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翠蓮
我們在電視中常見這樣的場面:一些青年人在接受記者采訪時,常常結結巴巴,辭不達意;甚至一些較為先進,較為杰出的人物接受采訪也出現(xiàn)了同樣的現(xiàn)象。他們中的絕大部分,我想總已完成了九年的學業(yè)吧?在九年的學習中,語文課就有三千課時,而他們卻連祖國的語言都說不好。這不能不引起每個語文老師的重視。
語文課自身的工具性,要求培養(yǎng)學生說話。而口頭運用語言的能力成為語文教學的重要目的之一??陬^語言是書面語言的基礎,我們要培養(yǎng)開拓型的一代新人,就要從現(xiàn)在起,加強學生口頭表達能力的培養(yǎng)和訓練。
在多年語文教學中,我摸索出這樣一條培養(yǎng)訓練學生說話的路子:敢說——愿說——會說,即首先給學生創(chuàng)造機會,鼓勵他們敢說;然后設法激發(fā)他們說話的興趣,調(diào)動他們愿說;再及時評講,隨時糾正,訓練學生會說。實踐證明,學生通過這樣三個梯次的訓練,口頭表達能力得到了較為明顯的提高。
一、創(chuàng)造機會,培養(yǎng)學生敢說
課堂上,一節(jié)語文課,真正輪到學生說話的時間并不多,分給每個學生的時間就更少,特別是班里中等程度以下的學生,所得機會更是微乎其微。長此下去,學生當眾說話的勇氣越來越少,這又怎能提高他們口頭表達能力呢?
我認為,在教學中,教師盡量精講,備課時,精心設計好每一個問題,把老師的話縮小到最低限度,把課堂上更多的時間還給學生。
比如,在《貓》一課,學生理解貓的古怪和滿月小貓的可愛,其實并不難。我設計的問題相對集中,大約只占用一節(jié)課中不足一半的時間,光問“什么是‘古怪”“從哪里看出大貓性格古怪”這兩問題,學生就能快速從“貓老實而貪玩”“貪玩而盡職”“高興時溫柔可愛,而不高興時一聲不出”“什么都怕卻又那么勇猛”這些矛盾的方面找到了答案。接著問“性格古怪的貓作者覺得可愛嗎?”學生從“滿月的小貓更可愛”中的“更”明白了小貓也可愛,而其可愛正在于其性格古怪。我又設計了一個填空:老貓的可愛在于它的古怪,小貓的可愛在于 ?學生很容易填出“淘氣”、“頑皮”。再問從哪里看出淘氣?學生都能一一作答。
此外,在學生理解了老貓的古怪和小貓的可愛之后,我讓他們通過反復誦讀去體會作者對貓的喜愛之情,并把此作為這節(jié)課的教學重點。這樣,學生就有了充分發(fā)表自己認識的機會。
其次,對于基礎較差,膽子較小的同學,在課堂上要予以特別的注意,予其更多的機會,并把較易回答的問題留給他們,及時回饋鼓勵,使其享受到成功之樂,有了說的勇氣;再逐漸加深問題的難度,即使是公開教學,也讓他們有機會發(fā)言。三十多年來,我做的公開教學也不少,但從不剝奪班里后進生發(fā)言的機會。
只是用講讀課上的發(fā)言來訓練說話還不夠。我常常把每周的自習課擠出來作為說話課,進行專門的說話訓練。盡管多年來,我一直教高年級,但始終堅持設立說話課。我認真準備說話課教案,讓學生口頭作文,一分鐘演講,專題討論等,使他們有盡可能多的機會當眾說話。
此外,我還利用早讀、少先隊活動等,進行一些說話訓練。這樣,學生發(fā)言越多,當眾說話的膽子就越大,“敢說”為提高學生口頭表達能力奠定了基礎。
二、激發(fā)興趣,調(diào)動學生愿說
學生只有發(fā)自內(nèi)心地愿說,把口頭訓練作為他們的自覺行動,提高口頭表達能力的目的才可能實現(xiàn)。
我認為,要激發(fā)學生說話興趣,在進行說話訓練時,內(nèi)容就要盡可能地貼近學生的生活實際,使他們有話可說。
比如,我每接一個新班,說話訓練的第一個內(nèi)容就是“介紹自己”。談自己,總有話可說吧?談自己的愛好、性格、優(yōu)缺點,最不濟的也能說出自己的姓名、年齡、就讀學校和班級。第一次說話訓練,就杜絕了上來緘口不語或全班冷場的難題,開了好頭。
緊接著,又結合教師節(jié),開展以“老師我想您”或“老師,我愛您”為專題的歌頌前任教師一事一例的小演說?;貞浺粋€事來歌頌老師,表達自己對老師的愛,一般不會無話可說。
學生說話的積極性調(diào)動起來,學生積極主動地愿說愛說,為說話訓練拓寬了道路。
三、定時講評,隨時糾正,訓練學生會說
敢說、愿說,還不等于會說,要提高學生口頭表達能力,還必須交給方法,扶著他們邁向新的臺階。
說話的要求和作文有共通之處,不外乎“言之有序”“言之有物”“言之有情”。
1.“言之有序”,是訓練學生會說的第一步
怎樣才能做到“言之有序”呢?首先必須養(yǎng)成先想后說的良好的說話習慣。自己到底想說什么、先說什么、再說什么,都要在腦子里醞釀完備再表達。同時允許學生用上一張小紙片寫上說話提綱,照提綱說,隨著訓練的成熟逐漸丟掉小紙片,在腦子里列提綱。
第二,要培養(yǎng)他們按順序觀察的習慣。不管是觀察一幅畫,還是觀察一株花草、一種動物,都要引導他們按一定的順序觀察,逐漸養(yǎng)成順序觀察的習慣。
2.“言之有物”,是訓練學生會說的一項最重要的目標
學生說起話來,最大的毛病是只說幾句口號式的話,沒有具體內(nèi)容。
那么,怎么使學生“言之有物”呢?我認為,首先要培養(yǎng)他們細致觀察的好習慣。其次,要培養(yǎng)他們動腦思考的習慣。不管說話時,還是觀察時,都要多動腦。第三,交給他們說具體的方法。比如:可以從不同方面、不同角度去充實,也可以舉例子,還可以展開聯(lián)想,使他們有法可循。時間長了,學生說話的內(nèi)容就逐漸充實起來。
3.“言之有情”,是訓練學生說話的較高層次的要求
學生說話的“情”一方面來自于自己對所說事物的情感,一方面也在于他語言表達的生動性。那么,如何使學生語言生動呢?我認為,幫助他們把從教材中學到的語言材料內(nèi)化為他們自己的語言至關重要。
第一,加強朗讀,復述和背誦的練習。讓他們把課文中的名家名篇名段積累下來。
第二,加強詞句教學,加深對課文中詞句的理解品味,積累大量的語言材料,并逐漸能自如運用。
經(jīng)過長時間的訓練,學生將學到的語言,逐漸內(nèi)化為自己的語言,說起來也就逐漸生動了。
總之,只要教師真正重視培養(yǎng)學生說話能力的問題,在教學實踐中注意按一定的方法、步驟去進行訓練,學生的說話能力會得到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