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建中
[摘? ?要]物理例題講解和習題訓練是物理課堂教學的延續(xù)、補充和反饋。在新課程背景下,教師能否恰到好處地選擇和使用好課堂例題和習題,對課堂教學效果有著非常重要的作用,對教學目標的達成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關鍵詞]物理教學;例習題;選擇;使用
[中圖分類號]? ? G633.7? ? ? ? [文獻標識碼]? ? A? ? ? ? [文章編號]? ? 1674-6058(2019)08-0056-02
一、例習題在物理教學中的作用
一定量的例題講解和習題訓練不僅是物理課堂教學的延續(xù)、補充和反饋,而且更能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拓寬學生的視野,使學生對物理概念的理解更加透徹,對物理規(guī)律的掌握和應用更加熟練。主要表現(xiàn)在以下幾個方面。
1.通過例題講解和習題訓練,可以反饋學生學的情況以及教師教的效果
通過一定量的例題講解和習題訓練可以使學生認識到自身在學習上存在的問題,教師根據(jù)學生的習題解答情況了解學生的知識水平和思維發(fā)展程度,從而增強教學的針對性和有效性。
2.加強例題講解和習題訓練,可以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物理規(guī)律,鞏固所學物理知識,擴展學生的物理視野
物理概念是組成物理學的基石,正確理解物理概念,是學好物理的關鍵,同時也會影響學生認識能力的發(fā)展和思維能力的培養(yǎng)。物理學習過程中如果沒有一定量的習題訓練,學生對所學的物理概念與規(guī)律只停留在會說、會寫,但不會用的層面上,遇到具體問題時無法建立物理模型,盲目地代入所記的物理公式。長此以往,會使學生失去對物理學習的興趣,甚至產生了厭惡與反感,而教師的教學激情也會隨之淡化,最終導致教學質量下降。
3.有助于學生物理思維的形成、物理方法的掌握和能力的提高
解題過程是一個復雜的思維過程,是正確的思維方式和思維習慣的形成過程。同時,物理學中蘊含著豐富的方法,諸如等效法、實驗法、極值法等,只有通過一定量的習題訓練,學生才能掌握和運用這些物理方法。也只有掌握了這些方法,才能學好物理,提升能力。因此應把習題教學作為培養(yǎng)、提高學生能力的重要途徑。
二、物理教學中例習題選擇的原則
在物理課堂教學中選擇和使用設計精巧的例題或習題,能促進學生思維、智力、興趣、意志等的健康發(fā)展,同時也能在教學中查漏補缺,提高課堂教學效益。那么應該如何選擇例習題呢?例題和習題的選擇應遵循哪些原則?
1.例習題的選擇要有目的性、針對性
在網(wǎng)絡如此發(fā)達的時代,只要上網(wǎng)搜索,隨便可以找到相關的一些習題,但要精心設計,精心編選并優(yōu)化組合,在選題和編題時要圍繞本節(jié)課的教學目標,突出重點,要緊扣課程標準、教綱,要針對學生的實際情況,尤其是學生學習的薄弱環(huán)節(jié)。有目的地訓練解題方法,培養(yǎng)解題能力。
例如,在學習電場這一節(jié)知識時,電場、電場線、等勢面等概念都比較抽象,學生很難清晰認識理解;電場強度、電勢、電勢能、電勢差等概念非常容易混淆,弄清它們之間的聯(lián)系與區(qū)別,是學好本章的關鍵一步。對初學者,這些概念往往把握不住。對此,教師可以設計這樣一道例題。
[例題1]如圖1,虛線a、b、c代表電場中的三個等勢面,相鄰等勢面之間的電勢差相等,即Uab=Ubc,實線為一帶正電的質點僅在電場力作用下通過該區(qū)域時的運動軌跡,P、Q是這條軌跡上的兩點,據(jù)此可知以下說法中不正確的是()。
A. 三個等勢面中,a的電勢最高
B. 帶電質點通過P點時的電勢能比Q點大
C. 帶電質點通過P點時的動能比Q點大
D. 帶電質點通過P點時的加速度比Q點大
學生通過對這樣一道有針對性的例題的辨析,之后再總結解題方法,可清楚理解不同概念間的區(qū)別和聯(lián)系,增強對規(guī)律的理解和應變能力,掌握基本的思維方法。
2.例習題的選擇要有典型性、啟發(fā)性
典型的例習題可以以一當十,既能有效覆蓋知識點,又能幫助學生掌握其中的方法、概念和規(guī)律。在具體教學中,所選例題和習題應在內容或方法上具有代表性,應能反映重要物理概念和規(guī)律的本質及其特征,要遵循“少而精”的原則。
如在講“三力動態(tài)平衡問題”時,可以舉這樣一道例題。
[例題2]如圖2,在光滑的斜面上,有一塊豎直擋板擋住一個質量為m的球,試分析并計算球所受的彈力。
通過對這道基礎而典型的例題的分析,讓學生掌握這一類問題的分析和研究方法,總結出解題思路和步驟,從而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
在物理教學過程中,例題和習題選取要典型、精煉、準確、新穎,同時具有啟發(fā)性,要 “分門別類”“引經據(jù)典”,切忌搞“題海戰(zhàn)術”。要突出相關習題的內涵。同時,還要引導學生掌握正確的解題思路和基本程序,教給學生分析、處理問題的基本方法和解決某些問題的一些特殊方法,以發(fā)展學生的能力。
3. 例習題的選擇要有層次性、延伸性
物理概念的理解、物理規(guī)律的掌握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例習題的教學也不能急于求成、一步到位。如果一開始就把綜合題目呈現(xiàn)在學生眼前,這樣不但會挫傷學生學習的積極性,還會讓學生感到害怕,致使學生喪失學習物理的自信心。因此在選擇、設計例習題時應循序漸進、分層設計,由簡單到復雜,設置合理的梯度,使之符合學生的認知規(guī)律。要本著“跳一跳,夠得到”的原則,讓學生順著預設的臺階,逐步邁向問題解決的高處。只有這樣,才能在鞏固知識的同時,讓學生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學會梳理知識、形成能力,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辨析概念、掌握規(guī)律。
在講授“牛頓第二定律的應用”習題課時,可以讓學生練習解答這樣一道例題。
[例題3]如圖3,質量分別為m1、m2的A、B兩個物塊放在光滑的水平面上,中間用細繩相連,在F拉力的作用下一起向右做勻加速運動,求中間細繩的拉力為多大?
