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輝昭
【摘要】閩南兒童戲劇作為一種非常優(yōu)秀的傳統(tǒng)文化,曾經在閩南地區(qū)受到了人們的追捧。但隨著多元文化的影響,其文化在一定程度上呈現出了淡化的現象。因此,為了更好地傳承與發(fā)展民族優(yōu)秀文化,可以嘗試著將閩南兒童戲劇融入小學語文校本課程中。通過對孩子的引導與鼓勵,讓其可以深切地感受到民間藝術魅力,并樹立起更強的民族自豪感。
【關鍵詞】閩南兒童戲??;小學語文;校本課程
【中圖分類號】G632 【文獻標識碼】A
我國改革開放四十年以來,促進了我國社會經濟的高速發(fā)展。同時,多元也對我國具有悠久歷史的文化遺產形成了一定的沖擊。作為一種地域之魂,閩南兒童戲劇文化這種非主流文化受到了相應污染,影響到了當今孩子們的思想以及審美意識。所以,學校必須要承擔起回歸民族優(yōu)秀文化,教育文化育人的重任。閩南兒童戲劇文化在小學語文校本課程中的融入,成了閩南戲劇教育課程的一種有效方式。通過不斷地整合閩南文化優(yōu)質資源,在小學語文課堂中營造生動活潑的戲劇氛圍,豐富了語文教學資源的同時,還有效傳承與弘揚了傳統(tǒng)民族文化。
一、閩南兒童戲劇的基本類型與融入目標
(一)閩南童謠
對于小學生而言,都非常喜歡童謠。通過將閩南童謠融入到了校本課程中,可以讓其能夠更深入地對閩南文化的歷史以及表現特征進行了解,并充分理解童謠中所表達的內容。在融入校本課程過程中,需要制定相應的融入目標,增強課程教育的實效。(1)要求可以流利通順地朗讀童謠,并對其內容大意進行理解,協助孩子養(yǎng)成主動吟誦的習慣;(2)進一步培養(yǎng)小學生閩南語口語交際能力,提高其閩南語辨聽能力。在使用閩南語交流過程中,需要做到清晰、流利、自然大方;(3)鼓勵孩子積極參與到閩南童謠表演活動中。通過教師的引導,讓孩子通過學習與欣賞閩南童謠,產生對閩南童謠的熱情,從而可以提升孩子對家鄉(xiāng)的熱愛之情。
(二)布袋木偶戲
布袋木偶戲是一種常見的閩南兒童戲劇表演形式,受到了許多孩子的喜愛。為此,可以讓孩子對布袋木偶戲的起源與發(fā)展進行進一步了解,增強孩子對布袋木偶文化的熱情。將此類戲劇融入到校本課程中的目標,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1)教師需要對孩子進行指導,讓其能夠初步掌握布袋木偶的操作技能,并能夠使用其技能開展較為簡單的木偶表演;(2)變廢為寶,學習制作布袋木偶。小學生本身具有豐富的聯想力與創(chuàng)新力,在教師的指導下讓其利用廢舊物品制作表演所需的布袋木偶;(3)結合現代教育模式中的小組合作方式,讓孩子共同參與到兒童劇本的創(chuàng)作中,有效提高小學生的團隊合作能力;(4)通過不斷參與,培養(yǎng)小學生對民間傳統(tǒng)木偶戲的興趣,激發(fā)小學生對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熱愛之情。
(三)皮影戲
在此類型閩南兒童戲的融入過程中,同樣需要孩子對其戲種的歷史以及發(fā)展進行了解。通過學習皮影戲相關的文化知識,可以提高小學生審美意識。此外,對于此類戲種的融入目標,主要表現為:(1)通過學習制作簡單皮影道具,增強小學生的動手能力;(2)指導小學生掌握基本操作,鼓勵其以合作的方式參與到表演中;(3)引導小學生創(chuàng)作或改編皮影戲,增強小學生的創(chuàng)新能力,從而可以讓其形成傳承與弘揚皮影文化的自覺性。
二、閩南兒童戲劇在小學語文校本課程中的融入方法
(一)利用多媒體教學激發(fā)小學生的求知欲
在小學語文校本課程導入過程中,可以將閩南兒童戲劇以多媒體教學模式展示給學生進行欣賞。例如在開展《兩個獵人》《狼來了》這兩篇課文教學時,除了多媒體欣賞的方式,還可以讓教師以現場演繹的方式進行授課。此外,為了讓小學生能夠更好地體會《四小天鵝》這篇課文中的小天鵝的舞蹈內涵,教師可以在多媒體教學的基礎上,引導孩子聯想在具體表演中所需要的不同聲音以及音效,比如老爺爺的聲音、森林中小鳥的叫聲等,可以讓孩子通過感官沖擊,激發(fā)小學生對相關課文的求知欲。
(二)在具體教學中融入情感
