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俊成 趙鑫 張曉梅
立校之初,“尚實學,尚實習,尚實行”校訓的確立,奠定了北京八中踏實樸素的教育追求底色;改革開放后,“著眼于未來,著力于素質”教育思想的確立,造就了八中素質教育先驅的閃光名片;“三個提升、兩個促進”教育價值的提煉,確立了八中本真致美的氣質和境界,進一步彰顯了既腳踏實地又遠見卓識的教育智慧和風范。
溯本求真
培養(yǎng)什么人,是教育的首要問題。人才作用的滯后性要求教育既具基礎性又具前瞻性,有追求的學校會在教育實踐中,尋找符合學習規(guī)律又滿足社會需求的路徑與策略。
八中的前身“四存中學”創(chuàng)建于華夏遇“三千年未有之大變局”的清末民初,彼時確定“尚實”的辦學理念,以“道藝兼習,文武并重”為育人宗旨,課程中西兼顧、德智體美并重,旨在培養(yǎng)“經世致用”的全才。
四存中學的課程設置反對“懸空之道,虛華之學”,重“實學”“真學”,除開設修身、國文、數學、外國語、物理、化學、歷史、地理等常規(guī)課程外,還開設農學、拳術、球類、中西音樂和繪畫等課程。學校重視德育,要求學生每天寫日記,記錄言行,反思不足,加強修養(yǎng);重視經典閱讀,專設“經學”一科,規(guī)定讀經之法,涵養(yǎng)家國情懷;重視實踐能力,開辟農圃供學生實習農事,培養(yǎng)動手能力;教材教法注重中西交融,開闊學生視野等。學校創(chuàng)辦不久即遠近知名,1936年全市國文會考,前30名中有16名為四存中學的學生,且包攬前6名,轟動京城,而且曾連續(xù)五年在北京市中學比賽成績中名列第一,為嘉獎四存中學,張學良將軍特贈予學校題有“會我以文”的銀盾一尊。
一所學校的氣質和性格與建校時的追求與理念有關,四存中學這種“求真務實”“不尚虛華”的風格,將不斷發(fā)揚光大。
1949年,四存中學與北平八中合并為北京八中,八中人始終將學校發(fā)展與祖國命運聯系在一起,探索人才發(fā)展的內在規(guī)律,培養(yǎng)了一批批優(yōu)秀畢業(yè)學生。改革開放,百廢待舉,面對人才短缺、需要快出人才多出人才的社會形勢,北京八中在培育優(yōu)秀學生的過程中,研究因材施教的科學規(guī)律,從小學中甄別遴選智力超常兒童,創(chuàng)辦“中學超常教育實驗班(少兒班)”,招收10歲左右的四年級學生,通過課程整合和教育教學方式創(chuàng)新,使學生用四年時間學完八年的課程。30多年的實踐證明,“超常兒童”成長有規(guī)律可循,實現了高水平的素質教育。
面對當時漸趨嚴重的“片面追求升學率”現象,八中制訂并試行《北京八中學生素質大綱》,“素質大綱”將學生成長需要的各種素質歸納為23項“目標”,配以實施的“主要手段”和“考核方法”,既具科學性,又具操作性。如“目標20—有高雅的審美情趣”,主要手段:高中開設“美術概論”選修課;每年年底舉行“八中藝術節(jié)”;不定期組織美的講座和其他課外活動。再如“目標23—有體育愛好,掌握一項健身項目”,主要手段:試行體育課的部分選修;實行體育課、體育協會和運動隊三級體育活動制度,運動隊以田徑、游泳、體操為主項,兼抓球類;每年一次體育節(jié),各季度組織拉練賽。
“素質大綱”的提出,標志著八中從立校之初以課程設置作為人才培育途徑的樸素認識,到對學生素質培養(yǎng)的理性飛躍。自此,形成了以“著眼于未來、著力于素質”為核心教育思想的北京八中素質教育文化。
守正創(chuàng)新
十年樹木,百年樹人。八中人深刻地認識到,要培養(yǎng)社會主義合格建設者和優(yōu)秀接班人,就要堅持“著眼于未來,著力于素質”的辦學思想,切實認識并具體實現“三個提升、兩個促進”的教育價值,用課程優(yōu)化推進素質教育的深化,用制度完善規(guī)范素質教育的推進,用機制改革支撐素質教育實施,守正創(chuàng)新,久久為功。
近年來,隨著國家教育改革的推進,八中素質教育進入科學化、體系化、系統(tǒng)化的實踐探索新時期。
搭建教學與德育相輔相成的網狀課程結構。發(fā)揮整體育人功能,建設以提升學生生存能力為“經”,以提升人的生活品位為“緯”的網狀課程體系,綜合交融達成提升人的生命價值的育人目標,促進社會發(fā)展,促進人類美好。
