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楊
(1.常州工學院體育教學部,江蘇常州213032; 2.蘇州大學博士后流動站,江蘇蘇州215021)
網球運動是由強度較大的間歇式、短時間、爆發(fā)性用力動作及迅捷的步伐移動組成的比賽項目,它要求運動員具有高速的無氧爆發(fā)力以及對攻時的次極限強度的間歇用力能力,要求運動員持續(xù)不斷對來球作出快速反應,是一項動作精細、戰(zhàn)術復雜多變、對抗激烈的運動項目。在激烈的網球比賽中,運動員的反應時間、初始加速度、敏捷性和爆發(fā)力等發(fā)揮著重要作用。初始加速度指沖刺的前10 m加速度,而敏捷性指得分點之間迅速開始改變或停止改變方向的能力。網球的平均沖刺距離為4~7 m,方向平均變化4次,因此,網球選手需要在比賽中具備多向運動的特殊能力。網球運動中所有的擊球和球場移動、沖刺都需要較高的爆發(fā)力,且?guī)缀跛械膭幼鞫忌婕袄臁湛s周期運動。在拉伸—收縮周期運動中,提前熱身首先拉伸肌肉(離心動作),然后收縮肌肉(向心行動)。超等長訓練提供了訓練拉伸—收縮周期運動需要的刺激,可以增強青少年人群的爆發(fā)式肌肉收縮[1],對該人群進行超等長訓練非常有意義。神經機制是拉伸—收縮周期運動能提高運動員身體功能的主要原因[2]。
選取參加常州工學院2016級網球選修課的全部50名男生為研究對象。隨機均分成實驗組和對照組,每組25人。
1.2.1 實驗內容
本研究旨在分析10周超等長訓練對受試者身體素質的影響,訓練前后分別對研究對象進行身體素質測試,測試內容包括:①敏捷性測試(505 agility test);② 5、10、20 m沖刺時間測試;③立定跳遠測試(standing long jump,SLJ);④垂直反向運動跳躍測試(CMJ);⑤過頂實心球投擲測試(MBT);⑥發(fā)球速度測試(serve speed test,SST)。實驗組和對照組學生每周都進行2次網球訓練,每次90 min。對照組在90 min內,進行正常的網球訓練,實驗組在進行45 min超等長訓練后進行正常訓練。10周訓練后的所有測試均安排在同一天進行。測試團隊以相同的順序測試并記錄每位選手的成績,但測試團隊并不清楚分組情況。選手在測試之前進行標準的熱身。此外,我們注意在各項測試間留出充足的休息時間,以降低疲勞對后續(xù)測試的影響。
1.2.2 測試方法
1)敏捷性測試。測定受試者5 m內從靜止開始執(zhí)行一個180°快速轉向動作的能力,取最短時間,以s為單位,精確到0.01 s。受試者每人測試2次,2次測試間允許休息3 min。
2)5、10、20 m沖刺時間測試。受試者在田徑場分別進行5、10、20 m的沖刺跑,各測試1次,記錄各次時間,以s為單位,精確到0.01 s。
3)立定跳遠測試。受試者兩腳自然分開站立,站在起跳線后,腳尖不得踩線。兩腳原地同時起跳,不得有墊步或連跳動作。丈量起跳線后沿至最近著地點后沿的距離。每人測試3次,取成績最好的1次,以cm為單位,保留小數點后2位。
4)垂直反向運動跳躍測試。使用電子接觸平臺(芬蘭于韋斯屈萊Ergojump)進行垂直反向運動跳躍測試。向下運動時,受試者將雙手放在臀部,盡最大努力縱跳。受試者著地時身體直立,著地后雙膝彎曲。每人測試2次,2次跳躍間隔45 s,記錄成績最好的1次,以cm為單位,保留小數點后2位。
5)過頂實心球投擲測試。過頂投擲2 kg實心球,測量實心球的發(fā)出線和著地點之間的距離,測試2次,取最大值,以m為單位,保留小數點后2位。2次測試之間允許休息30 s。
6)發(fā)球速度測試。使用雷達槍(MN普利茅斯Stalker專業(yè)雷達體育用品公司)測量運動員發(fā)球速度。雷達槍放置在網球場底線中心,朝向球場中心,即發(fā)球員后方2 m的位置,與擊球的大致高度(2.2 m)一致。選手以最快速度向球場對面發(fā)球,最多發(fā)8個球,每次測試都使用新的網球(Wilson Us Open 比賽用網球)。為了準確測量數據,必須將球發(fā)到發(fā)球區(qū),以km/h為單位,保留小數點后2位。
