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軍三
本人認為答好歷史材料題要努力做到“四清”:即讀清材料、審清問題、理清思路、寫清要點。此四點既是答題之步驟,也是答題之要求,不可割裂開來,要緊密綜合運用。本文以2017年文綜卷一41題為例,旨在指導學生如何做好歷史材料題。
一要讀清材料。讀材料關鍵在于把握材料的整體性與有效性。整體性,即從整體上把握材料主旨,在材料中的分號或句號或省略號間分清層次;有效性,即找準材料的關鍵詞或重要語句。材料一的核心是最后一句話的總結(jié),法國大革命是法蘭西民族誕生和民族主義形成的標志。材料二的核心在于概括國民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關于民族主義的意義及目標??傊?,兩個材料都是法國與中國的在特定時期關于民族主義的內(nèi)涵的認識,這是對本題的整體性把握。結(jié)合問題,再從材料中把握其有效性。材料一中,從下劃重點處可知,對法國民族主義從三個層面來認識,一是國王自視為民族代表,實則是王權專制;二是啟蒙思想家主張人民主權,抨擊君主專制;三是法國人民意識到民族主義意味著同一地域內(nèi)使用同一語言人們的相互平等。材料二中,國民革命時期的民族主義,有效信息是“意義皆不外免除帝國主義之侵略”,“其目標皆不外反帝國主義而已”。
二要審清問題。審問題就是要審清問題的指向性與限定性。指向性,是問題的答題方向,比如常用詞有背景、原因、特點、影響等。限定性,涉及到問題的主旨和時空限定,弄清時代特征,區(qū)分個體或國家差異。讀問題就要按照語文語法分析法進行,把問題的主謂賓弄清楚。本題的第一問,需要答出法國大革命的促進作用。答題限定在法國大革命與民族主義內(nèi)在的因果關系上。本題的第二問,問題實質(zhì)上是對法國民族主義與中國的民族主義進行異同比較,并分析不同的原因。本題中中國民族主義的時間應限定在國民革命時期。
三要理清思路。理思路就是要理清答題的層次性、時序性與聯(lián)系性。層次性,指不同問題要另起一行按照求答點分層作答。時序性,指同一主題要按照時間順序回答。聯(lián)系性,指把材料與學過的有關知識聯(lián)系起來,看具體需要聯(lián)系三本必修教材的哪一板塊內(nèi)容。通過閱讀材料與問題可知,本題第一問主要須弄清法國大革命與法國民族主義間的聯(lián)系,即因果關系。第二個問題則要弄清答題層次,具體而言,有三個答題層次,即相同點、不同點、不同原因。應該形成明顯的三個段落,讓閱卷老師一目了然,方可盡量多得分。不同原因一定要從不同點上深入思考,要結(jié)合法中兩國的不同時代、不同國情(政治、經(jīng)濟、思想等不同性)來答題。
四要寫清要點。形成答案時注重答案的準確性、完整性與規(guī)范性。準確性,是指不要拖泥帶水,而要概括簡潔。完整性,指不要遺漏要點,而要盡量多角度回答。規(guī)范性,指書寫及版面設計要合理。最后形成的答案,一定要準確、盡量完整、書寫排版要規(guī)范。把以上三點準備工作做到位后,要點擬定要用歷史學科語言,這也是當前歷史核心素養(yǎng)的要求。一句話寫出來有沒有歷史味?答題中盡量要用歷史概念或歷史知識點,這才是學以致用。答案盡量從政治、經(jīng)濟、思想等層面或內(nèi)因、外因等方面展開關聯(lián),才會比較完整。書寫要中規(guī)中矩,字距行距排版要綜合考量。比如本題第一問答案可看做從社會、政治、思想三個層面回答的。第二問的不同點,從社會矛盾、主要任務、外部影響三個層面展開分析的。
綜上,歷史材料題答題有法可依,同學們要在老師指導下,多在實踐中主動尋找高考參考答案的規(guī)律,不要有畏懼心理。堅持在訓練中思考總結(jié),高考就會取得自己滿意的成績。
附:【2017文綜卷一】41題、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5分)
材料一 在專制王權下的法國,國王曾自視為民族的代表,路易十四聲稱“朕即國家”“朕即民族”。啟蒙思想家主張人民主權,抨擊君主專制,闡述了與之相適應的民族思想:一個民族可以沒有國王而將國家治理得井井有條,相反,一個國王若無國民則不存在,更不必說治理國家了,甚至表示“專制之下無祖國”。在法國大革命中,人們認為法蘭西民族的成員不僅居住在同一地域、使用相同的語言,而且相互之間是平等的,全體法國人組成的法蘭西民族。一般認為,法國大革命是法蘭西民族誕生和民族主義形成的標志。
——摘編自李宏圖《西歐近代民族主義思潮研究》
材料二 蓋民族主義,對于任何階級,其意義皆不外免除帝國主義之侵略。其在實業(yè)界,茍無民族主義,則列強之經(jīng)濟的壓迫,致自國生產(chǎn)永無發(fā)展之可能。其在勞動界,茍無民族主義,則依附帝國主義而生存之軍閥及國內(nèi)外之資本家,足以蝕其生命而有余。故民族解放之斗爭,對于多數(shù)之民眾,其目標皆不外反帝國主義而已。
——《中國國民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宣言》(1924年)
(1)根據(jù)材料一并結(jié)合所學知識,說明法國大革命對近代民族主義形成的促進作用。(8分)
作用:啟蒙思想的廣泛傳播;君主專制被推翻;等級制度被廢除;《人權宣言》宣布了天賦人權和公民平等。
(2)根據(jù)材料一、二并結(jié)合所學知識,概括國民黨“一大”《宣言》中的民族主義與近代法國民族主義內(nèi)涵的相同之處,并說明不同之處及其產(chǎn)生的原因。(17分)
相同:追求民主與平等。
不同:法國民族主義是反對國內(nèi)專制;國民黨“一大”《宣言》中的民族主義突出反對帝國主義。
原因:封建專制與人民大眾的矛盾是法國社會主要矛盾,爭取主權在民是主要任務;帝國主義與中華民族的矛盾是中國社會的最主要矛盾,爭取民族獨立是主要任務;中國共產(chǎn)黨和蘇俄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