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初中語文教學中,教師可以借鑒人本主義心理學的相關(guān)理論,促使學生的閱讀效率得到提高。通過多維切入的方式促使學生個性化表達;借助網(wǎng)絡(luò)拓展學生的閱讀資源;教學中注重對于學生價值導向的引導;嘗試聯(lián)系生活,縮短學生和所讀文本之間的距離。采用合理的方法能有效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提升學生的語文核心素養(yǎng)。
關(guān)鍵詞:人本主義心理學;閱讀教學;初中語文
學者馬斯洛提出了人本主義心理學理論,這是一門研究人的動機、自我發(fā)展、理解和審美的學科。人本主義心理學認為如果后天的環(huán)境適當,那么人就會得到自然的成長。在初中語文教學中,筆者也嘗試借鑒人本主義心理學的相關(guān)理論,起到優(yōu)化教學效果的作用。馬斯洛提出要促使學生自我實現(xiàn),組織學生展開內(nèi)在學習,因此我在初中語文教學中也尊重學生的學習過程,嘗試引導學生在自主探究中發(fā)現(xiàn)自己的價值,引導學生自主提高閱讀能力。
一、多維切入,鼓勵個性表達
馬斯洛提出了性善論,認為要重視學生學習的外在環(huán)境,創(chuàng)設(shè)良好的環(huán)境促使學生得到自我成長,重視每一個學生的潛能。我在初語教學中嘗試給學生創(chuàng)造一個輕松而自由的學習環(huán)境,讓學生能在良好的學習環(huán)境下調(diào)動自身的需求,大膽地進行表達。初中生的思維比較活躍,往往有很多奇思妙想,我鼓勵學生從多種角度切入主題,大膽進行個性化表達。
在學習七年級上冊第二單元第5課《秋天的懷念》后,我組織學生以“孝道”為主題,展開交流活動,說說從文章中能獲得怎樣的啟迪。我首先鼓勵學生從文章的內(nèi)容獲得最基本的信息:“這篇文章講述的是什么呢?”“這篇文章講述了母愛的偉大?!薄澳阌X得如果沒有母親的點化,‘我最終會變成怎樣的人呢?”學生回答:“他可能無法面對殘酷的現(xiàn)實,最終走向死亡?!薄八哉f是母親給了‘我活下去的希望,那么,作為兒女,又應(yīng)該如何報答父母之恩呢?”我鼓勵學生暢所欲言,可以從課文的角度入手分析,談?wù)剬τ谌宋锏脑u價,也可以從生活的角度出發(fā),說說為人子女怎樣做才是真正的孝順。如有學生回答:“文章中的母親十分敏感,避諱說和走路有關(guān)的詞語。但是文章中的‘我卻十分遲鈍,連母親痛得睡不著覺都不知道。”還有學生回答:“孝順不只是要給父母花錢,更重要的是心靈上的關(guān)懷?!?/p>
在組織學生展開課堂閱讀的過程中,我盡量營造出輕松的氛圍,讓學生始終保持愉快的心情。這樣學生就能經(jīng)常體驗到閱讀的快樂,在交流想法的時候,也會更大膽地說出自己的體驗和感受。這不僅能讓學生的交流表達能力得到提升,同時也會促使學生逐步培養(yǎng)自信的品質(zhì),獲得全面發(fā)展。
二、借助網(wǎng)絡(luò),拓展閱讀資源
馬斯洛的自我實現(xiàn)理論認為對個人的自我成長而言,選擇很重要,人們要通過自我選擇達到自我實現(xiàn)。在這個選擇的過程中,學生要靠自己的力量,也需要他人的幫助。所以我在教學中總是嘗試給學生推薦補充閱讀的資料,給學生的閱讀指明方向、提供一定的幫助。同時我也鼓勵學生利用網(wǎng)絡(luò)進行搜索,了解他人對于閱讀的看法,并閱讀網(wǎng)絡(luò)上搜索到的有益資料。這樣就能不斷拓展閱讀資源,讓學生有更多地收獲。
七年級上冊第六單元21課《皇帝的新裝》是一篇精彩的童話故事,我組織學生在網(wǎng)絡(luò)上進行搜索,尋找精彩的童話故事,拓展閱讀,并在課堂上交流。我首先給學生推薦了安徒生童話和格林童話,鼓勵學生選擇其中的精彩片段進行閱讀,引導學生體會這兩位作者的不同風格。同時鼓勵學生閱讀其他網(wǎng)友推薦的童話書籍。如有學生從書評類網(wǎng)文中獲得了啟迪,發(fā)現(xiàn)有網(wǎng)友推薦了中國作家鄭淵潔的一些童話作品。該學生在閱讀后覺得十分精彩,于是就和同學分享,并且進行討論,提出:“和外國的童話故事相比,鄭淵潔的童話更接地氣,與我們的生活更接近?!边€有學生有所感觸:“原來我們中國也有很多優(yōu)秀的童話作家啊?!睂W生拓展了資源,獲得了更多的閱讀感悟。
