裴迪 潘莎莎
摘要:“玩音樂”是以埃德溫·戈登的嬰幼兒音樂學習理論為基礎,以“預備聽想”為核心,以“音樂性向”測試為輔佐的課程。研究者選擇3-4歲幼兒為研究對象,在J幼兒園進行“玩音樂”教室中國本土化的開發(fā)與實踐,多次開展“快樂瑪麗”系列活動,發(fā)現(xiàn)其在中國幼兒園實踐教學出現(xiàn)的問題并提出相應思考,以期為“玩音樂”課程理念融入幼兒園音樂活動提供教學范式。
關鍵詞:“玩音樂”課程? ?幼兒園音樂活動? ?實踐
中圖分類號:J60-05?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 ? ?文章編號:1008-3359(2019)05-0118-03
一、美國“玩音樂”課程
美國著名音樂教育家埃德溫·戈登的“音樂學習理論”是全球五大音樂教育理論之一,戈登博士在深入研究兒童精神發(fā)育及心理發(fā)展的基礎上,以“預備聽想”為核心理念,以“音樂性向”測試為輔佐,在美國開發(fā)了兒童音樂發(fā)展課程——“玩音樂”課程。
“預備聽想”是指0-6歲兒童所經歷的“聽想”(Audiation)階段,是對音樂認知發(fā)展的過程。“音樂性向”即一個人學習音樂的潛能,通過量表可對學生音樂潛在能力進行測量。在前兩者基礎上構建的“玩音樂”課程,注重對嬰幼兒進行非正式的音樂引導,從音調和節(jié)奏兩方面入手,通過親子課的形式,讓嬰幼兒在玩音樂的過程中,得到音樂能力的提升。
(一)咿呀學音
戈登(1997)指出,音樂的“咿呀學語”包括兩個方面:一個是曲調的發(fā)聲期;另一個是節(jié)奏的發(fā)聲期。音樂的“咿呀學語”又可以稱為“咿呀學音”。小朋友越早開始接觸音樂,將來就可能獲得更好的音樂發(fā)展能力,因此,為幫助幼兒順利度過“咿呀學音”階段,“玩音樂”課程主張幼兒聆聽無歌詞的音樂與念謠,運用完全人聲哼唱來代替音響播放或樂器演奏。這種做法有利于幫助嬰幼兒更多關注音樂的曲調和節(jié)奏,而不是僅僅領會歌詞意思。
(二)交互的學習方式
“玩音樂”課程中,教師所有的教學策略都基于幼兒,通過幼兒對音樂的反饋,采取相應的教學對策。在選擇教學策略時,教師需要注重時間、空間、力量及流動的四項元素交互。課程進行中,教師需要緊抓音樂的基本要素:在時間方面,要注意音樂快、慢,樂句長短交替等的結合;在空間方面,要善于把控整個教室的空間,運用身體動作,讓幼兒感知高、中、低位的音樂環(huán)繞;而在力量和流動方面,要善于用同樣的音樂素材,做出不同音樂力度表現(xiàn)。通過以上策略,期待幼兒相應的反饋,基于反饋,進行下個階段的教學延伸。
(三)音樂游戲
“玩音樂”課程強調要與幼兒一起重新進入音樂游戲的世界,應該把音樂和律動當做一個既可以自己玩又可以和別人一起玩的游戲,可以改編,可以用各種各樣靈活的方式來表達。戈登鼓勵家長和老師為幼兒提供盡可能多的非正式音樂游戲活動環(huán)境,讓幼兒在音樂游戲中自然地模仿,促進幼兒音樂能力科學發(fā)展。
二、“玩音樂”教室在幼兒園開發(fā)實踐中的挑戰(zhàn)
(一)活動形式的挑戰(zhàn)
如何將親子活動轉為幼兒園活動教學是首要問題。《幼兒園工作規(guī)程》指出,幼兒園每班幼兒人數(shù)應為25人左右,通常配有主班和副班兩名教師。而戈登指出幼兒人數(shù)應限制在12人以內,1名家長陪伴,并配備1名以上助教。從幼兒和教師數(shù)量上看,兩者活動形式存在很大差異,如何調整活動形式,將兩者有機結合,從而適合中國幼兒園現(xiàn)狀,是本土化實踐的首要問題。
