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帥柯
摘要:本研究的內(nèi)容是以動機理論為指導,以理工科本科院校藝術系學生為研究對象,研究藝術生英語學習遇到的“瓶頸”。本項研究選取了三所學校四個年級藝術本科生為研究對象,分別進行了四次問卷調(diào)查。通過對四次問卷測試進行描述性統(tǒng)計發(fā)現(xiàn),七種動機類型按總值在四次測試中的排序,位列前兩位的分別是個人發(fā)展動機和成績動機。這兩種動機都與學生的個人發(fā)展、職業(yè)前途等實際收益相關,說明普通理工科院校非英語專業(yè)本科生在基礎階段的英語學習主要是工具型動機。其次是動機強度,本部分數(shù)據(jù)顯示,動機強度在大一時是處于最高值,也就是說學生對于英語學習的興趣最高。對影響動機類型和強度的因素進行分析的結果顯示,考研打算隨著年級的變化,對應數(shù)值在逐年降低,說明考研動機在減弱,考研動機減弱,說明學習動機在衰退,與之相關的英語學習動機也會相應的發(fā)生變化。除了以上影響因素,大一到大四的英語學習動機變化逐年減弱的原因還與教師、課堂教學模式、教材、個人英語成績息息相關。
關鍵詞:藝術本科生 動機變化 影響因素
中圖分類號:H319.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5349(2019)08-0153-03
學習者調(diào)控動機的能力被看作學習者自我調(diào)控學習的一個重要方面,并將最終影響其學習成效(如Boekaerts,1995,1997;Wolters,1998,2003),而且動機調(diào)控策略與認知和元認知策略的使用以及學習成績之間存在密切關系(Wolters,1998,1999;程炳林,2002)。尤其是對大學四年而言,外語學習是一個長期艱難的過程,在這一過程中會出現(xiàn)許多干擾因素,學習者的學習動機也就難免會出現(xiàn)波動,甚至出現(xiàn)動機缺乏或動機降低的情況。在這種情況下,學習者必須采取一定的策略對動機進行調(diào)控才可能堅持下去。但有關動機調(diào)控策略對學習過程和成效的影響的研究中只涉及了有限的動機調(diào)控策略類型,不能夠很好地揭示動機調(diào)控的作用,而且這些研究也不是針對外語學習的。因此,本文探索中國大學生英語學習中所使用的動機調(diào)控策略對學習策略和英語成績的影響,以了解動機調(diào)控在外語學習中的作用,也期望能夠進一步揭示動機調(diào)控的本質(zhì)。
一、研究方法
(一)研究對象
本項研究在河南選取了三所學校:藝術類、普通理工科院校和普通文科院校各一所,所選取被試的學生都為藝術生,包含每個專業(yè),以2017級、2016級、2015級和2014級共1553名藝術本科生為研究對象,分別在大一初、大一末、大二末、大三末進行了四次問卷調(diào)查,為了方便記憶,現(xiàn)把大一初簡寫為大一,大一末簡寫為大二,大二末簡寫為大三,大三末簡寫為大四。這些受試者高中畢業(yè)時的總評成績?nèi)缦拢?/p>
(二)研究工具——問卷
整個項目采用定量研究和質(zhì)的研究相結合的方法,數(shù)據(jù)收集包括問卷和課堂觀察。本文報告的是問卷分析結果。定量部分在采用高一虹等(2004)設計的問卷的基礎上,又增加了高中階段的英語授課模式調(diào)查、英語教材和對好老師的標準等內(nèi)容,在分析結果和學生反饋的基礎上對問題做了部分刪除和調(diào)整,最終預測的整體信度(Cronachα)達到0.88。問卷采用5級李克特量表,問卷共39個問題,問卷主題包括三個部分、動機類型、動機強度和自我認同類型。
該問卷在基礎階段共施測四次:大一初,大一末,大二末,大三末。數(shù)據(jù)采用SPSS統(tǒng)計軟件進行分析。在回收問卷中有個別未填寫項在數(shù)據(jù)錄入時已設為缺省值,統(tǒng)計過程中統(tǒng)一取該項的得分均值替代缺省值。
二、研究結果及原因
通過對四次問卷測試進行描述性統(tǒng)計發(fā)現(xiàn),動機類型位列前兩位的分別是個人發(fā)展動機和成績動機。這兩種動機都與學生的個人發(fā)展、職業(yè)前途等實際收益相關,非英語專業(yè)本科生在基礎階段的英語學習主要是工具型動機。本次研究結果缺少的是信息媒介動機,信息媒介動機在其他知名院校作為較高動機的原因是是科技、管理等方面最領先的理論或信息通常都以英文為載體,在三本類院校,許多學生沒有從專業(yè)領域獲取最新信息的意識,這與學校大環(huán)境有很大關系。
(一)動機強度
動機強度在大一時是處于最高值,也就是說學生對于英語學習的興趣最高。以下問題是對本次實測信度的檢測:結果與預測結果一致,說明測量工具具有較好的信度。(見表1)
(二)動機變量
動機屬于一種可控制或改變的變量,因此叫作活性變量,年齡或性別不可改變,這類變量成為屬性變量。學習
