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城
呂祖謙明招講學名重當時,影響深遠。本文根據地方史料,參考前人成果梳理了呂祖謙在明招山講學興盛的原因、講學內容和特點、歷史對其評價,以期接近一個更為真實的明招講學。
呂祖謙(1137-1181),字伯恭,號東萊,婺州(今浙江金華)人,南宋理學家,與朱熹、張栻并稱“東南三賢”,在中國學術史、思想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明招,即明招山,位于金華武義縣上陳村西北側,呂氏家族世葬于此。乾道、淳熙年間,呂祖謙丁憂于明招山,四方學子慕名而來,呂祖謙便在明招山惠安寺聚眾講學,開浙東史學先聲,影響深遠,這即是筆者所謂的呂祖謙明招講學。
一、呂氏明招講學興盛原因
呂祖謙明招講學之事名重當時。乾道三年至淳熙元年,呂祖謙兩次丁憂明招山,前后講學三年多,“四方之士爭相趨之”,金華的潘景憲、彭仲剛,永康的陳亮,永嘉的葉適都曾前來游學探討,一時間明招山成為儒學朝圣之地。
(一)官學式微,書院盛行
北宋以來官學式微,書院盛行,私人講學得以興盛。北宋曾有三次興學運動皆以失敗告終,靖康之變后,南宋政權政治腐敗,財政困難,南宋之初,“贍學田土”,即“多為勢家侵占”,致使不少官學“諸生無所仰食,而往往散去,以是殿堂傾地,齋舍荒廢”。由于經費之難,官學時興時廢,難以為繼。另外,衣冠南渡,導致南宋轄區(qū)內文化水平突然提升,士子求學需求增加,官學遠遠不能滿足當時社會發(fā)展的需要,這就為書院的發(fā)展提供了有利條件。白新良在《中國古代書院發(fā)展史》一書中對宋代書院進行過較全面的統(tǒng)計,結果顯示,宋代書院總計515所,其中屬于北宋的有73所,南宋的有317所,另外,還有125所弄不清是屬于北宋的還是屬于南宋的,只能籠統(tǒng)稱之為宋代書院,而唐五代時期只有70所,還不到宋代的1/7,這足以表明南宋書院臻于極盛,而書院的盛行為私人講學的興盛奠定了良好的社會基礎,這是呂祖謙明招講學得以興盛的歷史大背景。
(二)鞏庭芝曲湖講學
鞏庭芝曾在曲湖講學,使縣邑文風興起,為呂祖謙明招講學奠定了生源基礎。鞏庭芝(1099-1163),字德秀,號山堂,山東東平府須城人,受業(yè)于名儒劉安世,博學多才,著有《山堂類稿》《易圖春秋》《耳目志》《群經說》等。建炎南渡,鞏庭芝遷居武義曲湖,講學多年,影響頗大。《鞏嶸墓志銘》中記載:“鞏山堂始至武義曲湖之傍,呂東萊(呂祖謙)愛其溪山之秀,輒命駕往游,山堂實左右之,因以北方之學授徒,著錄者數百人,世稱山堂先生。”
從該段記載中可以看出,鞏庭芝在武義講學,授業(yè)弟子已有數百人,可以說是頗具規(guī)模。但是,這數百人只是個絕對值,并不足以證明鞏庭芝講學對武義文風興起的作用,還需要有個相對值才能說明這一點。姜特立的《山堂鞏先生挽詩》為此提供了依據,詩中云,“風采儒林虎,波瀾學海鯨。公家五進士,此地半諸生”,按照詩文的意思,武義有一半的儒生都為鞏庭芝的學生,所以說鞏庭芝使武義縣邑文風興起。而呂祖謙的明招講學恰好在鞏庭芝辭世后四年,且呂、鞏兩家都是從北方南遷的望族,鞏庭芝與呂祖謙又有淵源關系,這為呂祖謙明招講學奠定了生源基礎。
(三)呂祖謙個人才學
呂祖謙天資聰明,家學深厚,又從名師游,友張、朱,與之并稱“東南三賢”。據《東萊呂成公年譜》載,呂祖謙11歲蔭補入官,19歲舉進士,復中博學宏詞科,23歲銓試上等第二,24歲授嚴州桐廬縣尉,后除太學博士兼國史院編修官、實錄院檢討官,除秘書郎后又遷著作郎,累官至直秘閣。參與重修《徽宗實錄》,編纂刊行《皇朝文鑒》,著有《東萊集》《東萊博議》等。黃震《日鈔》曰:“東萊先生以理學辨朱、張,鼎立為世師,其精辭奧義,豈後學所能窺其萬分之一?!逼涞莱隽藚巫嬷t的學術地位及深厚的學識。
