的人。有的觀點認為氓無“良媒”,不遵循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發(fā)怒逼婚是一個不懂禮的人。從后文來看,這個觀點也是站不住腳的。第二章“爾卜爾筮,體無咎言。以爾車來,以我賄遷?!薄秲x禮.士婚禮》:“婚有六禮,納采、問名、納吉、納征、請期、親迎?!敝苌鐣研纬苫橐鼍喗Y(jié)過程中要經(jīng)過“六禮”的禮制規(guī)定。氓在締結(jié)婚姻的過程中遵守了納吉中的占卜,親迎中的“以爾車來,以我賄遷”,因詩歌簡潔其中有省略也屬正常。至于“無良媒”可能是因男子家貧,請不起媒人。在古代,媒妁是古代婚姻的職業(yè)中介人,他們通過謀合二姓相成婚姻來賺取大量的報酬,而且往往費用不低。女子嫁到男家時“三歲食貧”,多年以來生活貧困,說明男子家經(jīng)濟并不寬裕,可能請不起媒人。也可能是男子家貧或其他原因,聘請媒人說媒,女方家不同意,沒說成功的媒因此成為“無良媒”。從女子婚變回娘家后的“兄弟不知,咥其笑矣”來看,娘家對女子婚變回家是落井下石的態(tài)度,這也許與之前違背家庭意愿,執(zhí)意要與氓在一起有關(guān),這里可以側(cè)面論證女方家里是不同意兩人結(jié)合的。
通過以上可以看出,氓開始時應是一個忠厚、懂禮、與女主人公兩情相悅的形象,后來可能因環(huán)境變化、社會時代,把他醬造成背信棄義、始愛終棄的人。也許氓本來是忠厚老實的深愛女主人公的,后來婚后經(jīng)過努力,家境好轉(zhuǎn)實力上升,而同時妻子歷經(jīng)生活艱辛、歲月流逝,已是花容不在。所謂色衰愛弛,再加上社會風氣的縱容,這時氓移情別戀、施暴于妻。在這里,我并不是要替氓開脫,他的背信棄義以及隱藏在忠厚老實面貌下的小心機暫且不論。在故事里,男主外,女主內(nèi)。男子不斷發(fā)展,最終發(fā)家致富,女子日益操勞,最終年老色衰。此時,正是考驗這個志得意滿的男子的時候,但是在沒有被束縛的野心與權(quán)利支配下,有多少人能夠經(jīng)得住考驗?最令人心痛的不是男子現(xiàn)在絕情絕義的嘴臉,而是曾經(jīng)的鶯鶯燕燕、你儂我儂卻抵不過時間的侵蝕、社會的縱容。所謂“人生若只如初見,何事秋風悲畫扇。等閑變卻故人心,卻道故人心易變?!?氓婚前對婚事的極度渴望,婚后卻對妻子殘暴施虐,人心不古,此種前后不一、始愛后棄、由“好”變“壞”的對比才是深掘下來倍感悲痛所在。同時,更令人心驚的是,古代社會中在婚姻關(guān)系里對女子嚴苛,對男子寬容,致使此類負心漢不管是在中國的歷史生活中,還是文學作品中比比皆是。《鶯鶯傳》里的張生,唐明皇李隆基,宋人陳世美,《杜十娘怒沉百寶箱》里的李甲。此種對比、此類的普遍性如何不令人唏噓感嘆!
二、第二悲:兄弟不知,咥其笑矣
女子被丈夫拋棄后,回到娘家等來的卻是兄弟的嘲笑。嘲笑原因可能有二:其一是兄弟確實不知或者不理解女子在夫家所受苦楚,親情關(guān)系較為冷漠。其二是嘲笑女子當初“將子無怒,秋以為期”,執(zhí)意與氓成婚,最后卻落得不得善終。“自從進入父系血緣的專偶婚之后,婚姻已不僅是個人的事情,而是整個家庭乃至家族的事情,它關(guān)系到家庭或者家族的利益。所以個人的事情便堂而皇之地由父母這個代表,以及由聯(lián)系著男女兩家共同利益的媒人去做出決定。[1]”“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便成為禮制規(guī)定的鐵律。女子在“子無良媒”的情況下,不顧家族反對違背禮教,堅持嫁給男子,最終落得個變心拋棄,所以招致弟兄的嘲笑。
首先,弟兄落井下石的嘲笑也從側(cè)面反映家族對這個備受婚變折磨逃避歸來的女子冷遇的境況,女子遭遇丈夫的家暴變心后回到娘家想尋求親人的安慰,但在最后的避風港里也不得安慰,是何種凄涼悲傷!再者,從兄弟的嘲笑、家族的冷漠,可以窺見整個社會對女子的桎梏?!芭膊凰慷湫小?。女子在家庭生活中任勞任怨、恪守婦道,男子卻背信棄義、殘暴施虐。遭遇不公婚變的女子不僅沒得到社會的同情,還招致嘲笑、備受冷遇,同時男子也并未因無恥行為而受譴責。幾千年封建社會,受儒家和宋明理學的影響,女子要“三從四德”“餓死事小,失節(jié)事大”“從一而終”,使女子淪為婚姻的奴隸,任男人擺布,成為男性附屬。在這樣的男權(quán)社會里,這些觀念才是殘害婦女、殺人不見血的刀子。在這樣的社會中生存,對女性來說不是一種悲哀嗎?
