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人
有個在外地打工的年輕人,工作之余寫的散文常在報紙上發(fā)表。人們稱贊他的文采好,可他總是說自己“只讀過幾年書,小學文化?!?/p>
一個有成就的人,敢于在人面前承認自己沒讀過幾年書,就當下而言,需要一種勇氣。然而,一個經常在報刊上發(fā)表文章的作者,稱自己文化程度是小學,不知道你信不信,反正我不信。
文憑與文化,學歷與能力,是人們容易混淆的概念。
把文憑當成文化的代名詞,差矣。文憑,顧名思義,是一個學子在學校完成學業(yè)的一個憑證,與文化不可同日而語。文化這一概念的內涵比文憑要寬泛得多:既包括書本知識和學問,也包括書本以外的知識、學問和技能;既包括理論,又包括實踐。像本文提到的這位打工文人,雖然只是在學校里讀了幾年書,可由于愛好文學,他買了許多文學方面的書刊閱讀,不斷地磨礪自己的文筆,加上悟性高,文學創(chuàng)作上得以厚積薄發(fā),寫出的文章得到編輯的青睞。顯而易見,他的作品達到的水平,遠非小學生水平。相反,高的學歷不能代表一個人注定就有高的文化水準。有個大學本科畢業(yè)生,分配到企業(yè)辦公室當秘書。辦公室主任讓她寫個會議通知。百十個字的會議通知,她寫了一遍又一遍,被辦公室主任幾次退回,不是因為格式不對,就是用了一些形容詞。在這兒,我不是宣揚讀書無用,只是想說,文憑與文化不是同等概念。
學歷低而文化層次高的例子不勝枚舉。國學大師陳寅恪,被譽為“教授的教授”??烧搶W歷,不過是高中。國學大師梁漱溟在北京大學教授印度哲學時,還只是中學畢業(yè)文憑。人們熟知的沈從文,在北京大學當過教授,他的學歷是小學。書法家啟功稱自己“中學生,副教授”。他沒有說假話,他在北師大當副教授、教授的時候,學歷不過是中學。畫家齊白石一天學沒有上,學歷為零。而一些高學歷的人,其成就未必能與上述幾位比肩。
認真說來,那個打工者一再聲稱自己只讀過幾年書,小學文化,表面上很謙虛,其實并不低調。試想想,一個只有小學文化的人在文學創(chuàng)作上有如此成就,除了說明他有“天才”腦瓜,有非同小可的努力外,你還能體味到什么?
【原載《福建老年報》】
浙江嘉善 殷欣奎薦
插圖 / ?有些專家 / 佚 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