新課標提出要組織學生展開個性化的閱讀,促使學生展開探究性閱讀。我在初中語文教學中嘗試用各種方法引導學生獲取閱讀資料,嘗試在自主思考和他人推薦的基礎(chǔ)上選擇合適的資料,這樣能調(diào)動學生的閱讀積極性,促使學生更主動地展開閱讀活動。
三、注重過程,把握價值導向
人本主義學習理論認為在教學中教師要嘗試深入到學生的情感世界中,避免教學出現(xiàn)情知分離的現(xiàn)象。我在教學中也十分注重學生感知和體驗的過程,嘗試把握住學生閱讀的價值導向。我在指導學生閱讀前,先嘗試了解學生的閱讀心理和情感需求,然后根據(jù)學生的想法提出問題,引導他們深入思考。這樣就能讓學生在閱讀時除了獲取信息,展開信息加工以外還多獲得一份感悟,嘗試深入挖掘文本中的情感因素。
七年級下冊第二單元第8課《木蘭詩》講述了花木蘭替父從軍的故事。我在教學中充分考慮到了學生的閱讀心理,用電影《花木蘭》的片段引發(fā)學生的興趣,讓學生對《木蘭詩》產(chǎn)生濃厚的閱讀興趣。然后再嘗試調(diào)動學生的內(nèi)心情感。如提出問題:“當?shù)弥赣H要從軍時,木蘭的心情是怎樣的?”學生回答說:“木蘭十分難過,不想讓老父親冒風險?!薄澳敲?,她如何解決這個問題呢?有沒有抱怨國家?有沒有想要逃避呢?”學生回答說:“她沒有抱怨國家,因為她知道參軍是為了保衛(wèi)國家,如果國家滅亡了,小家自然也無法安穩(wěn)地生活。”還有學生提出:“花木蘭選擇了替父從軍,體現(xiàn)出了很強的勇氣,她沒有向困難低頭?!痹谖业囊龑拢瑢W生從花木蘭的身上體會到了什么是忠義兩全,挖掘出詩歌中的情感和精神。
學者馬斯洛在需求層次理論中提出人們對于美有一定的需求,有愛和被愛的需求。因此在語文教學中要注重讓學生感受到美,體驗到愛。我鼓勵學生在閱讀中展開想象,進行情感體驗,嘗試和作者形成共鳴,久而久之,學生的情感就會更為豐富,人生觀、價值觀和世界觀都會有所提高。
四、聯(lián)系生活,縮短文本距離
學者羅杰斯提出了非指導教學的策略,認為只有學會如何學習和學會如何適應(yīng)變化的人,才是有教養(yǎng)的人。我在教學中也嘗試讓學生成為這樣的人。鼓勵學生嘗試在聯(lián)系生活的基礎(chǔ)上展開閱讀,拉近學生和文本之間的距離,促使學生更好地挖掘文章的主旨,學生的閱讀能力會有所提高。
在學習七年級上冊第五單元第17課《紫藤蘿瀑布》之后,我鼓勵學生多閱讀描繪花草的文章,并鼓勵學生展開思考:“為何作家在看到這些花草后,總會有所感悟,能夠聯(lián)想到一些和生命、人生有關(guān)的命題呢?”我鼓勵學生帶著問題展開賞花活動,并嘗試獲得一些感悟。如有學生在欣賞了桂花后提出:“桂花看上去很小,很不起眼,但是卻那么香。就好像人一樣,不能光靠外表的美麗,而應(yīng)該用自己的真才實學感動人。”我鼓勵學生一邊閱讀《紫藤蘿瀑布》一邊回憶自己在生活中賞花的經(jīng)歷,用仿寫的方式,寫自己的賞花小記。這種讀寫結(jié)合的活動拉近了學生和文本的距離。
在聯(lián)系生活進行感悟的過程中,學生能豐富生活體驗,把課堂閱讀中學到的思維方式轉(zhuǎn)移到生活中,進而產(chǎn)生更多的生活感悟。
在初中語文閱讀教學中,我嘗試將人本主義心理學的理論運用到教學中,這樣能促使學生在閱讀的過程中自我發(fā)展,提高審美能力,獲得更大的進步,進而提高閱讀教學的有效性。
參考文獻:
[1]岳惺菡.運用人本主義心理學教育理論指導初中語文閱讀教學的策略[J].教育與教學研究,2014,(12) .
[2]滕娟.依托人本主義理論,走進閱讀新境界[J].語文天地:初中版,2018,(4).
[3]魏調(diào)平.文本互涉助力閱讀教學[J].語文教學之友,2019,(1).
[4]王勛玲,唐靜靜.人本主義心理學教育理論對初中語文閱讀教學的指導作用[J].寫作,2017,(11).
作者簡介:何旭松(1974—),男,江蘇省宜興市高塍中學一級教師,主研方向為初中語文課堂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