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隨著現(xiàn)代科學技術(shù)的迅速發(fā)展,其在各行各業(yè)中的影響也在不斷深化,在教育中也同樣如此。如今多媒體是被廣泛應用的教學手段,但常常因為傳統(tǒng)教學理念的影響而沒有完全發(fā)揮其作用?;诖?,本文針對小學語文中的多媒體教學的應用展開探討,以期為現(xiàn)代語文教學提供借鑒。
關(guān)鍵詞:小學語文;多媒體;教學技術(shù)
中圖分類號:G43 ?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 ? ? 文章編號:2095-624X(2019)51-0015-02
引 言
在語文課堂上,運用多媒體技術(shù)能夠創(chuàng)設(shè)教學情境,使學生能夠更深入地與教學情境相融合。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用教學情境創(chuàng)設(shè)這一教學方法是較為廣泛的,并不僅限于多媒體技術(shù)的有無,這是傳統(tǒng)教學中增強學生理解能力的主要方式,并能夠增加學生學習的興趣,提升其學習積極性[1]。語文是培養(yǎng)學生素質(zhì)的重要途徑,能達到使學生思路清晰、明辨是非的教學效果,應用多媒體能夠有效增強這一教育效果。
一、豐富教學內(nèi)容,拓展教學空間
以教材作為整體教學的核心部分,有利于學生對文本教材的學習,但同時也出現(xiàn)了較多問題,比如過于重視教材而忽略了學習中的拓展教學。一些具有深刻意義的文章需要學生深入記憶,但由于方法受限,教師會強制要求學生背誦。背誦是可取的方法,對于學生而言也是極為重要的學習方法,但是過于枯燥,尤其在小學階段。小學的課文其實相對簡單,長篇的文章也較少,但是學生年紀尚幼,經(jīng)驗少、知識基礎(chǔ)都相對薄弱,同時活潑好動、專注力差,由此導致學生記憶知識往往是一件極為辛苦的事,這在一定程度上打擊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為此,較多教師都在探尋能夠提升學生專注力、加深記憶點的方法,以此使學生背誦更為簡單,同時學習積極性能夠得到保證。運用多媒體開展教學能夠?qū)崿F(xiàn)這一目的,在教學過程中加入一些有趣的多媒體內(nèi)容,就能取得良好的課堂效果,使學生的學習專注力得以提升,并且加深記憶點,使得課堂內(nèi)容豐富化,教學空間也得以拓展。
比如,在進行《望廬山瀑布》的教學時,因為詩中的許多用詞都較為抽象,而課堂上教師只用語言進行大概的闡述,學生未能建立起形象的認識。在多媒體的幫助下,教師便可以增加對詩的形象化表述手段,使用視頻、圖片等形式讓學生明確詩中的一些陌生信息?!锻麖]山瀑布》整首詩有著磅礴的氣勢,描繪了人間獨一無二的景色,也是作者瑰麗想象,讓人嘆羨景色之美以外,更讓人佩服詩人的描繪。“日照香爐生紫煙”,“日照”便是太陽的照射,“香爐”是一座峰的名稱,太陽的照射仿佛點燃了香爐,生起了一陣淡淡的紫煙;“遙看瀑布掛前川”,遠遠地看著瀑布奔流而下,就像雪白的布匹被掛在了山前;“飛流直下三千尺”,那從山峰處奔騰墜地的瀑布就像有數(shù)千尺的長度;“疑似銀河落九天”,就好像從天上落下的銀河。整首詩從陽光傾瀉在香爐峰開始,到像天上墜下的銀河結(jié)束,整首詩是圍繞著瀑布而寫的,香爐峰只是為了隱射地點,有紫氣東來現(xiàn)象的是清晨日出的片刻。那么在講述詩意的過程中,教師就可以加入時間、地點等元素,讓學生如聽故事一般地進行學習,學生對于瀑布是沒有概念的,更沒有紫氣東來的經(jīng)驗,而銀河也會讓人誤解成天上的銀河,實際上并非指星空中的銀河,而只是單指這條河的特點而已。幾千尺也并非描述距離,而只是夸飾山的高度,教師要將這些闡述清楚,就需要用到多媒體設(shè)備。在課堂開始之前,教師找到一些視頻和圖片的素材,使學生明確詩詞描繪形象,加深學生對詩意的理解,同時更容易進行記憶。在這一過程中,學生明確了瀑布的特點,并明確了幾千尺類似的一些生活現(xiàn)象,教師也拓展了教學空間,使學生的知識面更加廣泛。