(二)教師綜合素養(yǎng)的挑戰(zhàn)
教師的綜合素養(yǎng)體現(xiàn)在“玩音樂”課程的整個環(huán)節(jié)中,要求比較高。全程純人聲歌唱,需要教師具有自信的歌唱能力;用歌唱來組織教學,需要教師具有游刃有余的音樂運用能力?!巴嬉魳贰闭n堂中的幼兒是釋放天性的,如何借助“音樂”牢牢吸引幼兒注意力,讓幼兒玩在其中,學在其中,樂在其中,對教師能力挑戰(zhàn)較大。
(三)活動內容的挑戰(zhàn)
對于音樂活動而言,音樂的選擇是至關重要的。首先,要選擇適合幼兒年齡階段的音樂,要選擇適合幼兒歌唱的音域;其次,在節(jié)奏方面,要選擇貼近幼兒生活的;再次,為適應國情,還要選擇一些中國本土經典的音樂;最后,教師要能夠根據(jù)教學需要進行歌曲的原創(chuàng)。這一系列內容選擇比按照幼兒園書本教學難度大。
(四)活動組織的挑戰(zhàn)
“玩音樂”課程改變了傳統(tǒng)的音樂組織形式,不僅呈現(xiàn)小班制教學模式,更主張在自由的環(huán)境中釋放天性。這個幼兒從未接觸的活動方式,極易讓其產生好奇心,加之幼兒自控能力較弱,課堂混亂是不可避免的,此時,教師不能違背最初教學理念,用條條框框限制幼兒行動。如何處理兩者之間的矛盾,在活動組織策略方面也面臨挑戰(zhàn)。
三、應對“玩音樂”教室在幼兒園開發(fā)中所遇挑戰(zhàn)的對策
研究團隊在實踐中摸索“玩音樂”在幼兒園的開發(fā),實踐教學中挑戰(zhàn)重重,通過觀察、實踐與理論研討,提出解決對策。研究團隊選擇10名3-4歲幼兒為研究對象,在J幼兒園進行“玩音樂”教室中國本土化的開發(fā)與實踐。配合幼兒園活動主題,以主人公“小熊瑪麗”不會說話,只會唱歌為契機,多次開展“玩音樂”課程指導下的“快樂瑪麗”系列活動。
(一)應對活動形式挑戰(zhàn)的對策
在初次實踐時,研究團隊選擇了10名幼兒、3名教師(其中兩名助教)開展“玩音樂”課程,期間出現(xiàn)課堂秩序混亂等諸多問題,在多次嘗試后,發(fā)現(xiàn)“玩音樂”課程并不能直接在普通課堂開展,需要小班教學。人數(shù)最好控制在5-8人左右,助教人數(shù)不能少于3人,這種形式顯然更適用于親子活動,在幼兒園無法大面積鋪開。但研究者認為:“玩音樂”雖然不能直接在普通課堂開展,但將“玩音樂”理念植入普通音樂活動是可行的。如在音樂活動中注重純人聲歌唱、將聽想滲透于音樂活動中,將音樂游戲帶入課堂,依據(jù)音樂性向測試為幼兒提供個性化指導等。
(二)教師音樂素養(yǎng)問題的解決對策
“玩音樂”課程需要教師具備全面的音樂素養(yǎng),這需要教師在各方面進行提升。
首先,教師需要不斷學習戈登音樂教育理論。研究者建議教師多渠道不斷豐富理論知識,多途徑開展實踐活動,將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做到真懂、真做、真感受。
其次,教師需要注重積累音樂素材?!兑魳酚螒颉罚?004年)中明確指出:歌曲和念謠是音樂的基礎,你的音樂教學成功與否,取決于你是否積累了大量的歌曲和念謠。研究團隊成員不乏音樂初學者,但通過實踐證明,在平時多積累音樂素材,音樂素養(yǎng)是可以在練習過程中不斷提高,在引導幼兒時,能夠靈活運用,甚至進行即興教學。
