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燕燕
摘 要:初中歷史課堂應注重實踐性教學,這不僅是新課程改革的要求,同時也是歷史課堂教學的實際需要。教師依照教材內(nèi)容、學生學習實際、多媒體展示平臺等設計多元化的教學活動,為全體學生融入活動創(chuàng)造良好環(huán)境。為了讓初中歷史課堂充滿趣味性和生動性,教師要重視多樣化教學活動的設計,靈活運用各種教學手法,從而提高教學質量和效率,激發(fā)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
關鍵詞:初中歷史;教學活動;活動設計
隨著新課程改革的進一步深入,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越來越意識到自身身份轉變的重要性,從以往的“主導者”逐漸向“引導者”和“協(xié)作者”的身份過渡,尤其是在初中歷史課堂中,更應該“以人為本”,鼓勵學生盡可能多地參與課堂“活動”,引導學生通過“活動”學習歷史、感悟歷史、懂得歷史。譬如,組織學生表演歷史劇、看圖識歷史、講史大比拼、古裝劇中找茬等活動,通過組織活動,讓學生的情感得到有效釋放和宣泄,并在愉悅的氛圍中掌握了歷史基礎知識,培養(yǎng)道德情感,培養(yǎng)團隊精神,陶冶高尚情操,因此,在初中歷史課堂中設計“活動”大有裨益。
一、初中歷史課堂中“活動”設計的意義
1.有助于學生轉變學習方式
在新課程改革推進過程中,不僅需要教師轉變教學方式,變成教學活動的引領者而不是簡單的傳授者,同時學生也需要轉變學習方式,變成學習的主動者而不是單純被動地接受學習,所以,在歷史課堂中設計活動有助于學生歷史學習方式的轉變。新課改標準要求在課堂教學中要努力創(chuàng)造能夠引導學生積極參與的教學環(huán)境,激發(fā)學生自主、合作和探究的主動性,培養(yǎng)學生學習和應用知識的能力和態(tài)度。歷史教師應該鼓勵學生積極參加各種教學“活動”,在活動中思考探索,幫助學生認識到自己在學習過程中的地位,不再是被動地接受知識,而是把自己當成學習的主人翁。
2.有助于達成課堂教學目的
歷史課程的課堂教學目的無外乎提高教學質量,培養(yǎng)高素質人才,初中歷史老師有責任自覺探索提高歷史課堂教學效率的策略和方法,而課堂“活動”當仁不讓成為歷史課堂新寵。如果融入朗誦、唱革命歌曲、繪歷史地圖歷史漫畫、講歷史故事、演繹歷史劇等活動,教師積極組織創(chuàng)設條件,學生踴躍參與積極投入,歷史課堂就會變得豐富多彩、熱鬧非凡。但是,課堂活動并不是盲目的,也不能為了活動而活動,課堂活動設計應該具備明確的目的,正確引導學生認識到活動的意義所在,防止其偏離主題。
二、初中歷史課堂“活動”設計的策略
1.按照教材內(nèi)容設計活動,整合教學資源
初中歷史課堂的教學活動設計,需要教師將教材內(nèi)容充分考慮進去,按照教學實際進行活動策劃。教學活動需要有明確的目的性,因此,教師在設計活動時要緊扣教材,讓活動成為教材的“替身”。在活動開始前,教師應該讓學生明確該活動的意圖,以便圍繞主題展開實踐活動。同時,教師也要扮演好“導演”的角色,不僅要全局把握活動,而且要深入到活動中,進行引導和糾偏,只有這樣才能使活動效果更佳。比如,在學習“甲午中日戰(zhàn)爭”章節(jié)時,由教師設計表演活動,現(xiàn)場重視《馬關條約》的簽訂過程。人物角色:李鴻章、日本公使等,以教材內(nèi)容為基礎設計人物臺詞,以小組為單位分別在班級內(nèi)展示。此類演繹活動為學生提供了親身體驗歷史事件的機會,因此,學生能夠更加深刻地獲得學習認知。
2.根據(jù)教學情境設計活動,改變學習方式
歷史課堂活動不僅要正確解讀教材文本,也要引導學生啟動大腦思維,在活動過程中形成實踐感知,通過對教材內(nèi)容的有效拓展,從而形成學習歷史的能力。同時,教師在活動創(chuàng)設過程中,要洞察學生群體的差異,針對不同群體設計不同類型的活動,以此來提高活動的完成度,將因材施教原則落到實處。學生活動需按照不同標準實施分組,小組內(nèi)需做好具體分工,既要面對全體人員,又要充分體現(xiàn)個性化,為全員打造課堂教學活動開展平臺。
3.依托媒體設計活動,烘托課堂教學氛圍
歷史課堂活動設計方法眾多,利用各種媒體輔助活動設計已然成為現(xiàn)代課堂的首要選擇,尤其是多媒體技術走進課堂教學后,其強大的展示功能讓聲、光、電技術得以充分發(fā)揮。只有學生參與度高,課堂氛圍活躍,歷史課堂教學效果才能顯性呈現(xiàn)。
參考文獻:
[1]高德利.淺談初中歷史課堂教學活動的設計[J].學周刊,2014(18).
[2]付國昌.淺談如何做好初中歷史課堂教學設計[J].新課程(中學),2015(6).
[3]龔利華.培養(yǎng)初中學生學習歷史興趣的方法探究[J].文理導航(下旬),2011(1).
[4]朱志浩.中學歷史活動課的實踐和思考[J].歷史教學問題,201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