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宇彤
中國學生在國際性奧賽中均能獲得金獎,但高端的科學研究卻難以取得好的成績,究其原因是學生的探究能力不足,發(fā)現(xiàn)和提出問題的能力薄弱,創(chuàng)新思維得不到應有的發(fā)展.在物理探究教學中,教師“獨霸”課堂,以“教”替“學”,只關注結論的獲得,學生探究的時間被無情擠壓.學生的探究活動也多流于形式,被動接受教材上的結論,缺乏自我發(fā)現(xiàn)、自我思考的機會,難以體驗到探究的樂趣.
一、預設:依情選擇,問題導引
預習是學生課前的自學活動,是對所學內(nèi)容進行鉆研,并建立初步的感知,學生對所學內(nèi)容有所認識,從而會在聽課時明晰目標、積極準備、主動參與教學過程.預習能幫助學生把握重難點,但如以傳統(tǒng)的方法預習,學生雖未“尋寶”,卻知寶物身在何處,就會去被動接受書本帶來的猜想、設計、實驗,就不會主動地捕捉有價值的信息,影響了自己的提問能力,從而影響學生探究的興趣,這種預習是無效的預習.教師要根據(jù)探究內(nèi)容的不同,引導學生選用恰當?shù)姆椒?一般測量性的實驗,學生易于操作,教師可以讓學生自己去思考選用哪些方法進行實驗更為簡單,更易于操作.對于一般探尋規(guī)律的實驗,學生要思考如何猜想、如何探究、如何驗證,要思考需要測量哪些數(shù)據(jù)?運用什么工具?影響探究活動的因素有哪些?操作的步驟與方法是什么?有沒有其他的方法?有什么現(xiàn)象來說明?現(xiàn)象能說明什么?
教師要根據(jù)探究活動的類型提出不同的要求,要有所“知”,有所“不知”.在測量類、操作類的探究時,學生要有所“知”,要了解測量的原理、測量的過程,還要了解其中的注意點、測量方法.有的活動需事先知道以提升效率,有的不能于事前知道結論,否則就失去探究意義.如在探究杠桿的平衡條件前,如果教師將結論事先告訴學生,分析實驗數(shù)據(jù)、探尋規(guī)律等活動就會受到結論的影響.
在估測上樓時的功率時,教師可以提出如下問題引導學生分析需要哪些測量工具、測量哪些數(shù)據(jù)、如何設計表格?是否需多次測量?是否有其他的方法?在探究規(guī)律、尋求關系的探究活動中,學生通過預習明確物理量之間的關系,學生要有自己的猜想,并結合以前類似的探究活動進行思考.學生在探尋影響因素時,要在不閱讀課本的情況下,思考可能的影響因素,如何破解這個因素.
二、猜想:了解依據(jù),合理對待
教師不僅要培養(yǎng)學生的邏輯推理能力,也要培養(yǎng)學生的猜測想象能力,學生在猜想中會不斷思考、辨析、總結,學會自我取舍,能針對問題提出有意義的假設.教師要通過提問的反饋,準確、全面地了解學生對問題的看法、探究的現(xiàn)狀.學生經(jīng)歷猜想、假設的過程,將探究的問題與自己的生活實際、學習經(jīng)驗聯(lián)系起來,依據(jù)猜想制定實驗計劃,以更好地完成探究活動.教師要鼓勵學生的“奇思妙想”,要引導學生依據(jù)猜想進行探究活動,要進行適當?shù)囊龑В荒芊湃螌W生瞎猜,正確處理學生的猜想.教師要善于追問學生猜想的依據(jù),要了解學生是如何想的?為何這樣想?教師還要善于“讓學”,創(chuàng)設教學情境,促成學生的猜想.猜想是學生對已有的知識、經(jīng)驗、經(jīng)歷等歸納出對問題的猜想,如在探究影響滑動摩擦力大小的因素中,學生會猜想到物體的重力這一因素,依據(jù)自己的經(jīng)驗,會有一個大概的認識,重力越大其滑動摩擦力也會越大,并從生活中推動桌子來猜想滑動摩擦力大小與物體的重力相關.教者根據(jù)學生的猜想創(chuàng)設情境,讓學生先推動桌子前進,再讓另兩名學生稍用力抬起桌子,讓該學生感受一下兩次推力的不同,從所受的重力沒變而推力不同中體會到滑動摩擦力大小與物體所受的重力無關.學生的接受能力、認知水平、探究能力、興趣愛好等方面存在個體差異,他們做出的猜想也可能是多種多樣的,有的甚至與教材截然不同,教師要合理對待學生的猜想,要予以積極的評價,調動他們探究的積極性.
三、過程:有效引導,適時呈現(xiàn)
探究的過程設計不是將書本的過程完全教給學生,讓學生依此操作,也不是放手讓學生自由設計,教師要發(fā)揮引導作用,對學生提出一些啟發(fā)性的問題,促進學生對過程的理解.如在探究平面鏡成像的特點時,學生對器材的選擇、探究的步驟難以理解,教者可以通過引導,激活學生的思維,提升學生的能力.教師要適時呈現(xiàn)探究活動的器材,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引導學生進行實驗設計.如果上課伊始,教師將全部實驗器材展示在學生面前,讓學生直接選用,雖然較為方便,但會影響學生的注意力.教師應先藏好器材,適時呈現(xiàn),給學生驚喜,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從而促使學生思考問題,提高他們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
總之,在初中物理教學中,教師要關注學生的探究過程,要以問題引導學生預習,合理對待學生的猜想,引導學生開展探究,從而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開啟學生的思維,引發(fā)學生深層次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