鐘曉
【摘要】信息技術作用于學生,適用于學生的原因就在于其對傳統(tǒng)課堂的補充作用,在教育改革的過程中使教育結構和模式更加適配于當今學生的學習生活。信息技術對課堂學習所帶來的好處也是顯而易見的,簡化的課堂教學過程、豐富的情境化內容等,正如教育改革所要求的一樣,信息技術正在逐漸融入課堂的教學之中。
【關鍵詞】初中語文;情境教學;信息技術
【中圖分類號】G623 【文獻標識碼】A
隨著時代的發(fā)展,利用計算機網絡與多媒體技術已經被列為教育改革的目標之一,現代化的教學手段也給課堂帶來了許多的便利,信息技術作為新興的教學手段,在初中語文的教學過程中不僅讓學生與老師的交流變得豐富起來,也讓學生的學習興趣變得更加濃厚,能夠有效地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同時為學生構建一個豐富的情境,讓學生能更加充分地將自己置身于語文的課堂情境之中,使課本內容在學生感官中形象更為具體。大力地開發(fā)信息技術在課堂上的作用,使學生的學習效率得到有效的提升,讓課堂教學變得更加高效是當前課堂教學對技術應用的主要追求。
一、生動形象的課文內容
在過去的教學模式中,語文的課堂教學總是以課文中的文字描述為主,即使是在學習的過程中有老師的生動講解,由于大人與孩子的思維差異,這樣也很難讓學生的思維跟上老師的想象,枯燥的語文教學還是容易讓學生產生乏味的感覺。信息技術的出現是對過去的教學模式的一種改革,將原本枯燥的課文內容“活化”,使得原本有些乏味的課堂變得生動形象起來,學生的學習興趣也會提高。
那么該如何使用信息技術對課文內容進行“活化”呢?使用信息技術就像多媒體對課文描述的情境進行具體形象化就是一個可以實行的方案。比如在老師教導《故鄉(xiāng)》這一課文的課堂過程中,魯迅先生的這篇文章屬于一篇現代文版的小說,其中有著大量的細節(jié)描寫,在沒有多少經驗的學生眼中,引導學生根據所描述的文字來想象未曾見過的畫面無異于空中樓閣,正是如此,多媒體可以用圖片或動畫的形式給學生展現出其中的內容,就像閏土月下刺猹的一幕,如果再拿來跟放在后文描述中年人版本的閏土畫面一起對比,無疑是會讓學生產生強烈的情感落差,進而讓學生得到屬于自己對課文的感悟與看法。又或者說在教導《蘇州園林》這一篇說明文的時候,老師可以在課堂的多媒體上放出蘇州園林的照片讓學生自己找出與文中相似的地方,在課堂中將精致的園林展示給學生,如果教學安排的時間寬裕,還可以讓學生上臺講出自己對蘇州園林的認識。這樣的教學模式使得原本枯燥無味的說明文變得形象立體起來,同時讓學生的參與度提升,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在給學生帶來生動形象的課堂內容的同時,也讓課堂的氛圍變得活躍起來,讓學習變得更加輕松。
二、課堂之外的信息收集
實際上,在現代化的教學模式中,課堂也不再是學生學習的唯一地方,學生知識面的局限也由于網絡的出現開始變得無力,學生有了更多的技術支持讓他們能夠獲得更多有效、有價值的知識。要知道在初中語文課堂中,知識不能完全展開,因為時間是有限的,這個時候就需要學生自己利用好課后的時間去進行挖掘了。就像老師在課前可以對學生布置課前任務讓學生自己尋找與課文相關的內容,并在課堂上對部分學生的任務結果進行公布,對其中做得好的進行嘉獎,這樣不僅讓學生提前了解了課文,同時也讓學生對課文的內容產生興趣,大大提升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那么課堂之外的學生應該如何進行課文信息的收集?網絡的用處就凸顯無遺,網絡的信息來源可以說是無窮無盡,學生只需要一臺電腦就能聯(lián)通網絡,老師可以在課前通過適當的引導讓學生產生興趣,或者布置任務讓學生了解課堂相關知識,這樣幾次重復讓學生養(yǎng)成自學的習慣,更重要的是讓學生以自己的能力完成學習會讓學生的信心得到建立,在培養(yǎng)個人習慣的同時,學生的學習技巧和個人素質也得到了隱形的加強。