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茜
【摘 要】在提高人的綜合全面素質下,促進學生在培育的道路上,是離不開有重要指導的教師的。而在教育語言視域方面,教師不僅在教育學方面是引導學生完善人格的導師,并且也是教育語言學中被研究的對象。文章將對其高校教師的角色實現進行探索。
【關鍵詞】教育語言學;高校教師;角色;實現路徑
教育學是促使人發(fā)展的一種教育,人在發(fā)展時是從個體出生開始,伴隨年齡的增長,所需涉及的知識也會隨之遞增,在身體和身心素質全提升的一個過程。在教育學方面來看,高校教師是傳授其視域一個主要傳遞者,但又是其接受者。教師在角色扮演中占據兩個角色,不僅是主體,另一方面也是客體。教師在教育學領域雖涉及也是廣泛,但也并不能表明已全部都掌握,所以教師在教育語言下關于主客體角色的實現還是需要互相轉換來汲取更多的學識。
一、教育語言學的理念內涵
教育語言是人發(fā)展的核心點,教師的發(fā)展也是教育語言的重要環(huán)節(jié),兩個之間的機制是密不可分的,如:身為美國人的榮恩.米勒他是在教育中以歷史和制度文化提出了教育類應該是整全的、靈性的自然發(fā)展脈絡,是找回生命與靈魂的一種方式。而教育語言學是作為教育的基礎,需要系統性的來探究,近年來在應用語言學中最受關注的是研究、理論與實踐的關系,以教師為主體,來專注于研究的發(fā)展方向。
二、教育語言學教師的定位
教師在教育語言學視域中不單純是主體、又是作為客體來雙重定位角色發(fā)展的途徑。在教育學中,教師是作為必不可少、不可或缺的身份存在的,因為各大高校教師是聯系教育學認為的研究、理論、以及實踐中較為關鍵的一環(huán),并且是涉及在教育學中社會地位以及期望行為中所扮演的角色。教育語言學話題有提到教師不僅是語言學中的探索者,又是有機組成的一定研究對象。如:《教育大詞典》中有提到,教師的角色被定義為“與教師的社會地位、身份聯系的相互唄期望行為”,更是表明教師的角色不是單一性,在主客體中時雙重性的。
三、目前教師教育中的模式
目前的教育中,可以看出教師在教育體系中的教育模式。關于給學生傳授的學識,基本都是以課本宣教模式為主,在語言傳授中還是占據大部分比例,而在實踐中的課時就相對比例較少。在高校的教育中,關于專業(yè)課程的技能課和實踐課存在比例不適合的現象,這就需要各大高校來做出合理的課時調配。
四、關于教師角色轉換
在教育學中教師是做為不可或缺的存在,而關于教師能力的評價肯定也是作為是否適應以及合適的一個層面,教師的教授能力不僅是語言和對于學識的了解多少,以及去在具體教授的一個綜合表現能力。對于教師來說,評價體系也是影響發(fā)展的重要層面,教師只有作為一個不僅有學識還應有專業(yè)素養(yǎng)的體系,才能在個人事業(yè)發(fā)展中去提升到自身所去追求的一個航標。那么關于教師的角色肯定不止是傳授,也有被傳授。不單純只是一個主體,教師在提升方面,也是一個客體,需要去掌握他所需要的角色職業(yè)道德,因此就有了教師的綜合評價。而教師的綜合評價也是必須存在的,這樣才能使教師在個人發(fā)展體系上有明確的目標。在傳授與學習中角色轉換也是不同的。
五、教師角色發(fā)展的融合
在教育語言視域中,教師的發(fā)展的關鍵就在于自身是否能夠正確的發(fā)現現實教育機制的角色互相轉換,語言教育學中明確主客體的角色是在于教師能否融合關系于其內容,教師在層層體驗中,應當通過語言和教育的融合、以及課程與自身的融合,還有理論與實踐的相融合。對教育語言學進行機制和角色的相轉換,以此來擴展到個人的發(fā)展中去。
六、教師主客體角色的實現途徑
(一)語言與教育的相結合
