費萍
【摘要】隨著江蘇省課程游戲化的推進,幼兒園在逐步改造課程,對于幼兒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幼兒教師的培訓轉型也迫在眉睫。我們對于培訓的模式、內(nèi)容、過程、評價等方面做了進一步的探索,獲得了一些有效的經(jīng)驗和感悟。
【關鍵詞】課程游戲化;骨干教師;轉型
幼兒園骨干教師培訓,我們已經(jīng)走過了10個年頭,在這10年中,我們進行了很多的嘗試和探索,在開設講座、聽評課研討、互動沙龍研討、論文案例撰寫、在崗實踐及結業(yè)考核等培訓方式下,我們骨干教師培訓的質(zhì)量在日漸提升,也越來越受到基層幼兒園的歡迎。但是,到目前為止,我們的培訓還是在固定的理念支配下,采用固定的方式進行,骨干教師們也在幼兒園按照規(guī)定動作實踐著他們的主張。
隨著江蘇省課程游戲化項目的推進,幼兒園的教師們就開始迷惘了。原來大家特別關注的集體教學活動,如今談“集體活動”就色變,各種研討非游戲莫談。于是,集體活動也變成了游戲的大串聯(lián)。區(qū)域活動是游戲的主陣地,區(qū)域活動如何開展也是非常傷腦筋,再加上一定時間的自主活動,很多骨干老師都覺得無從下手,更不要說普通的老師和新教師。面對這樣的情況,我們的培訓如果不調(diào)整目標,不改變方式,不隨著課程改革的步伐而改革,培訓就會非常滯后,不利于骨干教師的發(fā)展。
虞永平教授指出,課程游戲化要求教師必須專業(yè)化??梢?,推進幼兒園課程游戲化,保證有效性的關鍵在于教師。教師只有不斷提升自身的專業(yè)化水平,充分尊重孩子的天性,積極了解孩子的原有經(jīng)驗,不斷創(chuàng)新思維和勇于實踐,幼兒園活動才能更多體現(xiàn)“自主、自由、愉悅、創(chuàng)造”的游戲精神,進而才能保證孩子在快樂的活動中進行有意義的學習,更好地促進幼兒的健康成長。
基于這樣的背景,我們在骨干教師培訓方面有了一些設想,并進行了再探索。
一、觀察+分析+評價
新西蘭“學習故事”被引入了我們的課程中,學習故事是一種評價手段,引入我們的課程后,成了有效的評價手段之一。我們的教師開始學習有目的地、系統(tǒng)地觀察兒童,開始關注孩子學習過程中的“魔法時刻”(哇時刻),并全方位地學習分析孩子的表現(xiàn),發(fā)現(xiàn)孩子有價值的學習過程。
在每次下幼兒園現(xiàn)場活動中,筆者都要求骨干教師完成一份特殊的作業(yè),在一個多小時的游戲活動中,要求他們觀察某一個或某一群孩子分別到了哪些區(qū)域進行活動,進行跟蹤觀察,并拍攝照片,活動結束后回去好好地進行一番分析,識別孩子的行為,分析和診斷孩子的這些行為背后反映了孩子哪些學習能力的提升和不足,反映了孩子哪些學習方式的轉變,最后分析教師可以給予什么樣的回應,才能促進孩子哪些方面的發(fā)展。
教師們一開始不會寫學習故事,筆者就安排了一個學習故事的講座,并請觀察能力強、寫得比較好的老師進行學習故事的宣講,也把幼兒園中具有代表性的游戲活動短視頻放給大家看,開展游戲活動的互動研討,教師們非常感興趣。通過這樣的現(xiàn)場觀察、分析、互動研討活動,真正讓教師們在“游泳”中學會“游泳”。目前,課程游戲化過程已經(jīng)基本完成了第一步支架的實踐,那就是改變教師的教育觀和兒童觀。通過教師們對游戲行為的觀察,老師們有了觀察結果與預設結果的沖突,有的時候老師們期待的過程沒有出現(xiàn),反倒出現(xiàn)了意料之外的行為,有沖突就有思考,有沖突就有突破,教師們對游戲行為的多角度觀察,提升了教師的觀察力,也進一步了解了孩子的學習特點。
二、生成+展示+研學
筆者認為課程游戲化的展開,應該不排斥集體教學活動,這一點,跟有的教師的理解是不同的。有的教師認為,課程游戲化,那集體教學活動是可有可無的。這一種觀點從一個極端走向了另一個極端。我們要給孩子營造“自主、自由、愉悅、創(chuàng)造”的環(huán)境,游戲中可以做到,集體教學活動同樣可以做到。只要我們老師課前從孩子的需要和興趣出發(fā),生成集體教學活動,以孩子們樂于參加的、喜歡的游戲方式來組織,孩子們同樣可以在自主、自由、愉悅、創(chuàng)造的環(huán)境中健康成長。
