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否梅
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fā)展規(guī)劃綱要明確指出:把育人為本作為教育工作的根本要求。實施德育為先,能力為重的教育方針。德育和能力,一為“先”,二為“重”,兩手都要抓。作為中職衛(wèi)校,我們培養(yǎng)的是能解人類之病痛,在專業(yè)上精益求精,能讓病人性命相托的醫(yī)護人員。針對中職衛(wèi)校的校情和學情,運用微課,將知識灌輸與德育教化有機融合在《病原生物與免疫學基礎》學科教學的課堂上,創(chuàng)新德育和教學模式,是本課題探索的主要問題。
一、學科教學中進行德育滲透的阻力和困難
1.教師觀念固化
在傳統(tǒng)的教學中,教師認為課堂就是傳遞知識的地方,德育應該是班主任的事情。教師在備課過程中,思考的是如何分析重點,突破重點,而不注重學生情感和認知的培養(yǎng)。知識本位的觀念由來已久,在有升學壓力的學校更加明顯。只要擇才制度不變,全社會骨子里重智輕德的觀念就難以改變。
2.教師德育能力參差不齊
德育,是對學生進行思想、政治、道德、法律和心理健康的教育。不是每個老師都有在課堂上進行德育滲透的能力,特別是中職學校的專業(yè)老師,大部分不是科班出身,對教育學和心理學的掌握程度不同,德育能力參差不齊,學科德育滲透力不從心。有些老師把德育滲透簡單地理解為說教,拖慢教學進度,讓學生生厭,進而影響師生感情和教學效果,得不償失。
3.學生敏感叛逆
現在的中職生,一方面依賴互聯網,接受多方信息的沖擊,尚未形成穩(wěn)定的三觀,確實有可教化的空間;另一方面,大多數為獨生子女,以自我為中心,叛逆性強,敏感多疑,一般的德育
方式都容易被其識穿,難以奏效。在課堂上進行德育滲透,稍不注意,就會引起學生反感,影響師生和諧,繼而抗拒學科學習。
4.挖掘學科知識與德育的相關性困難,教師本能抗拒
學科教學,有課本做基礎,知識點明確。德育滲透,沒有可供參考的經驗和指導,教師沒有創(chuàng)新的意識,也沒有創(chuàng)新的動力。況且,在挖掘可進行德育滲透的知識點的同時,還要考慮如何滲透,這將花掉教師很多的時間和精力。因此,很多老師對于課堂進行德育滲透望而卻步。
在學科中進行德育滲透確實存在困難,但勢在必行。觀念可以轉變,能力需要培養(yǎng),方法可以探索。筆者以《病原生物與免疫學基礎》為例,創(chuàng)造性地借助“微課”這一新興載體,創(chuàng)新德育和教學融合的模式。
二、以微課為載體,創(chuàng)新德育和教學融合模式
《病原生物與免疫學基礎》這門課程具有知識點多,內容更新快等特點,在知識點中隱藏了較多德育滲透點,多方面的德育均能滲透其中。國內很多教育工作者都對書本的德育滲透點及滲透方式進行了研究,但都大同小異,而且同一種方式,不同的老師教育的效果也千差萬別。微時代的到來,改變了人們的生活習慣,也沖擊著我們的教育觀念。
1.微課
微課是針對現代人喜歡短小高效的內容而制作的一種小視頻。一般只有5分鐘,內容表達簡潔,容易記憶。
2.以微課為載體,融合德育與教學的方法
(1)將“微知識”裝到“微故事”里
不管是大人,還是孩童,都喜歡故事,這是毋庸置疑的。在一個約五分鐘的微課里,如何能裝得下知識,又能形成一個故事,這著實是一個創(chuàng)新性的嘗試。研究本課程的內容,筆者發(fā)現里面有很多的知識點是可以以故事的形式呈現的。通過一個吃街邊攤的人感染了豬帶絳蟲的故事,激發(fā)學生主動去了解豬帶絳蟲的知識,并牢記食品安全,不光顧街邊攤;比如通過一個不懂得潔身自愛,惹上了各種性病的人的口述,配上震撼的圖片,在講授知識的同時,進行青春期性教育等。以故事為線,以知識為心,將“微知識”裝在“微故事”里,不但能吸引學生學習,激發(fā)學生繼續(xù)尋知的動力,而且接地氣,有一定的傳播科普知識的意義,有大眾閱讀的價值。