教師在單純的語言傳授上是做不到教師專業(yè)的發(fā)展的,語言在發(fā)展是占最基礎地位的,在教育上,所需要去認識的不僅是語言單純方面,還有教育在語言學中的意義,那么教師才能成為真正的教育傳播者。教師的評定有課堂的授課能力、還有教學的技能,以及在教學推理方面的掌握,因此在教師發(fā)展中是需要將語言和教育融合起來運用,這樣才能在教育語言學中做到相呼應。
(二)課程與自身的融合
教師發(fā)展道路中,在教育上以實踐為特征這是必要的途徑。教育語言視域中,不僅僅是課堂的教學問題,更是宏觀意義上的教育問題,所以在教師課程發(fā)展中,以自身為出發(fā)點,進行一系列的合作式學習、研究性學習,并且以此來促使人文
素質的全面發(fā)展。隨著現在教育的不斷專業(yè)化改革,在學校課程中,不再是將單純的教育語言用來當教師的教書工具,教師另一個角色扮演就是創(chuàng)造者,教師需將課程和自身完好的融合到一起來讓課程更是不斷的發(fā)展完善。
(三)理論與實踐相融合
教師在教育方面相比其他人是專家,而接觸教育方面的人最強大的力量就是促進人的全面發(fā)展,使學生可以在教師帶領下找到自身的特點,并且向著想要為之的方向去努力,教師是在不斷傳授別人課程的過程中也會發(fā)現自身的更需要去汲取的一些方向。在不斷研究以及實踐的過程中,肯定是會不斷提升自己的專業(yè)水平以及精神層次的世界,發(fā)現自身問題以及閃亮點,在學生成長的階段中,實現自身的成長。而教師也是需要秉承終身學習的理念,不僅是主體傳授的人,也是接受學識客體的存在,只有不斷學習和實踐,才更能做好全面發(fā)展以及幫助學生的全面發(fā)展。而在學識的傳授中,不僅僅是將語言化的東西進行轉移,當然還有運用于實踐中。比如:不論是學習中文還是其他英語,或者學科的不同,不再是單純的書本轉換,這樣不僅不會給學生有足夠的去開闊思想,也會局限到自己。需要想到不同的模式來給學生上課,可以多采用提前告知學生第二天所要學習的知識,第二天先讓學生講述自己對文章的見解,不需采用一味灌輸思想。在聽取學生不同見解中,也可以知道自己可能授課沒有想到的方面?;ハ鄬W習,互相汲取學識。那么雙方也都是可以成長的較快。
(四)教師的多方面融合
教育語言學本就是及哦啊是發(fā)展必不可少的,教育語言學的中心是將多種學科融匯于一起和教育文化相結合,它的目標不是單純的語言教學,而是語言為基礎的教學方式。因此教師需要多方面把握來權衡,讓理論為基礎,實踐為輔助。教育語言學的基本是不能脫離的,不然也會是欠缺的狀態(tài)。所以在教育語言學中教師如果不是主客體雙向角色參與,那么教育也只能算作空談,教師在發(fā)展中以語言為基礎,多方面相融合,走學科結合人才相適宜的道路,從而有一定的進展。
七、結束語
在教育語言視域中,教師的角色定位也是有雙重性,不僅為主體,也是客體。那么即作為教育的主人,又作為研究對象,所發(fā)展的途徑已經不是單一的,而同時從語言內容到文化的實現,使教師都了解到不單獨是鉆研書本,同時還應關注人在其中的主客體角色的存在。關于教師的主客體角色發(fā)展既離不開與教育機制的轉換,并且通過文化機制來分析教師在教育語言學中的特征,從最初的單向方法到對人的心理差異不同來選取不同的方式。著重點從教育的語言本身轉換為機制中人所扮演的主客體角色作用。作為教師,應當首先充分認識到在教育中的角色定位,認識到正確的、適合的教育模式方法,順應教育文化機制,將教師與教育相融合,不是單一的體系,而是做到全方位、全方面發(fā)展。
【參考文獻】
[1]熊艷. 教育語言學視域下的高校教師主客體角色實現路徑[J]. 中國成人教育, 2017(21):130-133.
[2]韋新建. 社會建構主義視角下高校外語教師角色的動態(tài)轉換[J]. 長春教育學院學報, 2011(6):73-74.
[3]嚴明. 角色與機制的融合:教育語言學視域中的教師發(fā)展[J]. 外語與外語教學, 2016(3):14-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