成績是因變量,學習動機是自變量,研究的目的是確定自變量是否影響因變量,或是在多大程度上影響。因此自變量(學習動機)是本次研究探討和測量的主要變量??疾槟昙墸ㄗ宰兞浚┡c動機(因變量)之間的關系,針對問題1:目前有沒有考研的打算? 其結果見表2。
三個學校受試者不同,但是反映出來的問題是一致的。因變量Y(考研打算)隨著自變量X(年級)的變化,數(shù)值在逐年降低,說明考研動機在減弱??佳袆訖C減弱,說明學習動機在衰退,與之相關的英語學習動機也會相應的發(fā)生變化。大一的考研動機最為強烈,原因有多種,一個是就業(yè)壓力,另外一個就是對目前的學習環(huán)境不太滿意。過了大一的迷茫期,大二可能目標更為清晰,學生在學習了一年之后能夠清晰地認識到本專業(yè)的就業(yè)前景及學術前景,加上對自己學習能力的判斷,這個時候能夠確定比較清晰的目標,比如過英語四級和考專業(yè)證書,而不是籠統(tǒng)的考研,因此這個階段會有所下降。我國的大學生進入大學之后,大學英語學習由于缺少像高考那樣的目標作為工具型的激勵因素,很多學生在英語學習方面缺少足夠的動力,甚至有些學生產(chǎn)生了不愿學英語、不知道如何進一步提高自己的英語能力的現(xiàn)象??佳性谝欢ǔ潭壬掀鸬酵庠诘募钭饔?,但由于實際上藝術系專業(yè)本身的特點,其激勵作用并非太明顯。
(三)動機變量與英語成績及考研的關系分析
后果設想與英語成績的相關不顯著,但也是呈正相關。這說明,積極使用各種策略對自己的學習動機進行調(diào)控的學習者在英語學習中取得高分的可能性要大。一方面,學習者通過對動機的積極調(diào)控從而維持或增強了學習動機,而動機是影響學習成效的一個重要因素,所以有利于學習成績的提高;另一方面,對自己的學習動機進行積極調(diào)控的學習者也會付出更多的努力,更加堅持于學習任務,并且會更加積極地使用學習策略,所以能夠取得更好的成績。
在表3中,因變量Y(考研打算)隨著自變量X(高中畢業(yè)時成績)的變化發(fā)生了遞減的趨勢,說明成績越好的同學,考研的幾率越高,優(yōu)秀學生有考研打算的幾率為80.65%,良好學生考研幾率為62.88%,合格的為54.147%,較差學生的考研打算為41.94%,說明成績越好的同學對自己未來的規(guī)劃越明顯,英語成績對考研決策會產(chǎn)生一定的影響力,成績好會有助于學生開發(fā)對考研的熱情,成績不好的學生對考研早早地就產(chǎn)生了退縮的心理態(tài)度。在這考研率高的學生當中,他們大部分能夠積極地對學習動機進行必要的調(diào)控,以期達到必要的良好學習狀態(tài)。
在表4中,因變量Y(考研打算)隨著自變量X(對語言學習有特別的興趣)的變化發(fā)生了遞減的趨勢。對語言學習興趣越濃,內(nèi)在動機越明顯,考研的打算率就越高,屬于動機類型中的英融合型動機學習者,這種動機類型的特點是發(fā)自內(nèi)心,興趣越高,內(nèi)在動機就越強,自然學習效果就會越好。另外,調(diào)查結果顯示,大多數(shù)非英語專業(yè)的學習者對目的語文化及融入其社團似乎興趣不大。
因變量Y(問題38:請問您的成績在班上處于什么樣的排名水平)隨著自變量X(問題18:對語言學習有特別的愛好),自變量X越高,也就是動機越強烈,成績排名越好,成正態(tài)分布。
三、研究結論
學生在大學四年對學習英語的動機發(fā)生了明顯的改善,大一時英語學習動機最高,內(nèi)在動機最大,但是隨著年級的提高對英語學習勁頭在逐年下降,到大四時又有一個新的高峰,原因有以下幾個方面:
(一)教師因素
大二對英語學習勁頭的取決因素從課堂變化到了老師,也就是在一年的接觸時間內(nèi),隨著老師學生的相互認識,相互了解,老師發(fā)揮了越來越重要的作用。教師教學方式的影響因素劃分兩大類,一類為教師自身因素,另一類為教師之外的因素,或稱為外界因素。教師能否愉快而又不失時機地讓學生學到東西,成為學生能否好好學習英語的關鍵性因素。這也就解釋了老師們的普遍疑惑,大一剛上英語課時學生都勁頭十足,上課專心致志,課堂回答積極踴躍,可到了大二學生的上課態(tài)度發(fā)生了180度大轉彎,追其原因,跟老師有很大關系。教師提高自身各方面專業(yè)素質(zhì)和教學能力是必須努力的方向,比如教師可以引導學生自主學習,補充語音知識,復習鞏固已學過的語法知識顯得至關重要。學生只有在打好語言基礎的前提下才能找到自信,提高英語學習興趣,從而提高英語學習的動機,克服動機缺失因素。
(二)課堂教學模式
與高中相比,大學的課堂授課模式發(fā)生了較大的變化,從高中的應試英語和啞巴英語到大學課堂的開放實用英語,教學模式發(fā)生了變化。上大學之前,高中英語教師教學方式多樣。在高中英語課程中,圍繞教學,由于教學目的目標的復雜性,教學課程內(nèi)容的豐富性,作為培養(yǎng)學生英語學習興趣,增強學生英語學習動機,提高學生英語學習成績,增進學生滿意度,培養(yǎng)學生英語素養(yǎng)的教學方式、方法、策略,出現(xiàn)多樣化的趨勢。但是學生不太認同高中的教學模式,所以對大學的教學模式充滿期待,尤其是大一,對課堂興趣最高,一旦他們熟知課堂模式,就會要求更加豐富和精彩的模式,對課堂的要求也會越高。
