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弋幃
摘 要:文章首先定義了田野調查的概念,提出了方法論包括留白、經驗性、總體性、歷史性和理論性等。其次論述了調查中容易遇到的問題,包括唯理論主義、方法主義、還原論傾向和科學主義。最后在為學為己的層面,談田野調查倫理層面的意義。
關鍵詞:田野調查;方法論;倫理化
中圖分類號:C912.82
文章編號:2095-624X(2019)04-0031-01
一、田野調查概述及其方法論
田野調查是人們深入到他者的生活、工作環(huán)境中,通過參與觀察,白描現(xiàn)實結構的深層張力和人們道不明的感受,然后根據(jù)經驗、理論和歷史,有所體悟后再做分析。
田野調查的方法論包括以下幾點。一是留白。我們要關注對話中出現(xiàn)的姿勢、沉默和斷點[1],為非語言的聲音和說不清的空白留出位置。同時,也要把偏離理論的事實納入研究,因為生活本就充滿了各種變故。
二是經驗性。我們對調查對象有同情和共鳴,才能理解他們的體驗和感受。這種“推己及人”“將心比心”的感受力和洞察力,是一種基于“內省”的認識方法[2]。同時,不要一開始就去質疑,不要用科學的邏輯統(tǒng)攝生活的邏輯。世界恰恰是“和而不同”,才讓我們學會尊重,這種“美美與共”的文化心態(tài),才能實現(xiàn)“天下大同”。
三是總體性。我們要對研究問題的完整格局有所關懷,理解所有構成社會的因素都是相互關聯(lián)的。比如《鄉(xiāng)村經濟》中描述的鄉(xiāng)村社會存在和維持的本質在于城鄉(xiāng)關系。從來沒有單獨存在的鄉(xiāng)村,其生命必須與城鎮(zhèn)發(fā)生關聯(lián)才得以維持。除了結構,還有人格形態(tài),如城鄉(xiāng)關系的要害是船主。沒有船主就沒有手工業(yè),就不會產生和市鎮(zhèn)的關聯(lián),農民沒有額外收入,就沒有文化生活,村莊就會慢慢松散。因此,我們既要看到結構和過程,也要看到人心和變化的樞紐。
四是歷史性。我們要理解行動者行動的意義,就要有歷史的維度。比如,我在蘇南東林村調研發(fā)現(xiàn),“農民上樓”的動員都是當?shù)攸h員議事組來平息,而其成員大多是“被上樓”村民的親戚,所以權力在村莊靠關系和人情起作用,背后是百姓“日用不知,習焉不察”的行動倫理與價值理性。
五是理論性。我們要閱讀經典文本與核心文獻,找到重要問題的真正源頭及其演變,在“察其淵源,觀其流變”中培養(yǎng)田野工作的想象力和預擬問題的稟賦。同時,不要認為文本中提到的事物在現(xiàn)實中能找到相同的對應物。
田野調查需警惕四種問題:第一,唯理論主義。用理論裁剪現(xiàn)實,對不符合理論的現(xiàn)實視而不見,甚至當作必然消亡的落后事物。第二,方法主義。用方法限定研究問題和研究對象,而非根據(jù)問題尋找適合的方法。第三,“還原論”傾向。用非精神的經濟、政治和文化等機制解釋人的精神世界。第四,科學主義。忽略西方理論背后的基本預設,有獨特的社會結構樣態(tài)和自我理解方式,而將其視為真理審判中國現(xiàn)實。
二、田野調查的意義
田野調查的意義除了促進理論中國化,還有“為學為己”的層面。田野先是倫理化過程,人伴隨著田野而成長。我們不僅要研究整個田野,還要和所有人打交道,擴展自己對世界的理解。純粹的求知不是目的,研究最終還要回歸每個人的生活。我們不僅在田野中研究,還要把生活當作田野,設身處地理解他人。中國人的基本特征是倫理本位,所以說話一定要有倫理考量。比如,我姥姥相信一些保健品廣告,但我不能因為我的想法正確,就直接說出來,我們還要思考這一行動是否合乎道德,是否符合人群自發(fā)的文化規(guī)范。因為所有社會行動都在重新建立和更新人際關系,我的直接表達可能破壞她心中早已建立的社會秩序。所以我會說:“哪天我也試試?!边^段時間再描述我的“用戶體驗”,慢慢告訴她我的理解,這就是田野送給人的禮物。
參考文獻:
[1]應星.叩開“受苦人”的歷史之門讀《受苦人的講述:驥村歷史與一種文明的邏輯》[J].社會,2014(1).
[2]周飛舟.從“志在富民”到“文化自覺”:費孝通先生晚年的思想轉向[J].社會,201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