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死刑的威懾力問題一直是存廢死刑的重要討論點。自1796年犯罪學家薩里—比卡賴啊提出死刑對國家沒有好處及必要的看法后,有關死刑的威懾力及其它相關問題一直以來被法學家們關注和討論。本文從正反兩方面論述死刑是否具有威懾力,并提出筆者對于死刑存廢問題的意見。
關鍵詞:死刑;死刑的威懾力;犯罪預防
中圖分類號:D924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2095-4379-(2019)11-0108-02
作者簡介:曹晟毓(1993-),女,漢族,河南商丘人,澳門科技大學,法學碩士,研究方向:刑法。
一、引言
貝卡利亞在《犯罪與刑罰》中提出對死刑的進行限制和廢除的觀點后,關于死刑的存廢之爭就變得一發(fā)不可收拾,為解決死刑的存廢問題,我們首先要了解死刑有無威懾效力,論證適用死刑是否會符合我們立法的初衷。
二、死刑威懾力
國家死刑保留的最主要依據(jù)是死刑對遏制惡性犯罪具有最強威懾力。一直以來都是各國保留死刑的理由。
從立法者司法者的角度看,保留死刑是因為某種犯罪配置死刑可以突出該種犯罪的嚴重性,強調國家對該種犯罪的嚴厲禁止,以此來加大社會成員對犯該類犯罪的抵觸心理,降低該罪犯罪率。
自國家產(chǎn)生以來,死刑一直是作為國家對犯罪行為的最為嚴厲的控制手段,被視為國家抗制嚴重犯罪的最為有效的方法。而為了進一步加大死刑的威懾力出現(xiàn)了諸如活埋、蛇坑之類的殘忍死刑刑罰,雖然大部分國家已經(jīng)對殘忍的死刑執(zhí)行方式進行了廢除,但對于存廢死刑和死刑是否威懾力這兩個問題仍存有巨大的爭議。
三、有關死刑不具有威懾力的理由
(一)死刑在實際上對一些犯罪人并不存在威懾力
死刑在實際上對一些犯罪人是沒有威懾力的,這些人員的組成如下:
1.法盲犯罪人員。刑法具有威懾力的前提是因為人們知道這種行為是為法律所禁止的,違反法律的后果是受到不愿承受的刑罰。但對于法盲人員這類潛在的犯罪人而言,他們可能不知道自己的行為會構成犯罪,因為無知所以無畏,從而使得死刑對該類犯罪人的威懾力很小。
2.激情犯罪人和確信犯犯罪人。犯罪人常常表現(xiàn)為理智削弱或喪失、認識狹窄,思考問題的能力受到極大限制,同時自我控制力減弱。在此情況下實施的犯罪通常表現(xiàn)為無預謀犯罪。犯罪人預先未確定犯罪動機和侵害目標只是因為一時的理智喪失才實施的犯罪行為。這種在犯罪時根本不會考慮后果的犯罪人,死刑難以對其產(chǎn)生威懾力。
確信犯犯罪人不認為自己的犯罪行為是錯誤的。他們堅信周圍的人、社會、政府的命令、法律是錯誤的,所以無視法律命令,對于此類犯罪人也不可能通過制定死刑刑罰來進行威懾。
3.職業(yè)犯罪人。對于職業(yè)犯罪人來講,他們之所以會實施犯罪行為是因為他們對自己的技術和手段具有相當?shù)淖孕?,他們確信自己的犯罪行為不會被發(fā)現(xiàn)或者即使被發(fā)現(xiàn)也不會被抓捕等,從而使得死刑對于此類人也不會具有威懾力。
