鮮丹丹 黃冠
摘? ?要:移動通訊工具的普及為翻轉課堂的進一步發(fā)展提供了一定的機遇,智慧學習工具應運而生。文章結合雨課堂和翻轉課堂的優(yōu)勢,以調查研究為主要研究方法,探究雨課堂支持下的翻轉課堂學生的滿意度。研究發(fā)現,絕大部分學生是認可該模式下的教學的,但是在教學中依舊存在教學系統不夠成熟、學生意識不夠明確等問題。
關鍵詞:雨課堂;翻轉課堂;滿意度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8454(2019)05-0041-04
翻轉課堂是順應信息技術師范人才培養(yǎng)需求和教育教學需求的自然產物,隨著“互聯網+教育”的逐步發(fā)展,智慧教學工具也逐漸走進課堂,為教學提供了更好的工具。智慧教學工具和翻轉課堂的深度融合是教育信息化發(fā)展的必然趨勢。本研究通過智慧教學工具——雨課堂與翻轉課堂的結合,調查大學生在實施基于雨課堂教學工具的翻轉課堂教學中滿意度及影響教學的因素,并提出完善智慧教學工具支持下的翻轉課堂的有效方法。
一、雨課堂和翻轉課堂
雨課堂的出現是為了將云計算、數據挖掘技術、互聯網技術融入到教學場景中,促使教學過程得到數據化、智能化的信息支持。雨課堂如同智慧教學中的工具箱,教師可以在其中選擇、搭配自己感興趣的工具,用于影響和促進自己的課堂教學,從而實現“課前—課上—課后”三者的有機聯系。[1]翻轉課堂(flipped classroom),也被稱為翻轉學習、翻轉教室、易位學習、顛倒課堂等,是20世紀末興起于美國、本世紀初取得實質性進展的一種教學模式。[2]翻轉課堂改變傳統的教學模式,課前進行知識傳遞,課中進行知識內化,這種模式與雨課堂教學工具的理念是相吻合的,均是提倡“課前—課上—課后”三者的結合。翻轉課堂教學模式中,學生的主要學習任務是在課前進行的,利用雨課堂教學工具后,教師能夠跟蹤學生的學習狀況,明確學生學習中的難點,從而能夠在課堂上給予針對性的輔導,及時解決問題。[3]翻轉課堂教學中,教學效果評價是不完整的,教師無法對學生做出全方位的評價,雨課堂教學工具提供了全周期數據分析,幫助教師全方位地掌握學生學習的整體狀況,并及時反饋,有利于教師對教學內容進行及時調整。[4]
二、雨課堂支持下的翻轉課堂教學模型
教育技術學大二學生經過了大一的懵懂期,對本專業(yè)有一定的了解,對于軟件的使用能夠輕松上手,對線上的學習有更好的接受度,有較強的動手能力;《教育電視教材編導與制作》是一門理論與實踐緊密結合的課程。將學習者的特征與課程特點相結合,本研究構建了雨課堂支持下的翻轉課堂教學模型,如圖 1所示。
該模型完整地展示了翻轉課堂與雨課堂教學工具的結合,雨課堂為翻轉課堂提供了共享平臺,教師通過雨課堂為學生提供了教學資料,實時監(jiān)測學生學習狀況,在課前,可以了解學生預習情況,明確學生在哪些知識點上存在問題,以便于對教學內容做進一步細化。課中,教師利用雨課堂,隨機抽問學生,提高學生的注意力;開啟彈幕進行互動,有利于提高師生之間的交流。課后,學生通過雨課堂可以對知識點進行回顧,然后對疑難點再次整理分析,也可與教師進行進一步的交流。
三、研究設計