小學生所處年齡段非常喜歡聽故事,而且故事中的人物以及情節(jié)對孩子情緒會形成非常大的影響。因此,在教學中需要融入相應的情感,讓孩子能夠更好地對閩南文化中的優(yōu)秀傳統(tǒng)進行理解。例如在教學安徒生童話中的《皇帝的新裝》這篇課文后,可以將其課文內容改編為兒童高甲戲。在教師的指導下,讓孩子共同參與創(chuàng)作與改編。在具體討論過程中,可以將童話中所要表達的辛辣諷刺和極度夸張的藝術特征,進一步分析皇帝當時的性格特征以及丑陋之處。分析應該如何使用高甲戲中丑角的元素來飾演皇帝。在教師與孩子的共同努力下,可以完成角色分配、場景布置以及道具制作。并在表演過程中,搭配上高甲戲特色曲目以及幽默滑稽的動作進行表演,將其改編成為具有創(chuàng)造性的閩南兒童戲劇。通過這樣的教學模式,可以讓孩子更好地了解閩南高甲戲文化,并對其文化中的以“丑”為美的特征進行理解。
(三)組織學生參與創(chuàng)演
小學生本身具有豐富的聯想力,通過組織學生參與創(chuàng)演活動,可以讓其豐富的聯想力得到充分發(fā)揮。例如在組織學生表演《小兔乖乖》過程中,可以引導與鼓勵孩子以小組形式進行布袋木偶戲創(chuàng)編。在創(chuàng)編過程中,有的小組會采用音樂劇的方式將課文中的對白以唱的形式進行表現。讓木偶表演融入了一定的音樂元素,增強了整個兒童戲劇的活潑性。而有的小組則為其表演制作了精美道具,為其戲劇表演制作了相應的大門、綠樹、木棍等道具,從而可以提高整個戲劇的舞臺效果與立體感。甚至有的小組在創(chuàng)編過程中,加入了不同的角色,增強了故事情節(jié)的跌宕起伏,有效豐富了木偶劇的內容。
(四)堅持“創(chuàng)作性戲劇教育”理念
將閩南兒童戲劇融入小學語文校本課程中,其目的是將閩南戲曲與教育形成有機融合。因此,必須要堅持“創(chuàng)作性戲劇教育”理念,通過不斷地實踐與摸索來完成以下幾個方面的工作:(1)將閩南戲劇文化與小學文化教育形成融合。通過這樣的教育模式,可以促進小學生對閩南文化的理解,實現閩南戲曲文化的傳承與發(fā)展;(2)通過閩南戲曲文化豐富兒童戲劇教育內容;(3)通過“創(chuàng)作性戲劇教學”,可以促進戲劇教育的生動性,提高學生對閩南文化的學習興趣;(4)通過不斷摸索,促進小學生優(yōu)秀人格的形成。同時,鼓勵小學生參與創(chuàng)作戲劇,可以有效提高小學生的語言與交流能力,培養(yǎng)其正確的價值觀,促進小學生的全面發(fā)展。
三、結語
總而言之,戲劇教育是目前許多學校開展教學改革的一項重要任務。將閩南兒童戲劇融入小學語文校本課程中,是一種較新的嘗試。需要在后續(xù)的工作中,不斷地開展探究與實踐。盡快尋找到一套適用性、可行性較強的教學模式,并通過不斷推廣閩南兒童戲劇教育課程,在閩南地區(qū)建立起較為系統(tǒng)化的教育新模式。通過閩南兒童戲劇在小學語文校本課程中的融入,真正實現“藝術內容”與“教學工具”的雙重功效,切實地起到促進小學生全面發(fā)展的作用。
參考文獻
[1]何雅琳.閩南兒童戲劇課程進小學校園探析[J].廈門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12(4).
[2]宋克元,尚麗芝.兒童動畫片與小學語文校本課程[J].中國教育技術裝備,2017(21).
[3]徐瑜萍.閩南戲劇文化融入幼兒園教學實踐的探索[J].科教導刊,2018(18).
[4]胡建南.營造環(huán)境而非控制孩子——論兒童劇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作用[J].課外語文,2017(11).
[5]蘇瑩瑩.兒童戲劇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應用策略例談[J].課外語文,2017(8).
[6]姚娜.戲?。捍蛟焱嫖墩Z文的別樣風景——創(chuàng)造性戲劇在小學語文中年級教學中的應用[J].小學教學研究,2016(5).
[7]鄧寅.演“活”語文課堂——談兒童戲劇表演在語文課堂中的應用[J].現代教育科學(小學教師),2015(2).
[8]林紅純.鄉(xiāng)土文化視域下的校本課程開發(fā)探究——以晉江市海濱小學校本教材《閩南四句》為例[J].福建基礎教育研究,2017(3).
(編輯:張曉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