4.生活難以維持的人犯罪。對于生活難以維持的人來說。面臨的死亡威脅更直接的是來自于沒有生計,不犯罪會導致自己的死亡,犯罪反而會有生的希望,這種情況下,犯罪人通常會選擇實施犯罪行為。
(二)民意不能當作死刑具有威懾力的依具
此處所說的民意是指在調查問卷中所顯示的民眾對死刑具有威懾力的確信。否定論者的觀點是,民意本身是不能成為死刑具有威懾力的依具的,因為民意調查本身的科學性是存在疑問的。
(三)犯罪原因的復雜性
由于犯罪是由社會政治、經(jīng)濟文化等等各種社會因素的復雜產(chǎn)物。由于犯罪原因的復雜性,僅僅是依靠死刑就會使嚴重的犯罪行為消失嗎?這當然是不可能的。歷史上,在社會秩序溷亂,犯罪猖獗的時候,統(tǒng)治階級大開殺戒的行為,并沒有取得良好的效果。我國嚴打期間,盡管也是適用了大量的死刑,但是刑事犯罪率依然居高不下。
(四)心理因素
如同心理強制說所受到的詰難,死刑的威懾是將人作為手段而非目的,將處罰死刑犯作為預防他人犯罪的手段。絕大多數(shù)觸犯法條的犯罪人不是因為權衡利弊后作出的決定,而是有著逃避制裁的僥幸心理。并且死刑對犯罪人從抽象的威懾到真正形成具體可感的威懾存在有時間差,客觀上增加了免除或減輕犯罪人死刑責任的可能性,也降低了死刑具有的威懾力。
(五)設立死刑原因的多樣性
死刑“這種暴力雖然往往冠有高尚的概念,但它實際上不外是集體的罪惡感和整個社會的焦慮的爆發(fā)?!蔽覀儾坏貌豢紤]到這種情形,社會中存在很多的矛盾,各種沖突問題頻頻出現(xiàn),犯罪的形式比較嚴峻的局勢,死刑是否被作為一種顯示國家同犯罪作斗爭的決心與實力,以此來更加使民心凝聚的工具。
(六)終身監(jiān)禁的威懾效力高于死刑
持這種觀點的學者認為死刑是具有威懾效力的,但終身監(jiān)禁的威懾效力要大于死刑。因為死刑的行刑時間較短,但被終身監(jiān)禁的人們被關押的期限是未知的。這種未知對犯罪人更具有威懾力。
四、死刑具有威懾力的正面反饋
刑罰上的威懾力是指由于刑罰剝奪犯罪人的權益從而使人們產(chǎn)生畏懼的心理而不敢實施犯罪的遏制力。關于死刑具有威懾力的正面反饋如下:
(一)死亡對人類的恐懼遠高于一切
死亡對人類的恐懼遠高于一切,這是人作為動物的本能。死刑對于處于嚴重犯罪邊緣的人來說心理強制學說會阻止一部分人的犯罪行為。我們必須承認的是犯罪原因是復雜的只用法律去減少犯罪是一種只堵不疏的行為,不能從根本上解決問題,只要問題存在就隨時有出現(xiàn)問題的可能性。但我們也不能因為犯罪原因的復雜而否認死刑會對以上列舉的特殊人員之外的人具有規(guī)制力,極端人員是少數(shù)的,而普通人是絕大多數(shù),我國的巨大的人口基數(shù)在短期時間內是難以改變的,除去極端的少數(shù)分子外,處于犯嚴重犯罪與不犯嚴重犯罪邊緣的人和情況更屬多數(shù),為此筆者認為是不能因為對極少數(shù)的極端情況無效而否認死刑的威懾力,并以此作為廢除死刑的理由。
(二)死刑的威懾力一定是低于終身監(jiān)禁嗎?