本研究進行了一學期的雨課堂支持下的翻轉課堂教學模型實踐運用,針對的是“電視教材編導與制作”相關內容的課程。選擇的是教育技術學專業(yè)的大二學生,相較于大一,他們已經熟悉了大學的教學方式,對于新的教學有一定的期待,因而更加有利于對雨課堂教學工具的掌握。在最初開始運用該教學工具時,學生有極大的興趣,因此在課中學習時積極性較高,配合度也相較于傳統的翻轉課堂有所提高。班級人數較多,于是對課堂的座位要求也不一致,但是使用雨課堂教學工具時,學生通過自己的手機能夠清晰地看到課件,解決了這一問題。
1.研究對象
本研究以西華師范大學教育技術學專業(yè)開展《教育電視教材編導與制作》課程的2016級學生為研究對象,共發(fā)放97份問卷,回收97份,回收率為100%。
2.研究設計與實施
本研究采取自主設計的“基于雨課堂支持下的翻轉課堂大學生滿意度的調查”問卷,問卷包括四個部分,共20道題。第一部分是關于大學生對教學媒體滿意度的調查,主要包括對雨課堂使用、現有教學資源的滿意度以及目前課程是否適合使用雨課堂。第二部分是關于教學過程的調查,主要包括對教學模式、教師的授課內容、課前學習時間、課堂授課時間、教學視頻長短的滿意度的調查。第三部分是關于教學效果的調查,主要包括小組協作學習方式,小組內的活躍度,對課堂討論、彈幕設置的滿意度的調查。前面三個部分是依據教學的四個基本要素進行設計的。第四個部分是對總體的評價,包括對該模式下的學習方式的滿意度、課堂積極性的調動與否和相對于傳統的翻轉課堂,雨課堂支持下的翻轉課堂學習效果是否更好的調查。翻轉課堂是以學生為中心的創(chuàng)新模式,因此本研究主要是從學生的角度考慮,以學生對該模式與雨課堂相結合的實際感受為主,調查學生對此的滿意度,從而找出現實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加以改進,更好地促進學生的學習。
3.問卷的信效度分析
本問卷用克朗巴哈系數對信度進行檢驗,檢驗得出克朗巴哈系數為0.865(>0.8),表明研究數據信度質量高。對問卷進行效度分析,本文用KMO值和Bartlett's 球形值來判斷其各研究方面是否適合進行因素分析,如表1所示,KMO值為0.847,大于0.6,意味著該問卷具有效度。
四、調查結果及分析
1.教學媒體及教學資源應用
(1)雨課堂使用
在對雨課堂使用的調查中,92.79%的學生對此是滿意的,7.21%的學生對此是不太滿意或不滿意的,從數據可以看出,雨課堂的使用還是得到大部分學生的肯定的。結合補充調查,發(fā)現學生對雨課堂使用的不滿有以下幾點:
①對雨課堂使用界面不夠了解。部分學生反映不了解雨課堂的界面,雨課堂的界面是相對簡單的,學生可以在課下多花一點時間對這個進行更加深入的了解。
②雨課堂對課后的復習不方便。雨課堂是在微信支持下的一個學習平臺,在期末復習的時候部分學生對紙質材料的依賴性更強,針對這個問題,可以選擇在QQ群中,將資料發(fā)在群文件里,學生自行選擇復習的方式。
(2)現有教學資源滿意度
對現有教學資源滿意度的調查中,數據顯示,91.75%的學生是滿意的,8.25%的學生對現有教學資源不太滿意或不滿意,學生偏好于在PPT中間穿插一些視頻,對于單純的視頻講解,學生只是存在一些短時記憶,并沒有轉化為長時記憶,而單純的PPT,顯得有些枯燥乏味。
(3)雨課堂對《教育電視教材編導與制作》課程的適用性
對《教育電視教材編導與制作》課程是否適用雨課堂,數據顯示,僅有5.15%的學生認為不適合,學生學習該課程前已經簡單地學習過了攝影攝像,已經擁有了一定的基礎,因此采用該教學模式,課前的學習能夠刺激學生回憶起原有的知識以及對新的知識進行重新的構建,對于學習過程中遇到的難點自己能夠有較好的認知,在課中帶著問題進行學習。而認為不適合該教學模式的原因在于,該課程有大量的實踐,學生認為自己前期花費了過多的時間去摸索,更希望有教師的直接指導。
