韋忠誠
摘 要 課程改革要求教師在課堂教學中要以問題為紐帶,倡導學生在學習中帶著問題走進課堂,帶著問題走出課堂。課程改革的中心目的就是把課堂還給學生,把學生的權利還給學生,把時間還給學生,把學習還給學生。在小學語文課堂,我認為教師提高課堂教學效率的科學方法就是在課堂中進行有效提問。
關鍵詞 小學語文課堂 有效提問 提升 策略研究
中圖分類號:G623.2 文獻標識碼:A
0引言
語文不僅僅是一種交流使用的工具、一種生活中必備的知識,它更是作為一個中國人所必備的文化素養(yǎng)。在我們的生活中語文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它是工具性與人文性相互關聯(lián)的?!读x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 年版)》中提到:“學生是學習的主體。語文課程根據(jù)學生的身心發(fā)展和語文學習的特點,對于學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要給予關懷,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進取心,關注學生的個體差異和不同的學習需求,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在選擇教學方法、設計評價方法以及確定教學內(nèi)容方面,都是應該有助于這種學習方式的形成”??梢?,語文學科也受到新時代的挑戰(zhàn),對于語文教師提出了越來越高的要求。作為語文課堂上使用頻率最高的教學方式——提問來說,它的有效性更是需要得到教師的充分關注。
1關于小學語文課堂有效提問的作用于標準
1.1有利于學生理解問題
在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教師所提問題應該能讓學生“跳一跳,夠得著”?;谝延信f知識,然后在教師啟發(fā)以及同學協(xié)助下進行更好的總結與分析,快速思考出答案,更好的解答“最近發(fā)展區(qū)”問題。這樣學生不僅可以溫故而知新,而且還能夠學習到新知識,且在回答時,提高彼此交流機會。通過自己努力從而回答出的問題,學生往往會留下更深刻的印象。從問題的分類角度進行分析,無論是參考性的問題還是展示性的問題對于學生而言都具有積極的促進作用,可以更好的理解所學知識,然而因為參考性的問題出在最近發(fā)展區(qū),此種促進作用更加顯著,可以促使學生的思維更加發(fā)散。
1.2有利于學生積極思考
教師所提問題應該能夠誘發(fā)學生回想到之前所學的舊知識,然后重新組合新知識與舊知識,可以在原有的圖式當中納入新知識。質量高的語文課,對學生肯定能夠產(chǎn)生積極的啟發(fā)作用,使學生更加積極的進行思考,促使思維得到良好的發(fā)展。灌輸式以及填鴨式的教學方法,對學生而言效果并不明顯,語言思維能力得不到提高。只有通過啟發(fā)式教學法,才可以更好的對學生進行教學,學生在思考之后表達出自己所要表達的內(nèi)容。
1.3有利于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
學生如果對學習感興趣,則可以更好的投身于學習當中,具有更高的學習效率,可以更好的學習語文知識。以小學語文為研究對象,在語文課堂中,教師發(fā)起問題,如果學生感興趣的話,則會更加主動進行學習,積極參與到提問當中,思維更加敏捷,不斷努力思考問題,鍛煉自己,從而更好的將問題解決。反之,如果學生對問題不感興趣,則分析與思考的積極性就會減弱。這就要求教師在提問時要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而不是單純地提出問題。教師要靈活設置問題情境,將學生引入情境內(nèi),從而引起其學習的興趣。
2小學語文教師生成性教學能力研究
2.1重視提問有效性,做好預設
教師在課堂上的提問應當在上課之前進行計劃,哪些問題可以激發(fā)學生的積極性?哪些問題可以提高學生對于新知識的理解?哪些問題可以讓學生更容易掌握新知識?并對教學的重點進行問題設計,提高課堂提問的效率,同時更要關注到學生的思維水平和個人發(fā)展,在提問的時候要注意問題之間的邏輯性和層次性,引導學生思維水平的提升。
2.2及時總結,進行必要的反思
在課堂提問結束之后,并不代表教師的工作完成。因為并不是教師所提問的每一個問題學生都可以相當完整的回答出來,總會出現(xiàn)這樣或是那樣的問題,在課后教師必須對這些問題進行歸納、總結、分析,反思該問題的設置是夠符合學生的理解能力,是否與課題的關系夠緊密,如果下次出現(xiàn)同樣的情況應該怎樣應對。對于學生出現(xiàn)的參與度不高、反應不積極等問題進行深刻地分析并找到解決的辦法。例如可以用視頻或者音頻記錄自己上課的過程,然后對其進行分析,或者邀請其他教師一起參與課堂指點迷津。總的來說,寫課后反思有利于教師的教學。在下課之后及時進行反思,這時教師對于課堂提問的現(xiàn)狀記憶最為清楚,這有利于教師的記錄和學習。
2.3選擇靈活多樣的提問方式
通過課堂觀察研究發(fā)現(xiàn),教師如果只是單純設置比較好的問題但是沒有簡潔清晰的能有效激發(fā)學生回答欲望的表述,取得的成效并不是很好。如果要提高其成效,教師不僅要準備好的問題,并且也應該提前對該問題的提問方式做準備。通過不同的提問方式,使學生明白問題的重點,激發(fā)學生回答問題的積極性,讓學生充分表達他們個人的意見,并且鼓勵那些不善于言談的學生,大膽地說出自己的想法和意見。具體的提問方式有很多種,例如:直問、曲問、追問、逆問等等。教師可以針對不同的問題,不同的情境,采用不同的提問方式。教師在提問時應重點注意避免采用術語式表達,如“與……對話”、“合作探究”、“整體感知”、“賞析”等等。雖然使用這些術語可以明確教師的教學理念,但是對于學生而言未免有些難以理解,甚至會打消學生回答問題的積極性,覺得問題生澀難懂,因此難以達到教師預設的效果。
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如何控制和把握提問和作答的時間,需要教師根據(jù)實際情況做出判斷,不宜過長也不能太短。如果時間過長,學生已經(jīng)想好了答案但是教師卻沒有讓學及時作答,會讓學生產(chǎn)生厭倦情緒,注意力不集中,甚至開始竊竊私語。在訪談中,研究者也發(fā)現(xiàn),一些教師因為沒有很好的把握等待時間,沒有達到很好的問答效果。教師要根據(jù)問題的難易程度和學生的接受能力來決定合理的等待時間。
3結束語
最后,我認為如果教師希望課堂效率得到明顯的提高,那么教師不僅僅要將問題準備好,同時也應該對問題的表達方式做好準備。在提問時,教師一定要簡明扼要將問題表達清楚,一次提問只描述一個問題,避免學生不知道應該回答哪個問題。讓學生明白問題是什么,且表達要簡練明確,這樣便于學生思考和回答,并且也可以提高回答的準確性。
參考文獻
[1] 袁源.小學語文課堂提問的教學研究策略[J].中華少年,2017(19):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