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麗娟
【摘要】隨著新課程改革的深入,從應試教育向素質(zhì)教育的轉(zhuǎn)變,閱讀越來越受到重視和關注。閱讀在高中語文教育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當今信息飛速發(fā)展,我們每天要接觸大量紛繁的信息,如何有效的辨別信息,提高閱讀能力,培養(yǎng)學生的全面發(fā)展,培養(yǎng)學生獲取知識以及學習探究的能力,閱讀顯得尤為重要。高考中也更加注重考查學生的閱讀能力和信息篩選歸納的能力,而閱讀量過少成為學生語文成績提高的一個重要因素。針對當前高中語文閱讀中存在的問題,本文嘗試著對高中語文教學中閱讀教學進一步深入研究。
【關鍵詞】高中語文;閱讀教學;現(xiàn)狀;對策
【中圖分類號】G633 【文獻標識碼】A
語言素養(yǎng)是學生學習一切文化課的基礎,同時也是立德樹人的基礎。高中語文閱讀教學的主要任務是培養(yǎng)學生的理解能力、感知能力,提升其審美,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因此,語言教學需要大量的時間和精力,來提高語言閱讀能力,而目前高中語文教學現(xiàn)狀卻不盡如人意。
一、高中語文閱讀教學的現(xiàn)狀
(一)學生本身閱讀量少,對閱讀缺乏主觀能動性
現(xiàn)在已經(jīng)進入多媒體時代,每天有無數(shù)的信息席卷而來,如何快速有效地從外界獲取更多有價值的信息,在這個過程中,閱讀能力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隨著時代的發(fā)展,高科技多媒體的盛行,中學生有很多渠道可供選擇閱讀,娛樂、輕松和情緒化已經(jīng)成為年輕人的閱讀心理,相對單一的文學材料失去了吸引力。許多文本閱讀材料信息量大,篇幅長,內(nèi)容難,需要學生具有較高的閱讀理解能力。閱讀教學定式流程化,使語文學習逐漸變得枯燥乏味。所以,對老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培養(yǎng)學生的閱讀興趣,激發(fā)學生在閱讀中尋找美和欣賞美的能力。在高中語文閱讀教學中,教師通常在學生閱讀完教課書后開始解釋分析,并將原始的、生動的有機文章分解為零碎的知識、語法、中心思想等,漸漸使得閱讀學習死板無趣,學生對閱讀失去了興趣。學生本身因為語言感知能力欠缺,生活體驗較少,對文章的理解不深刻。
(二)課堂模式呆板,缺乏創(chuàng)新
閱讀課堂教授方式固定呆板,課堂氣氛缺乏活力,使語言學習枯燥乏味。教師教授得多,學生講得少,學生和閱讀材料之間缺少對話,使得學生沒有充足的時間理解和品味閱讀材料的內(nèi)容。學生上完一堂課,對于課文內(nèi)容不甚了解,深入的思考和研讀就無從談起。而有些語文老師往往將閱讀教學目標簡單化、統(tǒng)一化,在閱讀教學中,更多教授答題技巧和方法,將條條框框的答題模板直觀地展現(xiàn)在學生面前,課堂上留給學生獨立思考時間越來越少;許多教師在提問時傾向于內(nèi)心設定好的答案,給學生自主多維思考的時間越來越少,創(chuàng)新越來越受到擠壓。
(三)課堂提問方式簡單,缺乏引導
閱讀提問瑣碎、膚淺、不深入,使學生難有身臨其境的真切感悟。有些教師提出問題簡單,學生們基本不用思考,沒有主動思考探究,文本內(nèi)容挖掘的沒有深度,課堂停留于表面,學生思維能力得不到鍛煉,對于情感價值觀的理解不到位,這就失去語文課堂該有的目標。教師很少帶學生欣賞文章的美感,即使是真正的思維訓練也無法談論,更多的也只是表達或建議如何快速準確地捕獲相關信息并整合答案。課堂上充滿了技術上很強的問題。對于學生來說,這種技術上強大的問題反應更快。整個課堂形成了表面的繁榮,卻缺乏了內(nèi)涵的深度。作為快速獲取文章信息的一種手段,這種閱讀方法有其自身的合理性。但無論如何,它不能提升學生的閱讀能力和感知體驗。
高中語文閱讀教學存在一些不足,對于如何使閱讀課堂教學更好地發(fā)揮提出以下幾點建議:
二、高中語文閱讀教學的建議
(一)發(fā)揮教師主導、學生主體的作用