事實證明,很多集體活動孩子們是非常喜歡的,他們在活動中表現(xiàn)出良好的認知積極性,體驗到了集體活動帶來的快樂。所以,課程游戲化建設,矛盾的焦點不是要不要集體活動,而是孩子們在活動中能不能體驗到快樂,體驗到創(chuàng)造的自由,得到成長。
因此,筆者作為分管骨干教師培訓的主任,多年來一直重視對集體教學活動的研究,研究如何在有限的時間內(nèi)高效地達到教學目的,幫助孩子組織零散的、點狀的經(jīng)驗,系統(tǒng)建構孩子的認知。于是,在骨干班的培訓中,我把設計、展示、研學作為一種傳統(tǒng)。
我們圍繞“課程游戲化背景下集體教學活動的組織”展開,主要通過學員自選內(nèi)容(內(nèi)容來自于孩子感興趣和關注的東西)進行集體活動的生成、設計,先是小范圍、幼兒園內(nèi)的公開展示,然后再進行區(qū)級展示。同時邀請本市特級教師開設講座,觀摩特級教師的教學活動,為學員解決集體教學中遇到的困難,為教師的教學提供提升的思路,學員們也覺得這樣的培訓非常到位,能夠幫助他們解決問題。
集體教學活動為孩子們梳理經(jīng)驗提供了很好的場景。
集體教學活動與區(qū)域游戲活動應該融合配套,相互補充。排排坐的場地我們主張縮小一點,更多地讓給區(qū)域探索活動;集體活動的環(huán)節(jié)我們主張多一些分組或不分組的自由探索的時間,少一些教師的集體講解時間,集體講解主要完成學習任務的自我選擇、支持性材料的投放和認知,以及學習經(jīng)驗的梳理等等,讓孩子們在集體活動中享受游戲的快樂。課程游戲化背景下的集體教學活動,有了特別的意義。
三、講座+互動+點評
我們的骨干教師培訓進行的是一個個專題的培訓,比如家長工作專題、游戲專題、環(huán)境創(chuàng)設專題、五大領域專題等等。我們實行“1+1+1工程”:1個講座+1個互動研討+1次點評。
一個講座:邀請有經(jīng)驗專家進行講座,能夠較為集中地聆聽本專題中特級教師的主要觀點和做法,了解當前最前沿的一些觀點和經(jīng)驗。比如,我們邀請了名園和省市級專家進行了游戲活動、環(huán)境創(chuàng)設、音樂活動中的學習品質(zhì)、家長工作、論文案例的撰寫、五大領域的集體活動設計等等,專家的一些精彩語錄常常被我們的學員反復咀嚼,也為學員的專業(yè)成長領航。
一個互動研討:組織全體骨干教師圍繞講座主題進行研討,這個研討主要由學員自己設計方案,自己分配任務,自己來主持和組織研討,由幼兒園的三位骨干教師進行團隊合作,在活動的前后老師們需要商量、合作、排練,實施過程中需要主持、觀察、記錄、匯總,實施后需要整理、總結、撰寫文稿。這個互動研討活動,我們已經(jīng)開展了四年時間,積累了豐富的互動研討方案,學員們積極參與,既是實踐者又是組織者,激發(fā)了老師們參與的無限熱情。關鍵是,學員們把這種研討模式帶回了幼兒園,在他們的組織和傳承下,錫山區(qū)幼兒園的研討氛圍都被帶動起來了。
一次點評:邀請專家對整個活動進行點評、總結、引領、提升。專家的點評,往往能起到畫龍點睛的作用。比如無錫市教育學會胡會長,給我們的學員做了一次論文撰寫的講座,當天下午,我們?nèi)w骨干教師跟專家進行了面對面的研討,學員們把平時論文撰寫過程中遇到的問題歸類后全部拋出來,先由學員互相解答,解決困惑,大家都解決不了的,就依托胡會長來解答。胡會長不僅現(xiàn)場解剖了我們學員的論文,從選題、解題、列撰寫提綱、撰寫注意點等方面進行了全面的點評,還現(xiàn)場為學員的論文修改題目并提出修改建議。經(jīng)過胡會長的點評,很多學員茅塞頓開,靈感大發(fā),也十分驚嘆專家是如此的敬業(yè)和專業(yè)。
骨干教師培訓我們走過了很多年,逐漸從面上的培訓轉向深度學習、深度培訓。根據(jù)江蘇省課程游戲化項目推進的各個階段學習的要求,下一階段我們要在培訓內(nèi)容、培訓形式、培訓策略、培訓評價等方面進一步探索,力求培訓與教研齊頭并進,課程游戲化的培訓之路,我們?nèi)沃囟肋h。
【參考文獻】
[1]倪敏.課程游戲化背景下再談幼兒園集體教學活動的有效性[J].早期教育(教師版),2017(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