(三)教材
既然學生喜歡有趣的課堂,而有趣的課堂離不開有趣的教材,那么有趣的教材應該包含哪些方面,藝術系學生在這個問題上給出了答案。一本完備的大學英語教材首先應該包括口語學習、翻譯學習以及語法學習內(nèi)容??谡Z學習的重要性,很多學生已經(jīng)意識到了。由于目前四級口語考試的普及,越來越多的學生開始重視口語,口語成績將和其他部分成績一起計入四級成績單??谡Z也將成為未來就業(yè)的重要參考依據(jù),因此,教材的口語改革迫在眉睫。
參考文獻:
[1]Brown.H.D.,Principle of Language Learning and Teaching[M].Beijing:Fro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2002.
[2]Gardener,R.C.&Mac Intyre,P.D.An instrumental motivation in language study: Who says it isn't effective?Studies in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J].1991(13):57-72.
[3]Gardner,R.C.&Lambert,W.E.Motivation variables in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J].Canadian Journal of Psychology,1959(13):266-272.
[4]Weiner B.Theories of Motivation[M].Chicago:Rand McNally,1972.
[5]陳琴.??茖W生英語學習動機與策略相關性研究[J].英語廣場,2017(8).
[6]戴曼純.情感因素及其界定——讀J.Arnold(ed.)《語言學習中的情感因素》[J].外語教學與研究,2000(6).
[7]高俊.影響大學生學習成績的因素分析及對策研究[J].教育理論研究,2017(4).
[8]高一虹,程英,趙媛,周燕.英語學習動機類型與動機強度的關系——對大學本科生的定量考察[J].外語研究,2003(1).
[9]高一虹,趙媛,程英,周燕.大學本科生英語學習動機類型與自我認同變化的關系 [J].外語教學理論與實踐,2002(4).
[10]高一虹,趙媛,程英,周燕.中國大學本科生英語學習動機類型[J].現(xiàn)代外語,2003(1):29-37.
[11]胡壯麟.語言學教程[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1.
[12]金志林.試論美術院校學生認知心理特征與英語學習的關系[J].新美術,2000(2).
[13]李池利.理工科專業(yè)大學生英語學習副動機研究——以動態(tài)理論為視角[J].淮海工學院學報,2017(4).
[14]李軍征.學習動機對高校藝術生學習動機的影響[J].周口師范學院學報,2017,5(35).
[15]李淑靜,高一虹,錢岷.研究生英語學習動機類型與自我認同變化的關系[J].外國語言文學,2003(2).
[16]李新國.藝術類大學英語教學的尷尬及對策[S].理工高教研究,2006(4).
[17]寧峰.大學生英語學習因素關系探究[J].文化學刊,2017(7).
[18]彭芹芳,李曉文.Dweck成就目標取向理論的發(fā)展及其展望[J].心理科學進展,2004(3):409-415.
[19]文敏琳.探析學習動機對英語課堂交流意愿的影響[J].學園,2017(2).
[20]文秋芳.英語學習者動機、觀念、策略的變化規(guī)律與特點[J].外語教學與研究,2001(2).
[21]吳錦玉.獨立學院大學英語后續(xù)課程學習動機的影響因素研究[J].佳木斯職業(yè)學院報,2016(11).
[22]袁樹厚,紀玉華.大學生英語課堂學習動機發(fā)展的個案動態(tài)研究[J].外語界,2017(6).
[23]周會碧.新的教學模式下大學英語課堂動機策略有效性研究[J].海外英語,2017(4).
[24]曾潔,非英語專業(yè)大學生英語學習動機研究——以內(nèi)江師范學院大三學生為例[J].內(nèi)江科技,2017(6).
[25]宗蕊.論激發(fā)大學生英語口語學習動機的教學策略[J].佳木斯職業(yè)學院學報,2017(7).
責任編輯:于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