網絡的好處不止在于來源的廣闊,其所代表的信息的即時性也對學生的學習有著確定的幫助,在時代發(fā)展越發(fā)迅速的今天,課堂上的一些錯誤可能還沒有更改,網絡上就已經有了正確的答案,作為學生的教育者和引導者,老師應該切實地認識到這一點。還值得一提的是,網絡上的相關知識對課堂的填補作用,前文就提到課堂是無法把所有語文知識給講解完畢的,所以老師要利用學生對知識的需求性在課后引導學生將目光投向網絡,鑒于網絡的知識儲備量,大多數學生的問題和疑惑都能夠被解決。當然網絡技術的應用自有其弊端,最可見的就是學生的網癮問題了,如果對學生的監(jiān)督力度不夠的話,學生很容易就被缺少門檻的網絡游戲等誘惑,進而忘掉使用網絡的初衷。事物都有兩面性,互聯(lián)網的好處是毋庸置疑的,而對于其弊端,相信通過老師和家長的監(jiān)督,還有學生的自覺性,只要運用得當,網絡也會變成學生學習路上的一條康莊大道。
三、相互交流的課堂內容
學生對課堂上的教學收獲的內容并非只是單純靠學生的耳朵,事實上課堂中老師與學生生動的交流也不應該是停留在一講一聽的這樣單調模式。在課堂上學生看到的、聽到的、感悟到的才是一門課程所要表達的全部。多媒體教學就是對學生的聽覺和視覺進行補充,在如此多方面的情境教學下,學生才能夠完全獲得知識,再加上網絡的知識補充,學生的學習效果也能夠得到很好的提升。通過課堂上老師適當的引導,學生可以基于課堂多媒體進行組隊討論或者上臺演講交流,讓學生對課文的理解互相補充,然后老師再對學生的交流進行總結,同時,也能活躍課堂氣氛。在過去的語文教學模式中,課堂的教學模式總是單一且乏味的,局限于一講一聽的模式中。多媒體教學的出現是對傳統(tǒng)教育模式的改變,在加深學生課堂感受的同時,也給了學生培養(yǎng)表達交流的機會,創(chuàng)造情境的同時,學生的學習環(huán)境也得到了拓展,讓學習效率得到提高。
初中的語文課堂本來就是一個需要大量交流與情境想象的課堂,在開始課堂教學前,老師應該利用好多媒體的便利性和交流性,和學生展開對課文內容的探討,配合傳統(tǒng)的教學模式中突出的特點,讓學生也參與進課堂,與老師相互交流。比如在初中課堂中的古詩文教學,原本的古詩文教學,對文體意境的把握和對句子情境的描述就是一個難點,而這些在書本中難以講解清楚的內容其實在多媒體中是有方法解決的,通過多媒體的音頻播放對文章的朗讀內容,讓富有情感的聲音引起學生的共鳴,理解文章的感情基調也就是手到擒來的事情了,甚至利用多媒體切換快速方便的一面,老師可以引用多首古詩詞來進行對比,就像曹操的《龜雖壽》和《觀滄?!?,兩首詩詞的不同在于作者的人生際遇不同,但是由此得來的感情基調其實是一樣的,一首是年輕時候逐鹿天下的豪情壯志,一首是不服老的“老驥伏櫪”,從中學生可以看出曹操的志向遠大之處,并且學到曹操的人格性情所在,對學生的個人性格形成也有著正確的影響。
四、總結
什么是信息技術,有什么特別之處?隨著時代發(fā)展而形成的適應時代的網絡技術與現代工具就是信息技術,而信息技術是有著即時性和廣闊性的,與傳統(tǒng)教學不同之處就在于信息能夠隨時更新而傳統(tǒng)教學的轉變需要一定時間的改革。由此可以看出,信息技術作用于學生,適用于學生的原因就在于其對傳統(tǒng)課堂的補充作用,在教育改革的過程中使教育結構和模式更加適配于當今學生的學習生活。在另一個方面,信息技術對課堂學習所帶來的好處也是顯而易見的,簡化的課堂教學過程、豐富的情境化內容等,正如教育改革所要求的一樣,信息技術正在逐漸融入課堂的教學之中。
附 注
本文系廣東省廉江市中小學教育科學“十三五”規(guī)劃課題成果(課題名稱:信息技術應用下初中語文高效課堂構建的研 究。課題編號:2017LJYB046)
(編輯:龍賢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