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基廣
聽一位教育同仁講過一件事:
一天早晨,他特意在一所小學門口觀察學生上學,發(fā)現(xiàn)在一個時段內(nèi),有46位學生由家長送到校門口,其中只有3名同學是自己背書包;3名同學接過家長背的書包時能說聲“謝謝”;2名同學跟送他上學的家長說聲“再見”。而其他的同學都是由家長背著書包送到校門口,從家長手中接過書包后一聲不吭地揚長而去……
這位教育同仁很感慨:如果學校的教育只剩下考試分數(shù),那還稱得上教育嗎?如果一個孩子連最基本的生活常識和處世禮節(jié)都不會,他能成長為一個什么樣的人呢?
這位教育同仁所看到的這一幕絕非個案,在很多中小學、幼兒園的門口,這些場景不斷地重演。在技術(shù)日益進步,教育教學方法、手段日益現(xiàn)代化的今天,學校和家庭到底如何“立德樹人”,如何培養(yǎng)“德智體美勞全面發(fā)展的社會主義建設(shè)者和接班人”,的確需要我們不斷再思考。
《論語子張》曰:“子夏之門人小子,當灑掃應(yīng)對進退?!敝祆洹洞髮W章句序》曰:“人生八歲,則自王公之下,至于庶人之子弟,皆入小學,而教之以灑掃應(yīng)對之節(jié),禮樂射御書數(shù)之文?!边@是古代的童子教育內(nèi)容,“灑掃應(yīng)對進退”的教育,即灑水掃地這些日常家務(wù)的勞動教育和待人接物的處世教育,放在今天依然有極其重要的教育價值。
近幾天,我一直在思考,如何在學生中做好日常家務(wù)的勞動教育和待人接物的處世教育,因此,我草擬了《湖北省武昌實驗小學學生一天必做十件事》:早上自己聽鬧鐘起床,自己穿戴好衣物和紅領(lǐng)巾;整理好自己的床鋪和房間,自己洗漱好;自己背書包上學;與送你上學的長輩說再見;向校門口值日的老師和同學問好;下午放學,向接你放學的長輩問好;放學進家門向家人問好,如家中有客人,向客人問好;吃完晚飯和家人一起收拾餐桌、餐具和地面;集中注意力自覺做好家庭作業(yè);睡覺前清理好書包和第二天穿的衣物,設(shè)置好起床的鬧鐘。
“一屋不掃,何以掃天下!”教育真的應(yīng)該從“灑掃應(yīng)對”開始。
我又想起來多年前一樁種菜的故事。
幾年前,學校特地把校園圍墻邊的一塊空地開辟出來,圍成30塊小菜地,每塊五六平方米,讓高年級與低年級班級之間結(jié)對子,全校60個班級都能參與種菜,讓孩子們體驗一下種菜的意義。
班主任會開過之后,很多老師非常感興趣,馬上組織帶領(lǐng)學生來到自己的“責任田”躍躍欲試,有的班主任老師特地請來家長協(xié)助種菜。一時間,學校菜地成了校園最熱鬧的地方,大家都忙得不亦樂乎,一到下課就有人看菜、澆水,簡直成了校園的又一道風景線。
不過,在這個過程中,也有些讓人不太如意的地方:有的班級怕麻煩,為圖方便,就干脆請會種菜的家長一種了事;有的高年級班級嫌帶著低年級的同學種會耽誤時間,就自己三下兩下種完了;有的班級把菜種下去想一勞永逸,不再派人管理、打理,幾天就枯死了……
于是,我們又召開了班主任會議,強調(diào)學生自己動手種菜的細節(jié)要求:一定要讓孩子經(jīng)歷選種、松土、栽種、澆水、管理、收獲的全過程,真正體驗蔬菜種植的味道和樂趣;一定要讓高年級和低年級班級手拉手,在此過程中學會交往、學會互助、學會合作。
在種菜中蘊含著許許多多的教育元素,譬如培養(yǎng)學生的環(huán)保意識、責任意識、團隊意識,譬如提高學生的動手能力、合作能力、交往能力,等等。
校園真的不僅僅是教書和讀書,校園更不僅僅是書本知識的學習。種菜既是勞動也是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