二、營造氛圍,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
情境創(chuàng)設(shè)的效果令人側(cè)目,但其實質(zhì)仍是利用語文知識與生活的實際聯(lián)系,通過與生活實際聯(lián)系的方式對課本中的內(nèi)容進行解釋,加深學生的記憶。但在實際進行情境創(chuàng)設(shè)這一方法的運用時,并不能完全實現(xiàn)這一目標,畢竟學生與學生之間也具有差異性,更具有獨特性,因此情境創(chuàng)設(shè)單純使用語言來進行,效果也有一定局限。應用多媒體技術(shù)則能使相對單一的語言情境變得更為生動形象,學生能夠直觀地感受到知識內(nèi)容與生活的聯(lián)系,因為是通過視覺觀察,學生獲得的體驗也更為豐富,在情境創(chuàng)設(shè)效果上也具有更強的作用。學生之間的差別是一定有的,差異的大小也只是相對而言,就算應用多媒體也無法完全消除這種現(xiàn)象,但能夠最大幅度地縮小學生之間的生活體驗差異,所以這是理想的情境創(chuàng)設(shè)方法。
比如,在部編版二年級語文《寒號鳥》這一課的教學中,文章描述的寒號鳥是一只極為懶惰的鳥,但是這只鳥又非常特別——具有四只腳、翅膀沒毛、不會飛行。教師在進行這一文章的教學時,也難以明確它到底是不是鳥。寒號鳥的原型是鼯鼠,和蝙蝠較為類似,之所以說是原型,是因為冬天時兩者幾乎是相同的形態(tài),同時鼯鼠在民間傳說中也是極為懶惰的生物,餓了也不會去找東西吃,直到實在挨不住了才會找吃的,餓得很了還會吃自己排泄的糞便。寒號鳥與鼯鼠的區(qū)別在于夏天會長出一身漂亮的羽毛,十分美麗動人。在課堂伊始,教師可以將鼯鼠引入教學中,讓學生構(gòu)建起寒號鳥的形象,這便需要多媒體的幫助,讓學生對寒號鳥更加了解,這樣學生對關(guān)于它的故事也會更加感興趣。而《寒號鳥》這一文章主要是諷刺懶惰,教師只有將寒號鳥的形象建立起來,才能讓學生通過寒號鳥的死亡受到教育——外表再好看,也不能忘記勤勞,懶惰是逐漸養(yǎng)成的惡習,不像急性疾病,而像慢性疾病,一點點地使人失去奮進的心。
三、課外引導,培養(yǎng)學生素質(zhì)
相較于字詞知識,課文中的很多精神更為重要,比如民族精神、篤實精神、君子精神等,這些精神是學生成為一個擁有愛、懂得愛、會去愛的個體,也能讓學生的人格發(fā)展更加完善,在生活中能夠秉持正直、向上、樂觀,懂得尊重和愛護。網(wǎng)絡輿論發(fā)展到今天已經(jīng)具有較大的影響力,甚至會影響到經(jīng)濟社會的穩(wěn)定,那么如何使公民能夠更加理智地看待社會問題?當然是在日常的教育活動中增強學生的綜合素養(yǎng),讓學生形成自己的判斷力,并且在無法判斷時,能夠盡量保持沉默,不受到有心人的挑唆。
比如,在《坐井觀天》這一課的教學中,文章的根本內(nèi)涵是讓人具有敬畏之心,明白天外有天,人外有人的道理,不要像青蛙一樣,坐在井中,就以為天就只有井口的大小。通過多媒體展示各種奇聞逸事時,教師使學生明白,在如今坐井觀天的人仍有很多,我們應在生活中更加警醒,不能過于傲慢,要保持謙遜、謙和。
結(jié) ? 語
對于絕大多數(shù)的語文教師而言,教材是整體教學的核心,在傳統(tǒng)教學過程中,教學就是圍繞教材展開的。但隨著新課程標準的推廣,在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模式中,教師也要重視課外知識以及多樣手段對學生的引導效果。
[參考文獻]
殷立丹.淺析如何提高小學語文教學的有效性[J].學周刊,2018(30):91-92.
作者簡介:周靜(1984.10—),女,山東青州人,本科學歷,二級教師,研究方向:小學語文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