鄒永雙
摘 要:在小學語文課程教學發(fā)展中,有效性教學已成為許多教師的主要教學目標。尤其是在開展小學語文詩歌教學的過程中,不少教師缺乏先進的教學理念,仍貫用過去傳統(tǒng)的教學模式,這不僅難以激發(fā)學生的詩歌學習興趣,也不能很好地提高教學質量?;诖?,本文就主要探究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如何有效性地開展詩歌教學,以此來獲取較好的教學效果。
關鍵詞:小學語文;詩歌教學;有效教學
“詩歌是我國文學史上的一道靚麗風景線”,其不僅包含了精煉的語言、凝聚的思想與豐富想象,也能在千年之久的歷史長河中永葆精髓,成為一代又一代的精神食糧。因此,詩歌教學在小學語文教學發(fā)展中占據著重要地位。尤其是針對小學階段的學生而言,詩歌自古以來就是前人所遺留下來的“珍貴寶藏”,通過對詩歌的學習,不僅可以提高學生的語文學習成績,還能增強學生的綜合文學素養(yǎng),使其更多地在詩歌中感受到最細膩且最博大的文學魅力。下面,筆者就主要從詩歌教學的目標與方法兩個角度入手,深入全面地分析如何科學有效地開展詩歌教學,促進語文課程的教學發(fā)展。
一、“以教學目標之光照亮詩歌之路”——明確教學目標、開展有效教學
教學目標是小學語文詩歌課堂教學的核心與靈魂所在,其為教學活動的開展指明了方向,在詩歌教學的過程中具有一定的導向作用,因此筆者使用“以教學目標之光照亮詩歌之路”來形容教學目標在詩歌有效性教學中的重要作用。在開展詩歌教學中,教師應明確每一堂課的教學重點與目標所在,必須要符合學生實際的學習狀況而制定的。在課堂教學中,教師所采用的每一步教學步驟與行為都必須要緊扣教學目標而展開,在完成一階段的教學步驟之后,教師還應積極地收集學生的學習反饋情況,并做好記錄,在記錄中總結教學行為的設計與運用可以幫助學生學習到什么知識?是不是可以進行一定的創(chuàng)新來提高學生的學習效果?這些都是在不斷總結教學活動中所積累形成的教學經驗。
如在學習人教版小學語文二年級下冊的“古詩二首”中,教師可以先明確本堂課所要掌握的教學內容,并據此制定教學目標。如需使學生掌握高鼎寫的《村居》一詩中的“鶯(ying)、堤(di)、醉(zui)、鳶(yuan)”等讀音,并了解這些字在詩句中的主要意思。這時,教師就可以在教學中這樣提問:“同學們,下面老師將給出古詩中的幾個字,有誰知道這些字的讀音嗎?大膽舉手發(fā)言哦”,在教師的號召下,學生們就會跟著教師的思維去判斷所給出的字讀音是否掌握,自主地進入到學習的狀態(tài)。在強調古詩中一些詞的重點意思時,教師仍可以采取互動式的教學模式,將學生放置教學的主導地位,讓學生根據自己掌握的情況先對古詩中的詞語進行簡單的辨析,如不少學生會根據上下句的意思猜測出“紙鳶”在古詩中就代表著“風箏”的意思,教師這時則可以巧妙地借助這一良好的學習氛圍給學生布置多個學習任務與難點,讓學生在良好的學習氛圍中學會自主性的學習,這樣也能使他們樂于去探索所學古詩的內涵與表達意義,達到了課堂的有效性教學目標。
二、“以教學方法之魂渲染詩歌氛圍”——運用科學方法、促進教學發(fā)展
相比于教學目標的導向作用,教學方法則起到了重要的促進與發(fā)展作用,其是促進教學發(fā)展、不斷提高教學質量的根本保障。筆者用“以教學方法之魂渲染詩歌教學氛圍”來很好地體現(xiàn)了教學方法對教學課堂氛圍的創(chuàng)建所帶來的重要影響。面對同樣的古詩詞、詩歌等教學內容,不同的教學方法會帶來不一樣的教學效果。良好、自由的教學氛圍總是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吸引學生的學習注意力,并激發(fā)出他們潛在的詩歌學習興趣。尤其是針對不同階段、不同層次的學生而言,有些女生就對詩歌學習充滿著濃厚興趣,而有著男生則認為詩歌的學習不是很重要。教師則可以通過一定的游戲導入法、情境創(chuàng)設法以及借助多媒體技術來更好地開展課堂詩歌教學,使得學生在不同的方法運用下找到自己的學習節(jié)奏,這樣才能滿足學生多元化的語文學習需求。
由于筆者是個長期教語文的老師,平常喜歡在工作之余、游山玩水之時“借景抒情”地寫一些小詩。因此,在詩歌課堂教學過程中我認為可以將我所寫的詩歌作為課堂教學內容擴展的方式來導入教學活動中,實現(xiàn)“課本”與“生活”教學內容的對比學習,以此來加深學生所學的詩歌文學知識,并激發(fā)他們的自主創(chuàng)作欲望與激情,以我本身的范例來調動起學生大膽創(chuàng)作詩歌的學習浪潮,這無疑也是對詩歌教學的補充與擴展。就好比今年11月7號立冬,我們這里下雪,天氣很冷,我看了雪景后就寫了一首小詩:
《立冬下雪有感》
冷天不凍下力漢,
黃土不虧勤勞人。
勁松何俱霜雪襲?
越過嚴冬便是春。
這首我自創(chuàng)的《立冬下雪有感》可以與王安石的《梅花》這首古詩進行比較學習。在王安石的《梅花》“墻角數(shù)枝梅,凌寒獨自開。遙知不是雪,為有暗香來?!敝?,以梅花不懼嚴寒、傲然獨放、潔白鮮艷、香氣撲鼻的形態(tài)表達了詩人對梅花冰清玉潔、堅韌品格的贊賞,也正是詩人幽冷倔強性格的寫照。而在我所創(chuàng)作的《立冬下雪有感》中,“勁松何俱霜雪襲,越過嚴冬便是春?!币步柚鷮潘刹粦謬篮皂g挺拔的贊賞,表達了自己希望同學能夠跟勁松一樣面對人生的困難與險阻能不畏懼、艱難而上的堅強精神。
三、結語
不管是從教學發(fā)展角度,還是從教學實踐角度來看,教學有效性的最核心內涵還是圍繞學生而展開的教學,也就是一切要以學生為主。尤其是在小學語文詩歌教學中,學生的學習反饋與狀態(tài)是教師應關注的重點所在。筆者從事小學語文教學多年,雖積累了較多的教學經驗,也嘗試將自己所創(chuàng)作的詩歌引入教學過程,豐富教學素材,雖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在后期的詩歌教學發(fā)展中仍會遇到一系列問題。因此,堅持正確的教學方向、遵循科學的教學原則并大膽創(chuàng)新教學方法是引導小學語文詩歌教學發(fā)展與進步的重要力量。
參考文獻:
[1]單永貴.淺談提高小學語文古詩教學的有效性[J].新課程(小學),201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