本題是物理學中的一種重要題型——連接體問題,而處理連接體問題的思路與方法是學生學習的難點,我們可以通過對例題的拓展和延伸,強化學生對解答這類問題的思路與方法的理解與掌握。
拓展1:上題中若水平面不光滑,A、B與地面間的動摩擦因數(shù)為μ,則中間細繩的拉力為多大?若A、B與地面間的摩擦因數(shù)分別為μ1與μ2,結果又如何?
拓展2:上題中A、B兩個物塊放在傾角為θ的光滑斜面上(如圖4),則中間細繩的拉力為多大?若A、B與斜面間的動摩擦因數(shù)為μ,結果如何?
拓展3:上題改為“質量分別為m1、m2的A、B兩個物塊中間用細繩相連,在F拉力的作用下一起向上做勻加速直線運動(如圖5),則中間細繩的拉力為多大?”
牛頓第二定律的應用是高考考查的重要內容,其中整體與隔離思想尤其受高考命題專家的關注,教師在平時的教學中應該通過有層次性的例習題的講解與練習,并做適當?shù)耐卣购脱由?,讓學生逐步理解和掌握這種物理思想方法。
4.例習題的選擇要聯(lián)系實際、接觸熱點
物理來源于生活,服務于生活,物理例習題的選取應突出情境性和真實性?,F(xiàn)在的高考題與生活實際和現(xiàn)代科技聯(lián)系緊密,很多都是根據(jù)生活中的實際情境提煉出物理模型。如果我們能在平時的教學過程中強化這方面的訓練,到了考場上學生就能從容應對。另一方面,學生對脫離生活實際的知識不感興趣,覺得學習物理沒多大用處,這樣就學得被動、學得痛苦。若例習題能適當?shù)芈?lián)系社會生活,關注科技發(fā)展前沿,讓學生學以致用,則可以大大提高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例如,在學完“力的合成與分解”這一知識后,我們可以讓學生設計制作一艘小帆船,來感受和體驗帆船運動的動力來源,從而讓學生更好地理解知識。又如,在學完電路知識后,可以讓學生親自設計一套簡單的家庭電路等。作為一線教師,在平時的例習題教學中就應適時地結合科技、生產、生活實際,不斷嘗試編制開放、實用的物理習題,以培養(yǎng)學生的實踐意識和解決生活問題的能力。
三、物理教學中例習題的使用策略
教學有法,但無定法,無論用什么方法,只要能讓學生學會知識,提高能力,我覺得就是好的方法。物理教學中例題與習題使用應注重以下策略。
1.激趣引入策略
建構主義認為,學習者的知識是在一定情境下,通過意義構建而獲得的。傳統(tǒng)的例習題教學中,教師習慣讓學生直接閱讀例習題,從中尋找已知條件,運用相關物理知識求解。這樣的例習題使用缺乏新意、缺少教學的趣味性和藝術性。具體教學中,教師還應該根據(jù)例習題的類型或特點,選擇能激發(fā)學生求知欲和探究興趣的方式呈現(xiàn)給學生,這與新課教學中的引入有幾分相似。好的引入可以克服抽象物理問題帶來的無趣感??梢哉f,有好的開始,事情就成功了一半。
2.舉一反三策略
一題多解、一題多問、一題多變是舉一反三策略的具體表現(xiàn)。在例習題教學中,對于一道具體的物理例題或習題,啟發(fā)和引導學生從不同的角度,用多種方法解答,并對題目做適當?shù)臄U充和演變,將多個知識點同一道題目有機地結合起來,再對題型或情景做適當變化,如此就可以從多個角度審視、思考某一特定的物理概念、規(guī)律或物理思想,就能幫助學生克服思維狹窄性,開拓解題思路,就可以幫助學生從被動的題海圈里走出來,獲得學習主動權,提高解題技能。
3.舉多反一策略
舉多反一策略,在例習題教學中,主要形式就是多題歸一,多題歸一是利用分析、比較把眾多同類例習題共同的本質和差別總結出來,科學地歸納總結出此類習題的解題模式。如果說物理題目像樹葉一樣多,那么物理題型就像樹枝一樣少。教師如果習慣將例習題歸類,那么在例習題的教學中就更容易讓學生清楚該題的題型和解法,從而有效避免題海戰(zhàn)術,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總之,新課程背景下的物理教學,教師能否恰到好處地選擇和使用好課堂例題和習題,對教學目標的達成起到舉足輕重的作用。大量事實表明,理解并掌握概念和規(guī)律,需要借助一定量的例題與習題訓練來完成,只有在解題的過程中才能真正理解概念和規(guī)律的實質,達成有意義的知識建構,而非機械的、字面上的記憶。在平時的教學中,需要我們在實踐中探索,在探索中改進,在改進中完善,在完善中提高。
(責任編輯 易志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