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艷
【摘 要】針對高職英語教學普遍存在學時少、學生英語基礎薄弱的情況,本文通過了解目前高職學生英語學習現狀,建構了基于任務驅動式的高職英語課堂教學模式。運用基于任務驅動式英語教學模式,旨在突出培養(yǎng)學生跨文化交際中的口語表達能力,使學生學有所成、學有所得,取得較好的教學效果。
【關鍵詞】高職;英語;任務驅動
一、背景介紹
目前,國內絕大部分高職院校開設的大學英語課程基本上是“聽講式”傳統(tǒng)教學模式,教師始終主導教學秩序,學生學習自覺性不高,造成了學生英語技能掌握不扎實,解決實際應用問題的能力不強。同時,傳統(tǒng)的考核方式較為單一,大多為“期末考試+平時成績+考勤”,這非常不利于英語應用能力的訓練,嚴重限制了對課程知識的理解和運用能力。
二、觀點提出
近年來,筆者從理論和實踐的角度對通過任務驅動式教學培養(yǎng)學生實際應用英語的能力進行了廣泛的研究。基于此提出了“任務驅動式英語教學模式”。任務驅動式的教學思想理念就是將學習融入到實踐的過程中,在實踐的過程中學習,也即是創(chuàng)建以學習為目的的任務讓學生或是師生來共同完成,在激發(fā)學生去完成任務的過程中,也是學生學習的過程,最終以任務的完成情況來衡量教學效果。這種教學方法不同于傳統(tǒng)的教學方法,它不再僅僅只是強調理論知識的講授和積累,而是在解決實踐問題過程中學習知識,以完成任務為主的互動式教學方式。在英語課堂中應用任務驅動教學,將學生置于真實的情景中去探索、去協(xié)作、討論完成任務的方法,重在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能力、分析問題能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三、理論支撐
任務驅動教學理念在英語課堂中提出之后,關鍵還在于教學流程的設計。教學流程設計關系到教學理念能否實現教學的目標。英語課堂中應用任務驅動教學,需要根據學習的內容和學生自身的知識和能力而定。其中包括:課前準備、創(chuàng)設任務情境、設計任務目標、布置任務、明確目標,學生分組、制定計劃,學生自主學習、討論、發(fā)現問題、解決問題,任務的實施,最后是任務完成、評價。其特征表現為以情景任務為明線,以幫助學生掌握知識和技能為暗線,以老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首先是情景任務,任務是英語課堂知識和技能的載體,對學生需要學習的知識和技能融入到任務中,任務的設計要以教學內容和目標為導向。其次是幫助學生獲取英語知識和掌握技能,這是任務驅動教學法的目標,即是要求學生通過在完成任務的過程中要達到什么樣的目的,掌握到哪些知識和技能。最后,是老師主導、學生為主體。在任務驅動教學活動中,發(fā)揮主體作用的是學生,老師在這個過程主要起引導的作用。學生在完成任務過程中自主學習、自主探索、與其他學生協(xié)作配合,老師對一些疑難雜癥提供顧問幫助,但不提供直接參與完成任務的幫助,并評價學生任務最終完成的效果。
四、實施步驟
基于任務驅動法在英語課堂中的應用理論前提,在教學實踐當中,考慮到英語的知識點具有多且零散的特點,采用任務驅動教學法可以將若干知識點融入到設計的任務中,讓學生在任務目標的驅動下主動去學習相關的知識點,并將零散的知識有機串聯起來。具體的實踐舉措可歸納為以下幾點:
(一)創(chuàng)設具有情境的任務
通過創(chuàng)設現實生活中的實際情境,一來可以增加趣味性,吸引學生參與的興趣,二來可以讓學生更直觀形象的理解情境的內容,從而有利于激發(fā)學生的聯想能力,促使學生去搜索自己原有認知結構中的知識。也就是說,在采用任務驅動教學法進行英語教學的時候,所創(chuàng)設的情境要跟學習的知識、主題具有相關性,用生活中學生經歷過的真實情境來引導進入學習情景。