2.教學內容及時間
(1)教師授課內容滿意度
對教師授課內容滿意度的調查,數據顯示,有9.27%的學生對此是不太滿意和不滿意的,經過進一步的調查研究,發(fā)現主要原因是由于采用了翻轉課堂的形式,學生認為教師在授課的過程中,教學內容不夠系統,知識點與知識點之間的聯系較少。對于整個課程的學習沒有連成一條線,從而導致知識點零亂,學生感覺云里霧里,不知道具體學了什么,無法與先前習得的知識相結合。
(2)課前學習時間及滿意度
對課前學習時間以及滿意度的調查,75.26%的學生是在0.5小時內完成課前知識點的學習,13.4%的學生是在0.5~1小時完成,只有小部分的學生是超過1小時完成課前學習的。但是仍然有20.62%的學生對在該時間段內完成課前學習是不太滿意或不滿意的,學生認為教師應該在課中對知識點進行一一講解,而不是自己在課前進行學習,自己對實踐部分先行探索,究其原因,在這個信息時代,學生對自己的需求還沒有一個全面的認識,認為教師就是教學的主導者,并沒有意識到就學習而言,教師只是引導者,而自己才是學習的主導者,在學習過程中,學生的角色還沒有得到很好的轉變,仍然習慣于被動學習,缺乏主動性及自發(fā)性。
(3)授課時間分配滿意度
對授課時間滿意度的調查,數據顯示,僅有6.18%的學生是不太滿意或不滿意的,該部分學生希望教師能夠講解得更多,與此同時,希望教師能夠在教授的過程中多結合具體案例進行講解,對于教育電視的制作,需要結合更多的實例才能夠更好地理解其中隱含的意義。
(4)教學視頻長短滿意度
對教學視頻長短滿意度的調查,絕大部分對現有教學視頻的長短是滿意的,并且91.75%的學生認同教學視頻的長度在3~10分鐘為最佳,這段時間內學生的注意力相對集中,這也符合微課的涵義。
3.教學效果
(1)小組協作學習滿意度
對于小組協作學習非常滿意的只有13.4%,而不太滿意和不滿意的也有13.4%,經過進一步的調查,對于協作學習不滿意的原因有以下幾點:
①分組不均。對于小組劃分是按照學號或者其他依據進行的,組員擅長的方面大家都不夠了解,導致分工不夠明確,組內不協調。
②小組成員間溝通不足。有學生反映,因為組員之間的交流較少,有些學生在協作學習過程中,存在惰性思維,認為小組任務別人都已經接近完成了,自己就不需要做事了,這樣的心態(tài)讓自己脫離了組織,增加了其他成員的負擔,任務量變得更加沉重。
(2)小組活躍度
對小組活躍度的調查結果顯示,學生認為小組非?;钴S的僅有6.19%,而27.83%的學生認為自己小組是不夠活躍的,深入調查發(fā)現,學生已經習慣了教師在講臺上面講、自己在下面聽的傳統學習模式,對于小組的活動,顯得不是那么積極。
(3)課堂討論、彈幕氛圍
對課堂討論、彈幕氛圍進行調查,發(fā)現90.73%的學生認為彈幕環(huán)節(jié)是特別好的,能夠說出自己當時的想法,而別人也不會知道是自己說的,彈幕功能很好地實現課堂“對話”,也極大地增強了課堂的趣味性,因此迎合了年輕人追求“上墻”的時尚感。[3]但是仍有部分學生對這個氛圍不太滿意,彈幕的出現不再限制言論自由,學生在課堂中發(fā)與課堂無關的信息會對教師和其他學生有一定的干擾作用。
4.總體評價
(1)基于雨課堂平臺支持的翻轉課堂學習方式滿意度
