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金宇
【摘 要】隨著社會的發(fā)展、科技的進步,“家訪”這一教育方式正逐漸被電話、電腦、短信、微信、QQ群等載體和渠道所取代。筆者所從教的學校處于農(nóng)村,就讀的學生一部分是本地“留守”兒童,一部分是“新市民”子女。孩子的父母忙于工作,以及這些年的撒點并校,學生分布廣,上學路程增加,為教師的家訪也帶來了難度。也因為當下分數(shù)的單一評價,讓教師不得不把全部精力用于課堂教學,在這樣的情況下,教師家訪慢慢退出“江湖”。本文記錄了筆者家訪的經(jīng)歷與感悟。
【關(guān)鍵詞】農(nóng)村小學? 班主任? 家訪
起:初識鄉(xiāng)間小路
活動課結(jié)束后,孩子們都整理書包回家了,班級里,我留了班上的小豪補上今天的課堂作業(yè)。邊處理手里的工作邊抽空瞅瞅孩子,不看不知道一看就憋不住了:“小豪,你看你的作業(yè)不是來不及做,認真起來完成速度可真快?!?/p>
孩子沒有說話,只是對著我笑了笑。
“回家完成作業(yè)也要像這樣。對了,在家誰管你的學習?”
“媽媽?!被卮鸬母纱嗬?。
“媽媽陪著你做作業(yè),是嗎?”
“對,我做作業(yè),媽媽看手機或者看電視?!?/p>
日常對話到此,我無話可說。
記憶中,與孩子的父母交流時,他們總是來去匆匆,反映的問題也是很少能落到實處,印象最深刻的是:孩子十歲成長儀式那天,小豪的家長一個都沒有到場,孩子看著同學們都有父母陪伴,自己卻無人陪伴,心中的失落與無助可想而知。我馬上與孩子的家長取得聯(lián)系,孩子的爸爸說沒有時間,不來了。那一天,孩子會一直記得吧。班里42個孩子,不同的家庭,不同的困惑,我們怎樣才能盡可能地優(yōu)化教育,讓孩子們更加健康地成長?
隨著“百名教師訪千家”的文件傳達,我們的“家校合作”實踐活動——“家訪”也拉開了帷幕。
承:布滿石子的小路
“同學們,告訴大家一個好消息:老師近期會到大家的家里進行家訪?!?/p>
話音還未落,就看到孩子們臉上都是“驚悚”的表情,有的擺手,有的甚至說:千萬別來我家!
課間正輪到我值日,于是在走廊上隨機找了幾位孩子進行訪談。
“孩子,你希望老師來家訪嗎?”
“不希望。”女孩子輕輕搖頭一邊說著。
“我覺得大部分同學都不希望老師來家訪?!备舯诎嗟男〕蓽惿蟻泶竽懻f道。
“為什么呀?”
“老師去家訪多半是告狀的吧?!?/p>
還未開始,家訪的熱情就從頭到腳被潑了一盆冷水!家訪真的不受歡迎?好好的一件事,真的只能以“我是為了你好”這樣的態(tài)度,固執(zhí)強勢地進行嗎?
“教育的本質(zhì),是一棵樹搖動另一棵樹,一朵云推動另一朵云,一個靈魂喚醒另一個靈魂。”改變,得從自我開始!
我立刻投入學習,查閱期刊、網(wǎng)上瀏覽、請教經(jīng)驗豐富的班主任,在班級QQ群中發(fā)起討論,又提前發(fā)信息:“為了更好地熟悉和了解孩子,促進孩子更全面、健康地成長,我校將組織進行家訪……”接著,確定了家訪的內(nèi)容,除了宣講黨的教育政策外,我們重點圍繞以下話題展開:
1.教師向家長了解孩子在家的學習環(huán)境,孩子的性格、愛好、學習、做家務(wù)事的情況;
2.教師向家長介紹孩子在校期間的學習、人際交往、參加活動等表現(xiàn);
3.孩子自己談學習、生活中的想法、困惑;
4.教師與家長就孩子優(yōu)勢與不足進行分析,積極探討解決問題的辦法;
5.鼓勵孩子樹立目標、增強信心,注重全面發(fā)展。
轉(zhuǎn):小路別有一番風景
新學期的教師大會上,學校宣布了本次的家訪活動,并留出半天時間讓老師們自己分組確定家訪行程。
因為地處農(nóng)村,孩子們的家分布比較散,所以我們一行三位老師從學校周圍開始了第一次家訪。孩子們的家里有的明亮整潔,有的凌亂隨意;有的有專用書房,有的只是幾塊三夾板臨時搭成……孩子的家長們,都充滿著暖暖的親情和滿滿的愛意,然而,家庭環(huán)境及教育方式的不同,孩子們“生長”的朝向便有了差異,天長日久,他們會有怎樣的定型呢?