以課程優(yōu)化推進素質教育深化。2010年,“素質班”創(chuàng)辦,形成“加速式”“充實式”兩種超常教育創(chuàng)新培養(yǎng)模式,整合課程,改革學制,取得豐碩成果;2012年,自主課程實驗構建了“一主兩輔四階梯”高中課程體系,素質教育課程化完成分類分層體系設計;2013年,開設中美課程合作項目班,素質教育增加國際化內涵和比較借鑒;2017年,藝術、技術和體育“項目課程”實施,課程與教學鮮活生動。這些探索步穩(wěn)印深,推動了素質教育的課程實施。
以機制改革保障素質教育推進。為轉變管理定位,強化服務職能,學校進行了扁平化改造,成立“學生發(fā)展指導評價中心”“教學指導評價中心”“學校發(fā)展保障中心”“超常教育創(chuàng)新實踐中心”“國際化教育中心”和“合作辦學中心”等六個管理服務中心,各設相應職能部門,負責管理引領服務事宜,提高了實效;實施“年級主體制”管理,賦予年級更大的人權、財權和事權,使管理更加簡明高效;創(chuàng)新運行“三線兩全”的管理體制,“黨的引領保障”“行政統(tǒng)籌實現”“教代會民主評議”三線并行、各負其責、互相促進,推進全過程管理和全方位評價,學校治理進入現代化、科學化的時代,進一步豐富了學校素質教育的文化內涵。
以文化建設提升素質教育品位。學校建有四存建筑小品、孔子和蘇格拉底雕像、日晷、文化廣場等,既傳承優(yōu)秀的校風,又體現放眼世界的胸襟;科技節(jié)、藝術節(jié)、體育節(jié)、致美音樂會、中學時代第一次鈴聲和最后一次鈴聲等特色德育活動,讓學生自我展示、自我教育;優(yōu)質中學聯盟和國際教師發(fā)展基地,每年定期的學術交流,為教師專業(yè)發(fā)展提供了國內國際交流、展示和學習的平臺;“陽”系列隊伍建設、“春”系列優(yōu)秀教師評選、“我是八中人,本真致美行”教職工系列征文演講等文化活動,潛移默化,美形塑魂。
行遠致美
進入新時代,學校堅持“著眼于未來、著力于素質”的教育思想,全力謀求“三個提升,兩個促進”教育價值的實現,落實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在增強綜合素質上下功夫”的要求,培養(yǎng)德智體美勞全面發(fā)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
修訂《北京八中學生素質大綱》,把正學校育人方向。八中以提升“素質”為著力點,以適應“未來”為著眼點,不忘初心,咬定青山,根脈相繼,篤志前行。學校重新修訂“素質大綱”,切實發(fā)展素質教育,為學生成長制訂全營養(yǎng)套餐核心素養(yǎng)圖譜,探索中學素質教育制度化、規(guī)范化、課程化的常態(tài)高效路徑和最優(yōu)策略。
研制實施《北京八中新課程方案》,規(guī)劃素質教育路徑。八中以“國家課程校本化,校本課程特色化,特色課程精品化”為原則,將“立德樹人”作為貫穿始終的紅線,德智體美勞五育并舉。進一步優(yōu)化“一主兩輔四階梯”課程架構:“學術類課程”為不同發(fā)展水平學生提供個性化套餐;“德行類課程”為不同修習內容設置多樣化實施策略;“綜合類課程”為學生跨領域跨學科修習創(chuàng)造條件,探索新形勢下學生成長的有效途徑與高效實施策略。
多措并舉實踐創(chuàng)新,拓展師生自主高質量發(fā)展時空。一是,每年選派師生到分校、友好校、薄弱學校和邊遠地區(qū)學校開展“雙感雙有”系列活動,“雙感”指感動、感恩,“雙有”指有作為、有價值。通過活動將學校在教育實踐中取得的經驗和成果進行分享與推廣,促進社會公平,也讓教師、學生通過深入基層,感受教育生態(tài),體會教育價值。二是,自2015年起,學校借助社會機構E智慧每學期為學校從教師、課程、教學、資源、組織與領導、文化、安全、同伴等八個方面進行自主診斷,讓干部教師通過客觀數據自主分析工作中的亮點與不足,并進行調整與改進,在學校管理、教師教育教學等方面發(fā)揮了積極的作用。三是,為積極推進素質教育,全面提升學生綜合素質,學校研制了包括人文素養(yǎng)、學科素養(yǎng)和發(fā)展素養(yǎng)的“北京八中學生360分綜合素質評價方案”,為學生健康全面發(fā)展提供科學規(guī)劃方案。四是,深化“廣泛導師制”,從學校知名校友、社會賢達精英、學校熱心家長中挑選對學校教育有感情、在某個領域或專業(yè)有突出成就或影響力的人士擔任學生導師,導師針對學生完成“定期會面,推薦書籍,研究課題,學習評價”等活動任務,拓展學生成長過程中“師者”空間。五是,在校內完善“教導團隊制”,使班主任和全體教師成為學生成長的共同引路人。
編輯 _ 王雪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