三、第三悲:靜言思之,躬自悼矣
魯迅先生曾說過:所謂悲劇就是把美好的東西破壞給人看。女主人公從開始的“乘彼垝垣,以望復關(guān)。不見復關(guān),泣涕漣漣。既見復關(guān),載笑載言”的癡心熱情以及婚后的“三歲為婦,靡室勞矣。夙興夜寐,靡有朝矣”的無悔付出,最后卻換來丈夫的“士也罔極,二三其德”、“言既遂矣,至于暴矣”的背信棄義、殘虐施暴。美好的人、青春、愛情皆被破壞,此為悲劇。
其次,古代社會分工決定了女性沒有獨立的經(jīng)濟能力,女性幸福全掌握在丈夫手里,丈夫品行如何決定了女性幸福與否。從生理學上來說,從一而終一夫一妻制是違背人類的生理訴求的,人類潛意識里永遠都在追求更加優(yōu)秀的異性[2]。在男權(quán)社會里,男性追逐異性的權(quán)利不受限制,追求新歡成為他們的日常生活,喜新厭舊也成為了他們的生存本能。所以,這不僅是這個故事里女主人公的悲劇,也是廣大婦女的悲劇。
最后,女主人公為了與心愛人在一起,不顧禮教,自主成婚,說明她是一個有主見、獨立、有反抗精神的人。但是她卻斗不過整個大時代,成為古代婚姻制度下的犧牲品。不顧一切追尋的愛情,最終落個勞燕分飛、一拍兩散,最后還只能獨自承受,眼見別人高樓起,眼見別人另結(jié)新歡,而社會回饋的只有冷漠和嘲弄。生生遭遇、默默承受,因自身局限,她可能永遠不知所處社會的嚴酷,懵懵懂懂怨怪著薄情寡義的丈夫,卻看不到這吃人社會的本質(zhì),此為至悲。
從“士也罔極,二三其德”中看到男子的由好變壞,始愛后棄;在“兄弟不知,咥其笑矣”中分析到弟兄的嘲笑、家族的冷遇、社會的桎梏對女主人公的二次傷害;從“靜言思之,躬自悼矣”中看到美好的破壞、社會縱容、生理本質(zhì)驅(qū)動下的喜新厭舊的常態(tài)、甚至女主人公認識不到吃人社會本質(zhì)的局限而剖析出的悲劇體驗,這種體驗將形成情感沖擊波,使學生受到情感的洗禮,而直抵肺腑的情感體驗可能要比蒼白的講解更有分量。
悲劇是有正面素質(zhì)或英雄性格的人物,在具有必然性的社會矛盾中,遭受不應有的,但又必然性的失敗、死亡或痛苦,從而引起人悲痛、同情、奮發(fā)的審美特性,這是悲劇的審美體驗?!对娊?jīng)·氓》講述溫良美好的女主人公被丈夫拋棄、被社會傷害、成為時代的犧牲品,由此引起學生的同情、反思、教化,進行悲劇的美感熏陶,凸顯悲劇的審美價值。而悲劇審美價值是悲劇所體現(xiàn)出來的現(xiàn)代意義,即幫助人們樹立正確的價值觀、人生觀,凈化人們心靈,陶冶性情。所以我們在美感熏陶中升華學生的價值觀念,自然而然的達到本文的教化、警戒的作用:對于每一個高中學子來說,對傳統(tǒng)文化,我們應該取其精華,去其糟粕,倡導男女平等,女子學會自力更生,從思想上、生活中真正獨立起來。
參考文獻:
1.摘自納蘭性德的《木蘭詞·擬古決絕詞柬友》.摘自陳華文,朱良,陳淑君,《婚姻習俗與文化》.(M)黑龍江人民出版社2004(1)]
2.渡邊淳一.男人這東西.【M】.北京:作家出版社.2010(1).255-2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