1.2.3 數理統(tǒng)計法
超等長訓練計劃結合了上半身和下半身的訓練(表1)。由表1可見,按超等長訓練計劃學生將進行4~8次最大強度的練習,每次做2~4組動作,重復10~15次。按照試驗期間的運動量和動作組數,休息時間從15~90 s不等。教師給出語言提示并做出示范動作,以保證訓練方法的正確。在網球訓練課程內進行45 min的超等長訓練,之后進行5 min的緩和運動(如全身運動),最后進行常規(guī)訓練。
表1 10周超等長訓練每周內容表
在為期10周的訓練中,實驗組和對照組均完成了全部訓練課程,達到了訓練項目要求。訓練前,實驗組和對照組各運動素質測試值之間沒有顯著性差異(P>0.05)。
與訓練前相比,訓練后對照組各項測試成績均有提高,但沒有顯著性差異(P>0.05),而實驗組各項測試成績均有明顯提高,在505敏捷性測試,5、10、20 m沖刺跑,立定跳遠和垂直反向運動跳躍,過頂實心球投擲,網球發(fā)球速度上均具有顯著性差異(P<0.05),變化率以及效應值的范圍詳見表2。
訓練后實驗組與對照組相比,所有身體素質測試成績除了代表速度素質的5 m沖刺跑以外,均有顯著性差異(P<0.05)。
表2 實驗組和對照組訓練前后各指標值
注:*代表對照組、實驗組訓練后與訓練前相比具有顯著性差異,P<0.05;﹟代表訓練后,實驗組與對照組相比具有顯著性差異,P<0.05。
超等長訓練是指肌肉以一種“牽張—縮短環(huán)”的形式工作,即肌肉在被迫迅速離心收縮后緊接著向心收縮的力量練習[3]。肌肉的工作是以預先被強制性拉長,隨即再進行快速縮短的方式[4]進行。經過為期10周超等長訓練,實驗組成員垂直反向運動跳躍成績提高了6.3%(效應值幅度較小),立定跳遠成績提高了8.4%(效應值幅度中等)。跳躍測試成績的提升是由于訓練改善了神經肌肉的適應性,主動肌的神經驅動力更大,下肢股四頭肌和拮抗肌以及固定肌之間協調能力更強,拉伸—收縮周期運動效率更高,并且身體各部分能更好地保持同步。對照組結果顯示,單純的體育選項課程可以提高大學生的身體素質,但訓練前后提高幅度有限,不具有顯著性差異。對照組的垂直反向運動跳躍成績有些許改善(提高1.9%),本文分析可能與非慣用腿在發(fā)球過程中重復承受偏心荷載后肌肉募集能力的提高有關[5]。
經過10周超等長訓練,實驗組短距離移動的時間都大大減少,減少幅度達3.6%~5.1%。多向跳躍相結合(其中包括水平位移)可以提高水平加速度,經過訓練后,實驗組受試者短跑時間大大降低,降幅達2%~8%。超等長訓練可能有助于增加肌腱橫截面積,改善肌肉和肌腱內在特性,使地面反作用力發(fā)生變化,并增大步幅,最終提高跑步速度。后續(xù)測試顯示對照組短跑成績沒有發(fā)生變化,這可能與訓練刺激缺乏有關。
通過10周超等長訓練,實驗組受試者大大提高了發(fā)球速度(6.2%)和實心球投擲的力度(8.5%),而對照組沒有變化。這樣看來,與傳統(tǒng)舉杠鈴或其他負重機械的力量訓練方式相比,上肢的超等長訓練對速度的提升相對明顯,這是由于進行超等長訓練后上身(如肩部)力量和強度變量以及軀干和臀部肌肉旋轉強度都明顯提高,在發(fā)球之前,從身體近端到遠端的特定角速度加大,使力量從下肢快速轉移到上肢,緊接著再轉移到球體上,力量轉移的能力得到了提高。從技術角度看,鑒于超等長訓練(如發(fā)球速度、跳躍、MBT)增強了肌肉力量,我們可以推測,動力學鏈的改進將有助于練習者保持力量穩(wěn)定,從而在精度測試中取得更好的成績。
實驗結果表明,對照組所有測試成績均無顯著變化,而實驗組各項身體素質測試指標均有顯著性提高,傳統(tǒng)的身體素質訓練方法并不能顯著改變學生身體素質,而超等長訓練是改善大學生身體素質較為合適的方案,同時也是提高健康水平的重要刺激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