最后,教師需要養(yǎng)成觀察兒童的習慣。在研究團隊的實踐中,這樣的案例屢見不鮮:川川,新小班,第一次活動就可以自然跟上活動節(jié)奏、用音樂進行應答,對照前期音樂性向量表的記錄,他已處于預備聽想中模仿期的自我意識階段(Shedding Egocentricity),屬于音樂能力發(fā)展較快的幼兒。九九,新小班,時常不能跟上課堂節(jié)奏,但對老師的歌唱十分好奇,出現(xiàn)“聽想凝視”,對照前期量表測試,團隊界定該幼兒目前處于文化適應期的有目的反應階段(Purposeful response)階段,屬于音樂能力發(fā)展稍慢的幼兒。如何針對不同的幼兒進行音樂反饋,考驗的就是觀察能力。團隊成員依據(jù)觀察結果,嘗試在活動中針對音樂發(fā)展能力不一的幼兒,采取不同的互動頻率和歌唱策略,教學效果顯著。
(三)活動內容問題的解決
《綱要》的“藝術”領域目標寫道:(要讓幼兒)能初步感受并喜愛環(huán)境、生活和藝術中的美?!巴嬉魳贰闭n堂倡導音樂先行,讓幼兒去欣賞音樂,這是首要任務。在實踐中針對活動內容解決,研究者提出三種教學內容,兩種特色教學形式,如下:
1.教學內容
第一,延用幼兒園教材音樂或改造。為融入幼兒園課程,設計音樂主題活動,活動的故事背景仍舊依照幼兒園每月主題進行,沿用幼兒園教材音樂或改造,不僅方便快捷,更易與幼兒園音樂活動接軌,實現(xiàn)真正的本土化教學。
第二,用經典兒童音樂。諸多研究表明,經典音樂能使幼兒思維變得更加靈活,促進幼兒音樂能力的發(fā)展。
第三,用原創(chuàng)。針對不同的教學目標,需要選擇不同的音樂,當積累的音樂素材無法滿足正常教學時,原創(chuàng)是最好的選擇。例如在轉彩虹繩音樂游戲中,研究者就選擇用原創(chuàng)音樂,向幼兒提問(見譜例1)。
2.特色教學形式
第一,采用兩聲部或多聲部人聲歌唱。在平常音樂教學中很難存在多聲部人聲歌唱,研究者充分利用助教這一特殊存在,通過創(chuàng)設良好的人聲環(huán)境,采用兩種或多聲部人聲歌唱,讓幼兒充分感受音樂的奇妙,激發(fā)音樂潛能。例如在一次活動導入時,研究者就采用二聲部歌唱(見譜例2)。
第二,節(jié)奏和旋律吟唱相結合的組合形式貫穿活動始終。在實踐中,研究者并非局限于某種或某幾種音型、節(jié)奏,而是有選擇的將大量的、豐富的音樂類型給予幼兒聽想,通過創(chuàng)設活動主人公“小熊瑪麗”不會唱歌這一特性,用音樂代替所有語言,自然地用多種音樂形式貫穿整個活動。
(四)活動組織問題的解決對策
“玩音樂”課程變通教學模式,充分地為幼兒創(chuàng)設自主的環(huán)境,豐富幼兒的活動體驗?!毒V要》中指出:“自主的活動環(huán)境對幼兒的身心發(fā)展有積極的促進作用。”而當幼兒自由度高,活動組織出現(xiàn)問題時,就需要多方面考量。
1.助教一對一(二)
結合“玩音樂”課程特殊的組織模式,助教一對一(二)能夠更好的觀察幼兒、把控教學環(huán)境,通過助教的適時引導,積極配合,能夠使主教順利開展活動,更利于幼兒音樂學習。
2.善用音樂游戲,巧妙把控活動節(jié)奏