關于死刑的威懾力與終身監(jiān)禁的威懾力的比較,筆者認為,二者的威懾力是的大小是沒有辦法真正的比較出來,因為不同的人群有不同的價值觀,有的人會贊同裴多菲的“生命誠可貴,愛情價更高,若為自由故,二者皆可拋。”有的人會贊同中國的古話“好死不如賴活著?!眱H僅這兩種不同價值觀就可以看出死刑和終身監(jiān)禁對于不同人的威懾效力是大大不同的。
五、綜合論述死刑的威懾力
死刑是借助人類對于死亡的巨大的恐懼心理而具有強烈的威懾力來減少惡性犯罪的發(fā)生,死刑的執(zhí)行把抽象的死刑刑罰具化為可感知的強烈的心理刺激,但是這種刺激又是短暫的,隨著對犯人執(zhí)行死刑刑罰的結束,人們很難再感受當時的震撼與害怕。而對于部分預備實施犯罪的人來講,導致他們犯罪的生理因素,心理因素和社會因素并沒有因為時間的經(jīng)過而得到了改變,得到改變的是死刑帶來的恐懼的減小,他們自然而然有了類似“好了傷疤忘了疼”的心理,從而實施犯罪行為。
隨著現(xiàn)代社會的文明與人權保護的不斷進步,執(zhí)行死刑所付出的成本越來越高。這就不得不使人們產(chǎn)生疑問。為了如此短暫有限的效果付出如此高昂的成本是否為必要?筆者認為,死刑執(zhí)行的成本是固定的,但是死刑執(zhí)行也會對預備作案的潛在犯罪人產(chǎn)生影響,而避免了一部分惡性案件的發(fā)生。人的生命是無價的,通過死刑立即執(zhí)行的警示,打消了一部分人的犯罪心理避免了惡性事件的發(fā)生,死刑付出的物質代價其實是不高的。
死刑具有的威懾力可以起到一般社會預防的作用,對特殊人員死刑的威懾力是有限的,他們依然會實施惡性犯罪,這是我們法律難以解決的問題,雖然法律的立法目的是為了懲罰犯罪,保護人民,但是在特殊社會成員的犯罪預防上,僅僅靠刑法是難以取得良好的效果的。所以我們要加強對犯罪人犯罪原因的研究,探究出特定犯罪人之所以會犯罪的根本原因,從生理因素、心理原因還是社會原因,等不同的角度去分析解決。生理因素是我們社會政策和司法難以規(guī)制的領域,但是我們可從社會原因著手,找出惡性犯罪滋生的社會土壤,通過法律、社會政策、文化環(huán)境和社會的改革逐步消除易于產(chǎn)生犯罪的社會因素,這才能從根本上解決惡性犯罪的發(fā)生。
死刑不僅僅是對犯罪人具有威懾力,對于被害人及其家屬,也會具有“威懾力”。死刑的確立在一定程度上會使得社會變得穩(wěn)定。如果廢除死刑,那么類似于“白銀連環(huán)殺人案”嚴重的刑事犯罪行為如何評價,現(xiàn)有的法律不能使這種嚴重的犯罪行為得到應有的懲罰,那我們的法律就難以平息被害人及其家屬心中的憤恨,在尋求法律幫助不得的情況下,無奈只得回到古老社會的“以牙還牙,以眼還眼”的同態(tài)復仇的情形中去。而同態(tài)復仇一旦過度就會引起冤冤相報的惡果出現(xiàn),不利于國家的穩(wěn)定,刑罰也未起到其應有的效果。國家保留死刑,讓死刑對有犯罪動機的人有威懾力,對受害人及其家屬有“威懾力”,可以因為充分合理的評價了犯罪行為,而使得社會更加的穩(wěn)定。
六、結論
雖然廢除死刑是當今世界的潮流,但每個國家都有自己獨特的國情,我們要根據(jù)具體情況具體分析。我國人口組成復雜,多元的社會只有具有多層次的法律才可以完全評價,雖然死刑的威懾力有限,但是我們可以少用慎用死刑,既起到了對普通人群的預防作用,又可以使得國家司法機關完全評價犯罪人的犯罪行為,維護社會的和平穩(wěn)定,基于特殊情況,特殊人員造成的犯罪,采用立法,社會政策和文化趨勢來改變,從而減少犯罪率,維護我國的和平與穩(wěn)定。
[ 參 考 文 獻 ]
[1]劉寶霞.論死刑在中國的限制適用[D].中國政法大學,2011.
[2]張遠煌.死刑威懾力的犯罪學分析[D].吉林大學,2006.
[3]高玉敏.死刑的威懾力探究[J].社科縱橫,2008(4).
[4]劉雁鵬.死刑威懾力爭辯的梳理及解析[J].犯罪研究,2013(2).
[5]王天萌.死刑是具有最強的威懾力[J].社會與法制,2016(4).
[6]張偉珂.理想與現(xiàn)實:死刑改革與公眾死刑威懾觀念的轉變[J].江西師范大學學報,201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