(2)將“微知識”裝到“微歷史”里
《病原生物與免疫學基礎》有免疫學基礎和病原生物兩方面的內容。不管是免疫學還是病原生物,均有其發(fā)展史和發(fā)現史,涉及的很多知識點都有歷史的痕跡。如果能將知識與歷史結合,不但能吸引學生學習的興趣,而且通過了解歷史,學生能有豐富的情感體驗。比如鼠疫桿菌與鼠疫的研究歷史結合,能讓學生切實感受到國家被列強窺視的恥辱,懂得落后就要挨打;結核桿菌與得結核病的文人墨客結合,也能引發(fā)學生思考體育鍛煉的重要性;SARS病毒與其發(fā)現史,能增強學生的民族榮譽感和作為醫(yī)學生的職業(yè)自豪感等。
(3)將“微知識”裝到“微劇本”里
青少年正處于叛逆期,信息來源途徑多,懶于聽長輩說教,受同伴影響較大;中職學校的學生,學習習慣不好,學習能力較差,但是表演欲強。結合以上關于中職生的分析,筆者嘗試在本課程挖掘知識點,編成“微劇本”,由學生排演并拍錄。比如在介紹免疫細胞的來源和功能的時候,采用學生角色扮演的方式,并編寫劇本。選出學生演員,分別飾演病毒、B細胞、T細胞、巨噬細胞等。故事情節(jié)是:感冒了,身體里有病毒入侵,各種免疫細胞齊聚到喉嚨,共同消滅病毒。幾種免疫細胞出場,免不了要自我介紹。免疫細胞的來源和各自的功能這一知識點就解決了。免疫細胞本是同源兄弟,并且各自擔負的使命不同,相互介紹之后,必要兄弟同心,誓死捍衛(wèi)身體,消滅病毒?!皥F結就是力量”的情感體驗就在無形中滲透。這樣的形式,既能讓參與排演的同學深刻記得知識點,對觀看微課的同學來說,這樣的形式更直觀、接地氣,更能引起共鳴。同時,對一些能力較好的同學,還能激發(fā)其創(chuàng)作同類微劇本的興趣,繼而調動全體同學學習本課程的積極性。
學科中進行德育滲透的知識點,只要我們主動去挖掘,還有很多。挖掘出來的知識點,是不是一定要用微課這種形式來表現呢?不一定,以上的德育滲透也可以通過口述或現場演繹等方式呈現,但微課有其不可替代的優(yōu)勢。
3.利用微課作為載體的優(yōu)勢
(1)形式生動,利于隱藏教育目的
制作微課,將德育無痕地滲入知識點,迎合學生心理,可以配合音樂、畫面、故事,用繽紛的方式全方位沖擊學生心靈,觸動學生心底最敏感的神經。用學生喜聞樂見的方式,無形中進行滲透,能較好隱藏教育意圖,無聲勝有聲。
(2)固化經驗,利于分享和傳播
前文提到,教師的德育滲透能力參差不齊,教師教學壓力大,時間有限,對課堂德育滲透望而卻步,本能抗拒。究其原因,主要是因為沒有前人的研究,沒有可借鑒的知識累積,完全自創(chuàng),舉步維艱。制作微課,能記錄優(yōu)秀教師的經驗,反復使用,通過網絡廣泛推廣,也能讓更多的教師和學生受益。
(3)翻轉課堂,讓學習無處不在
近幾年大家在嘗試的翻轉課堂、行動導向、對分課堂,在中職學校推行均存在困難,特別是對于知識和技能要求較高的衛(wèi)校。中職學校的學生學習習慣不好,學習能力差,離開課堂和教師,幾乎沒有學習的動力和能力。不管哪種教學模式創(chuàng)新,核心都是以學生為中心,中職生根本應對不來。在手機無處不在的時代,學生隨時隨地都可以拿起手機觀看微課,讓學習無處不在。
當然,挖掘可進行德育滲透的知識點需要教師具有一定的德育水平,制作微課需要花費大量的時間精力,還需要技術支持。所以,運用微課創(chuàng)新德育和教學融合的模式,需要更多的老師共同參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