當幼兒興奮已干擾正常教學時,需適時組織打盹音樂游戲或者休止符的節(jié)奏感知游戲,調控即將陷入混亂的活動教學;當幼兒疲倦時,適時暫停原有活動,組織教師清唱,關燈躺下等安靜的音樂游戲;當設想隊形被打亂時,可開展隨鼓點繞圈奔跑、齊步走等活潑的音樂游戲。在自由的環(huán)境中創(chuàng)設故事情境,開展合適的音樂游戲,能夠讓幼兒在充分發(fā)揮自主性的同時自覺遵守活動節(jié)奏。
四、“玩音樂”課程理念融入幼兒園音樂活動的思考
(一)結合音樂性向測試,制定個性化的音樂發(fā)展指導策略
戈登認為,3-4歲幼兒所處“預備聽想”的階段各有不同,可能處于文化適應期,也可能處于模仿期或同化期。音樂教學要依據(jù)不同孩子所處階段情況進行才更有效,否則音樂能力低的幼兒,容易產生挫敗感,音樂能力高的孩子會覺得無聊至極。這也與《指南》要求不能一刀切相一致。研究者曾對這10名幼兒進行音樂性向前測調查,依據(jù)測試結果及幼兒現(xiàn)場表現(xiàn),發(fā)現(xiàn)處于不同階段的幼兒,對于活動反饋也不同。教師可以根據(jù)幼兒的表現(xiàn)提供個性化的音樂發(fā)展指導,充分激發(fā)幼兒的創(chuàng)造性,讓他們大膽的表現(xiàn)出自己情感和想法。
(二)注重活動中的交互與模仿,建立相互信任的師幼關系
在“預備聽想”理論指導下,模仿是聽想的必要準備,是“玩音樂”課程的主要工具。在實踐中也發(fā)現(xiàn),當教師模仿幼兒行為,幼兒的注意力更加集中,參與度更高。當幼兒模仿教師行為也會讓孩子得到愉悅和持續(xù)性的滿足,從而可以把注意力集中到教師的所作所為上來,這種交互與模仿,更易建立相互信任的師幼關系。
(三)建議音樂專業(yè)背景的老師擔任主教
“玩音樂”課程對教師所應具備的專業(yè)素質和能力要求極高,而中國幼兒園教師大部分依賴鋼琴或多媒體開展音樂教學,這與純人聲教學的理念相去甚遠,幼兒教師的音樂素養(yǎng)亟待加強,對于中國現(xiàn)有幼兒教師隊伍而言,既是創(chuàng)新也是挑戰(zhàn),建議音樂專業(yè)背景的老師擔任主教,更易于幼兒音樂能力的培養(yǎng)。
五、結語
通過“玩音樂”教室在幼兒園的開發(fā)與實踐,研究團隊發(fā)現(xiàn)其在我國幼兒園實施的重重困難,在多次實踐摸索中,尋求解決方案,思考發(fā)展前景。希望本團隊的實踐探索對更多學者研究“玩音樂”課程在中國本土化的實施起到一定的參考作用。
參考文獻:
[1][美]埃德溫·戈登.嬰幼兒音樂學習的秘密[M].余原譯.北京:中央音樂學院出版社,2013.
[2][美] Edwin E. Gordon等.音樂游戲[M].王甘等譯.北京:中國對外翻譯出版公司,2004.
[3]吳珍.埃德溫·戈登音樂學習理論在教學中的應用與思考[J].中國音樂教育,2015,(02).
[4]路瑞.埃德溫·戈登音樂教學法中教師角色之探討[J].音樂時空,2015,(20).
[5]Edwin E.Gordon. Audie,A Game for Understanding and Analyzing Your Childs Music Potential.G I A Publications,Inc,19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