《宋書·呂祖謙傳》記載:“祖謙之學本之家庭,有中原文獻之傳。長從林之奇、汪應辰、胡憲游,既又友張栻、朱熹,講索益精?!比嫱麆t在《東萊學案》中稱:“先生文學術業(yè),本于天資,習于家庭,稽諸中原文獻之所傳,博諸四方師友之所講,融洽無所偏滯?!贝硕t材料進一步印證,呂祖謙天資聰明,家學深厚,又從名師游,與高儒友,個人學識絕非一般。
二、呂氏明招講學內容
關于呂祖謙明招講學內容的史料較少,現存的《左氏博議》是唯一能直接反映呂祖謙明招山講學內容的史料?!蹲笫喜┳h》,又名《東萊博議》,為呂祖謙明招講學時為諸生課試所作。全書共有4卷,載文86篇,皆為評說《左傳》所載史事,涉及儒家倫理、個人修養(yǎng)、處世治國、哲學等諸多方面,至少反映了以下兩個方面的教學內容。
(一)課試之文
課試,即指科舉考試。宋代科舉考試主要內容是經義、策問和詩賦,其中經義和策問都需要撰寫議論文,因此撰寫議論文成為每個儒生的必修課,教學生為課試之文也是呂祖謙明招講學的主要內容之一。
“《左氏博議》者為諸生課試之作也。始予屏處東陽之武川,仰林俯壑,出戶而望,目盡而無來人。居半歲,里中稍稍披蓬囗從予游,談余語隙,波及課試之文,予思有以佐其筆端,乃取《左氏》書,理亂得失之跡,疏其說于下。旬儲月積,浸就編秩。”
從呂祖謙為《左氏博議》所作的這段自序來看,他在明招山丁憂約半年后,有學生從其游學?!罢動嗾Z隙,波及課試之文”,說明呂祖謙在教學的過程中和學生探討了課試之文的撰寫;“乃取《左氏》書……旬儲月積,浸就編秩”,說明為了更好地教授諸生課試之文,呂祖謙以《左傳》為題,撰寫了大量課試之文;“諸生休沐必抄囗褚,解其歸裝無虛者”,說明呂祖謙為諸生課試所作之文深受諸生喜愛,以至于學生休沐之時都抄帶在身邊。由此可知,明招講學其間,師生為課試之文都費了不少功夫,《左氏博議》的初衷也在于此,因而課試之文是呂祖謙明招講學主要內容之一。
(二)君子處世之道
君子處世之道于《左氏博議》中處處可見,這應是呂祖謙明招講學的又一重要內容,筆者下舉數例以印證之。呂祖謙在《盟會聘享失禮》提出“觀人之術,在隱不在顯示,在晦不在明”,教學生要慎獨;在《齊魯鄭入許》中提到“齊魯無功而不敢攘人之功,鄭雖有功而不敢恃己之功”,三國之間善處功利,合作共贏,以此教導學生莫要貪功;在《鄭伯侵陳》中言“非知幾之君子,孰能遏滔天之浪于涓涓之始乎”,萬事萬物皆由小而大,君子對待細小的問題也當謹慎,教導學生要防微杜漸。凡此種種,于《左氏博議》中數不勝數,而《左氏博議》是呂祖謙為明招求學諸生親手編寫的教材,故筆者以為處世之道是呂祖謙在明招山講學的重要內容之一。
三、呂氏明招講學特點
呂祖謙明招講學的特點與其治學特點是一致的,呂祖謙偏愛史學,講學中也重史學輕經義。而擇史學而教恰恰是當時熟讀經義的學子所需要的,也就促成其因材施教。
(一)重史學,輕經義
重史學,輕經義是呂祖謙明招講學最為突出的特點,這一點可以由當時主要的講學教材《左氏博議》和時人對呂祖謙做學問的評價中得到印證?!蹲笫喜┳h》是呂祖謙明招講學最主要的內容,然而通觀全書86篇文章,皆言《左傳》,對于儒家經義只字未提。另外,《朱子語類》有大量記載可以證明呂祖謙做學問確實是重史學輕經義,與明招講學所表現出的特點相符合?,F將相關記載摘錄于下,以供佐證。
問東萊之學。曰:“伯恭于史分外子細,于經卻不甚理會?!?/p>