來不及更多感慨,家訪已經(jīng)開啟了快進模式。也許還沒有適應(yīng)家訪的模式,在小鳳家的交流過程中,同行的語文老師對孩子在期末測試中的錯誤進行了詳細的分析,恨鐵不成鋼地責備孩子不該出這樣的錯,嚴肅、熱切而不夠隨和的態(tài)度使家長、學生都顯得有些拘謹,盡管家長表示“非常感謝老師的家訪,老師的建議給我們家長很多幫助,對孩子的成長也大有益處”,但不知怎的,結(jié)束家訪時竟有自己、家長和學生都如釋重負的感覺。
走出小鳳家,想起訪談的孩子說的話:不希望老師來家訪,老師家訪多半是來告狀……換作我是孩子,老師這樣的家訪一定也會讓我不希望。吸取教訓(xùn),咱們繼續(xù)走。
這一次去的是小凡家,小凡是單親家庭的孩子,媽媽由于工作原因沒辦法回到家里,接待來訪老師的是小凡的外公和外婆。與小凡電話聯(lián)系后,外婆帶著小凡就在門口等候,并熱情邀請我們進去坐一坐,喝剛泡好的茶水,說老師很辛苦,我們很感動。小凡的外公患病在身,但還是與老師熱情交流,在交流的過程中,我們發(fā)現(xiàn)孩子的“文武雙全”、成績優(yōu)秀,其實和家長自身寬容豁達的為人處世態(tài)度和對孩子的賞識教育是分不開的。在小凡家的訪問,我們覺得輕松愉快。
家訪任務(wù)不輕松,只能將時間塞在下班與回家之間的空隙。
這次,我們開啟了第二波家訪之旅——東村。順路去了一趟小雨家,寬敞的農(nóng)村自建房與“新市民”租住房相比顯得更加整潔明亮。再想想與期初春寒料峭之行的體驗相比,現(xiàn)在已是幸福很多。同行的副班主任老師即將退休,但還是堅持與我們一起家訪,雖然一路上露出疲態(tài),但是在家訪過程中,與孩子說笑,與家長交談,老當益壯!
詢問、察看、隨談、建議、照相,一個多小時走訪完兩個家庭,到第三個孩子處,已將近6點。小彤家的位置通過QQ發(fā)送給我,對于我這樣一個不認識路的人,孩子們都很照顧。小彤家租住在一戶兩層“小別墅”中,周圍都是農(nóng)田,環(huán)境不錯,蚊蟲也不少,等我們到達時,一家五口,父母兄姐和他已在門口迎接,盛情相邀的誠意撲面而來,伴著小彤媽媽一聲聲的招呼,我們感激而惶恐地進入家中。交流中得知,孩子的父母今天把加工的活計都停止了,就是為了迎接老師的家訪。這樣儀式般的莊重禮遇,我們怎么擔得起?這是對“太陽底下最光輝的職業(yè)、人類靈魂的工程師”的尊重??!這些只不過在考試中出現(xiàn)的語句,平日里自嘲的句子此時此刻是融入骨髓的信仰,是暗夜里一點溫暖的星光,是共同成長的希望!
于是,我們也鄭重其事滿腔熱忱地傾心以待,告知家訪內(nèi)容,收集家長意見。其間,或靜靜聆聽,或舒心笑談,或善意提議,或細致指導(dǎo)……一個多小時很快過去,將同行老師安全送回家中,我才啟程回家,途中,暮色里燈火璀璨!
合:走在鄉(xiāng)間的小路上
放學時分去隔壁的幼兒園接女兒放學,聽到排隊的家長正在抱怨:“我一個朋友,他聽孩子說老師要來家訪,于是提前作了安排,早早地等起。結(jié)果老師來了,也是寒暄幾句拍個照就完事,不到5分鐘就匆匆走了?!?/p>
“早曉得……”
意猶未盡的“早曉得”,然后沒了下文。也有同事建議說提高家訪的效率:“嚴格卡時間,3分鐘一到就提醒,該走了?!痹?jīng)有一瞬,我也覺得“這樣也可以”,雖然也覺得有“不妥”,卻很快就忽略了。
“早曉得”的話如醍醐灌頂!模糊的“不妥”感瞬間清晰得能摸得著,原來,只是換個角度的問題!瞬間汗顏,心里暗暗慶幸:幸好,穩(wěn)住了初心!
一次家訪3~4個相距不遠的家庭,這樣的安排,從容而不拖沓,與家長,可以更充分地交流;和孩子,有了更長時間的牽手,于是,膽怯的、木訥的、淘氣的、倔強的厚重硬殼漸漸變得輕而薄軟,自信正悄然探頭,奮力伸展。
漸漸地,咫尺天涯的人心——曾經(jīng)以為的家長與老師之間的關(guān)系,走近了,原來只需直面坦率放下藩籬,人心竟可易如反掌般走近!
回想家訪中真真切切的細節(jié),淚點低的我濕潤了眼眶。那些慌忙而努力的安排,油亮而熱騰的案板,昏暗而明潔的燈火,笨拙而暖心的接待……
家訪,我們還在路上……
后記
最好的教育是家庭與學校的完美結(jié)合,及時而有效的家訪,會訪出每個孩子存在的問題背后的真正原因,找到解決每個孩子問題的具體辦法??渴謾C、電腦、網(wǎng)絡(luò)等手段開展延伸的老師與家長的溝通方式,雖然簡單便捷,省事省力,卻是隔空交流,聞其聲不見其人,見其字不見其人,缺乏面對面的交流,缺乏心與心的共鳴,而且這之間也許由于信息的不對稱,還容易引起誤會,更不容易了解到真實的情況。
家訪,能讓教育這一池春水泛起圈圈漣漪,蕩起層層碧波,訪出教育的溫度,對孩子的關(guān)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