數據顯示,僅有8.25%的學生是不太滿意和不滿意的,而絕大多數學生對該形式的學習是滿意的,學生剛開始接觸雨課堂進入教學,存在著一定的好奇心,與此同時,雨課堂能夠滿足學生在不同位置上都能夠看到課件,自帶設備促使他們學習不再受位置的限制。
(2)課堂積極性是否被調動
對課堂積極性是否真的被調動起來進行調查,數據顯示,有25.77%的學生認為學生課堂積極性未被調動起來,學生依舊是沉默地在臺下聽教師講課,未積極融入到學習氛圍之中。對此進行進一步調查,發(fā)現原因有以下幾點:
①預期達到的目標與實際達到的目標之間有差距。學生在課前希望通過本門課程學會編導方面的技能,但是經過一段時間的學習,并沒有達到所期望的目標,因而對該門課程的學習失去了興趣,不再積極學習。
②反饋不及時。學生在課前學過知識后,在課中并沒有得到很好的反饋,學生沒有成就感,因而在課前學習后,應該增加一個小的測驗,測驗學生是否習得、掌握課前知識,增加其成就感。
③課堂互動不夠。部分學生認為在課堂上教師與學生的互動性不夠,應該增強互動,與學生多交流。
(3)與傳統翻轉課堂對比
關于相對比傳統的翻轉課堂,雨課堂支持下的翻轉課堂學習效果是否更好的調查,90.72%的學生認為雨課堂支持下的翻轉課堂更好,增加了學生的發(fā)言機會,與此同時,隨機抽問環(huán)節(jié)讓學生感覺到緊張和期待,緊張自己被抽到,期待抽到別人的心理增加了教學的趣味性,也活躍了氣氛。而對傳統課堂有好感的學生認為教師講授的知識變少了,自己學習得更多了,感覺到不適。
五、結論
本次研究的目的不僅是為了調查大學生對雨課堂支持下的翻轉課堂教學模式的滿意度,同時也是為了對以后的教學提供指導,從中找到教學中存在的真實問題,從而改進教學。根據本次調查結果,提出以下幾個建議:
(1)增加教學內容的系統性。一個具體的知識系統能夠促進學生更好地學習,促使新舊知識之間的聯系,有利于學生對整體教學的把握,與此同時,能夠讓學生意識到自身存在的不足,進而查漏補缺。
(2)增強學生角色轉變意識。翻轉課堂更加注重學生的中心地位,著重強調學生的自主性,與傳統課程是不一樣的,因為學生對自身角色的轉變也要有強烈的意識,不能抱怨教師講授的時間短使自己一無所獲。而如何才能提高學生角色轉變的意識是需要進一步研究的。
(3)完善小組協作。在小組分工時,應該提前了解學生擅長的領域,從學生的偏好出發(fā),自由組隊,與此同時,小組成員之間應該多加溝通,在完成任務時,成員之間進行明確的分工,多組織活動,調動小組的活躍度。
(4)對彈幕提高課堂互動進行合理安排。彈幕是一個提高課堂互動的好工具,但是彈幕應該在什么時候出現、什么時候關閉是需要進一步研究的,同時,彈幕上面除了課堂外的信息應該如何控制也是應該進行研究的。
參考文獻:
[1]王帥國.雨課堂:移動互聯網與大數據背景下的智慧教學工具[J].現代教育技術,2017(5):26-32.
[2]王坦,吉標.“翻轉課堂”模式的理性審思[J].課程·教材·教法,2016(6):55-61.
[3]肖安寶,謝儉,龔付強.雨課堂在高校思政課翻轉教學中的運用[J].現代教育技術,2017(5):46-52.
[4]孫朝娟,孟潔然.翻轉課堂“雨課堂”對教學效果提升的策略研究[J].漢字文化,2018(14):114-116.
(編輯:王天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