先生問:“向見伯恭,有何說?”曰:“呂丈勸令看史?!?/p>
曰:“他此意便是不可曉。某尋常非特不敢勸學者看史,亦不敢勸學者看經。只語孟亦不敢便教他看,且令看大學。伯恭動勸人看左傳遷史,令子約諸人抬得司馬遷不知大小,恰比孔子相似!”必大。
這幾則材料是朱熹一派對呂祖謙治學的批判,觀點未必中肯,但反映出呂祖謙非常尊崇司馬遷,對史書的研讀分外仔細,并勸人讀史書,對于經義之書卻不甚理會,恰恰印證了呂祖謙治學教書重史學輕經義。
(二)因材施教
呂祖謙講學講究因材施教,因需施教。當時,前往明招山求學者并非初學者,而是熟讀經義的“四方之士”,其中不少人還有功名在身。于是,呂祖謙根據學生總體特點,編寫專門的講義《左氏博議》,即后來的《東萊博議》。他在《東萊博議自序》言,“《左氏博議》者為諸生課試之作也……乃取《左氏》書,理亂得失之跡,疏其說于下”。呂祖謙以《左氏博議》為講義,避開了諸生熟悉的儒家經義,滿足當時諸生應付科舉考試之用。此外,通過對歷史的“理亂得失”,考究當時社會問題的應對之策,更是積貧積弱南宋社會的需要。故,呂祖謙在明招山的講學,不僅是因材施教,更是因諸生之需要,社會之需要。
四、呂祖謙明招講學的歷史評價
今人對呂祖謙明招講學的態(tài)度基本上是一邊倒,皆稱贊之;然而,歷史對其評價褒貶不一,甚至截然相反。
(一)為孝不純,為教不明
最不能容忍呂祖謙明招山講學的恰恰是呂祖謙所處的時代,時人認為其為孝不純,為教不明,呂祖謙為此招致四方批判,最終被迫于淳熙元年遣散諸生。
所謂為孝不純,是指呂祖謙明招講學發(fā)生在其丁憂期間,有違儒家純孝之禮。按照儒家的孝禮,丁憂期間應當專心守墓,不能從事他業(yè),呂祖謙卻借著守墓的機會在明招山聚眾講學,使得批評者認為其為孝不純,就連其朋友陸九淵和老師汪應辰也寫信勸其停止講學,專心守墓。陸九淵在信中寫道:“夫茍不安,何憚而不幡然改之乎?于此而改,其所以感發(fā)諸生,亦不細矣?!钡?,呂祖謙回應稱諸生已經聚集,一時間難以遣散,將遣散諸生的時間推遲到了淳熙元年,而時年五月呂祖謙便丁憂期滿,不知是有意為之否?說是推遲,不如說是不妥協(xié)。當然,這樣的批判在今天看來是蒼白無力的。
所謂為教不明,是指呂祖謙明招講學重史學輕經義。前文已提到,呂祖謙為講學專門撰寫了《左氏博議》,偏重對史跡的“理亂得失”,而不講經義。朱熹及其門人對呂祖謙的這種做法表示不滿,進行了大量批判,前文已有,不作贅述。
(二)明招學者,文獻所寄
對呂祖謙的明招講學的認可是數百年后的事情。全祖望在《麗澤諸儒學案序錄》曾作如此評述:“明招學者,自成公下世,忠公繼之,由是遞傳不替。其與岳麓之澤,并稱克世。長沙之陷,岳麓諸生荷戈登啤,死者十九,惜乎姓名多無考。而明招諸生歷元至明未絕,四百年文獻之所寄也。”全祖望認為,呂祖謙明招講學培育了一批明招學者,更為重要的是其他學派因兵亂斷流,而唯有明招學者傳遞不斷。所以,呂祖謙明招講學最大的功績莫過于培育了一批明招學者,而這批人承擔了數百年的文化傳承,形成了儒學史上不可忽視的一支學術力量——浙東學派。
五、結語
呂祖謙丁憂明招山,學子紛紛沓來,自然是其個人才學的魅力,但也離不開南宋官學式微的大環(huán)境和鞏庭芝在曲湖講學的前奏,此三者最終造就了明招山昔日講學的盛況。雖然歷史對其褒貶不一,但后人終歸給了呂祖謙明招講學一個應有的地位,即便是今天呂祖謙明招講學,也有值得借鑒之處,當然更重要的是在于保護明招遺跡,傳承明招文化。
(江西科技師范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