美國著名心理學家布魯納說:“學習者不應是信息的被動接受者,而應該是知識獲取過程中的主動參與者?!苯處熢诖诉^程中做好組織者和引導者,把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學生。教師要根據(jù)學生的學習程度與認知能力,激發(fā)探究的欲望,以問題為橋梁,架設學生與文本信息的渠道,培養(yǎng)學生動腦思考、深入探索的能力。此時,在為學生提供閱讀技巧和閱讀方向的具體指導時,也應將其作為閱讀教學目標之一。如在課文《沁園春·長沙》中,將文本劃分為三幅圖景,學生根據(jù)文本自由想象,結合課文意象展開圖景想象,再根據(jù)自己對于秋景的感受,談談毛澤東筆下的秋天與學生自身感受的秋天做對比,同時可將歷來詩人筆下的秋景相對比,體會作者博大的胸襟。教師還應在課堂教學中創(chuàng)造誘人的情境,并設置懸念,激發(fā)學生的想象力和閱讀興趣,以學生感興趣的熟悉形式來激活課堂。教師要善于發(fā)現(xiàn)問題、注重課堂評價,對于學生的觀點及時給予反饋,滿足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成就感,提高學生參與度,激發(fā)學生的興趣,層層引導,挖掘深度。
(二)在教學重點難點處反復提問
語文閱讀課堂教學抓住重難點是突破策略,是課堂教學中的關鍵點。教師想在課堂中盡可能多的講授知識點,面面俱到的課堂往往容量大,學生掌握理解的就會泛淺。抓住重點難點,深入鉆研文本內(nèi)容,花費更多的時間,用具體、生動的語言來說明重點,用富有啟發(fā)性的提問來促使學生思考,以重難點為突破口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三)與聽、說、讀、寫相聯(lián)系
當前高中語文閱讀能力欠缺,使得學生在寫作、表達、交流等方面也會出現(xiàn)阻礙。閱讀一方面是為了積累擴展知識,更重要的是提高素養(yǎng)、增強能力,為了運用打基礎,在閱讀的過程中,教師可以適當做知識遷移,聯(lián)系生活實際;同時讓學生將聽、說、讀、寫運用到閱讀問題上,更有利于學生的理解與 感知,培養(yǎng)學生知識遷移的能力,從而真正做到學以致用、舉一反三,解決語文閱讀難題。提問的過程是一個互相交流的過程,同時也是心與心之間真誠的溝通,教師要引導學生帶著問題和情感讀文本,鼓勵學生勇于表達自己的觀點、善于傾聽其他人的想法,積極思考和探索,課堂上應該享受這個對話的過程。善于讓學生從閱讀中吸取養(yǎng)分,將閱讀中的收獲運用到寫作中,以讀促寫,以讀促說。
(四)倡導學生進行自主性、目的性閱讀
自主性閱讀,應讓學生多自學文本,通過自身已有的經(jīng)驗和方法探究內(nèi)容,學生之間要進行相互的交流和協(xié)作,取長補短、相互激勵。教師要讓學生盡量自己去思考、去探究,學生之間的討論往往會碰出思想的火花。而對于學生的創(chuàng)新見解,教師要予以及時的肯定和點撥,給學生足夠的成就感,更好地激發(fā)學生的興趣,擴展學生的思維,形成自由和諧的課堂氛圍,從而提高探知欲望,提高自主學習的效率。
(五)注重閱讀方法的指導
課堂的時間是有限的,因此“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利用課內(nèi)閱讀的技巧和方法的指導,達到高效的閱讀標準,增強學生篩選整合信息的能力。指導學生用瀏覽法、速讀法、泛讀法、精讀法、誦讀法等不同的方法閱讀不同類型的文本。教師要引領學生在閱讀中打開視野,從書本中看到更廣闊的世界。比如在《離騷》的教學中,我先對屈原的身份進行了定位——一位可歌可泣的老人、一位以身殉國的楚國老人,再介紹了相關的時代背景,更談到屈原作為世界四大文化名人對于中國詩歌空前的影響,在我精彩的介紹中,學生對本詩產(chǎn)生了極大的興趣。在此基礎上讓學生把握情感,整體把握文本的基礎上再圈點勾畫,體會人物形象,學生就更能投入了。教師還可以進行課外延伸,為學生選一些課外的精彩文段,引導其熱愛閱讀、擴展知識面,獲得讀書享受的快樂。
三、結語
語文課堂閱讀要著眼于長遠,讓學生在閱讀中汲取知識、體驗人生。教師本身也要不斷提高文化素養(yǎng),努力學習,認真研讀教材,加強學生合作互動中的對話與指導,實現(xiàn)教學相長。
(編輯:龍賢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