采用任務驅動法進行教學時,任務的設計是相當重要的,所以要根據不同的學習目的來設計不同類型的任務,確保教學內容和教學目標的緊密結合。任務類型根據大小可以分為系統(tǒng)任務和獨立任務。筆者認為系統(tǒng)任務是對整個學習階段內所要掌握的知識和技能來進行設計的,他需要通過多個課節(jié)的實現才能完成,也即是可以分解為多級子任務來完成。任務要聯系知識點,能夠將大部分的教學內容的知識點融入到任務中來,而且還要求這些知識點在任務中形成一個有機整體,可以讓學生通過完成任務來獲取到系統(tǒng)的知識和技能。
(二)分析驅動教學任務的目標
分析任務需要在老師指引下,調動起學生的積極主動性,共同討論、分析任務,然后把任務再進一步細分成“階段任務”,通過這種任務細分的過程,培養(yǎng)學生思考問題、解決問題的思路,在總任務目標的指引下,將任務切分成多個小目標來分階段完成。通過不同階段的任務,可以讓學生來達到英語實踐應用學習目標。任務設計的素材要源自實際的生活,才能讓學生深刻認識到知識源自于生活,又要回歸到解決生活中的問題去,從而認識到學習知識的意義。任務的設計要難易適中,太難會打擊學生學習的興趣,太容易又不能充分激發(fā)學生創(chuàng)造性和主觀能動性的發(fā)揮。因此任務設計要有具備可實現性和可操作性。
在此值得一提的是:獨立任務是在每個課時內完成的任務。其中開放任務一般都是小的任務,一般在學習大量的新知識和新技能,而學生這方面的背景知識又不夠時所使用的任務類型,這類任務一般先由老師設計完成,學生在老師的指導下以小組合作或個人獨立完成的任務,這種任務的特點就是學生自主性比較低。
(三)分組討論和自主學習任務
任務驅動法還需要讓學生養(yǎng)成協(xié)作、配合的能力??蓪W生配成一組5—8人,讓能力較強者作為組長,由組長協(xié)調分派任務并對任務的完成過程實施監(jiān)督。分組后,組長分派任務要保證人人有份,比如有些負責查閱教材、有些負責翻閱課外資料、有些負責記錄、整理、有人負責發(fā)言解說等等。通過這樣的任務分配,可以讓學生積極主動發(fā)揮自身的能動性,培養(yǎng)他們的集體榮譽感和使命感,以及在協(xié)作配合中自主學習的習慣。
分組討論和自主學習,是在學生具有一定技能和知識的情況進行,老師用案例展示、限定主題和條件的方式,由學生根據主題規(guī)劃任務,這種任務類型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造能力。
(四)評價任務完成效果
任務完成后的評價也非常重要。在任務完成后,小組成員以答辯形式對所探究的任務完成情況進行闡述,并跟其他小組分享任務完成過程中的心得體會以及所獲得的經驗。對于教師和其他小組所提出的問題要進行解答,評價方式應包括小組自評、小組互評、教師專家評價三個方面;評價類型采用形成性評價與終結性評價。評價內容包括學生應用理論知識指導實踐英語的能力、學生在任務完成過程中團隊協(xié)作精神、創(chuàng)新能力、動手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等。
(五)預期效果
通過以上的英語課堂任務驅動法實踐,筆者認為至少可獲得以下幾方面的成效:(1)學生的實際操作能力、解決問題的能力都得到提升,能夠將理論知識貫徹到技能實操中,深化對理論知識的理解,形成較為系統(tǒng)的知識結構。(2)任務驅動式教學模式的任務是按照社會崗位對本專業(yè)的實踐技能要求來創(chuàng)設的,融合了當前社會英語應用的最新發(fā)展趨勢,學生可以在任務實踐過程中,理論知識和實操技能相互融合,拓寬英語知識的應用范圍。(3)可以有效培養(yǎng)學生的團隊協(xié)作精神和協(xié)作能力。任務組成員之間通力合作、資源分享、相互促進,逐步提升任務組成員自主學習的能力。
【參考文獻】
[1]王琲.“對分課堂”教學模式在高職英語教學中的應用研究[J].湖北開放職業(yè)學院學報,2019,32(05):167-168.
[2]王薇.淺談任務驅動式教學法在高職英語口語教學中的應用[J].科教文匯(下旬刊),2009(12):153-1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