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曉月
摘要:進入21世紀以來,無人機廣泛應用于民事領域,并且仍然在不斷探索新的應用領域。目前,在法律層面上未對民用無人機作出明確規(guī)定,而實踐中無人機問題頻發(fā),因此,基于民用無人機的特性及相關問題值得從侵權的角度做出思考,尤其是歸責原則的適用。
關鍵詞:民用無人機;侵權;歸責原則
一、問題的提出
目前我國并未在法律層面對民用無人機做出規(guī)定,因此,民用無人機是否可以歸為民用航空器之列,法律不能給出答案。這就會涉及到一個問題:當民用無人機墜落致人損害時,是否可以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侵權責任法》(以下簡稱《侵權責任法》)第71條規(guī)定嚴格責任以及《中華人民共和國民用航空法》(以下簡稱《民用航空法》)第十二章的賠償責任。由于無人機市場的玩具化傾向,消費者出于休閑娛樂之心購買并使用無人機,而且這些民用無人機的危險性遠達不到民用航空器的危險程度。因此出現(xiàn)民用無人機墜落致人致害時應適用何種歸責原則較為公平值得思考。
二、對民用無人機墜落致人損害歸責原則的思考
首先應當對民用無人機是否屬于航空器進行判斷,作為專門調整民航活動的特別法《民用航空法》并沒有涉及民用無人機的相關條文,立法者更傾向于將其歸入民用航空器之列。由于實踐中民用無人機事故頻繁,故各地紛紛出臺法規(guī)對其進行規(guī)制。從表1和表2中可以看出,基本可以從兩個方面對民用無人機進行的定義,即用途和起飛重量。同時,可以看出這些地方性法規(guī)將符合標準的民用無人機定性為航空器。
國際民航組織(ICAO)將航空器定義為:從空氣的反作用而不是從空氣對地(水)面的反作用在大氣中獲得支撐的任何機器。由于我國將人了《芝加哥公約》應當認為其中對航空器的定義同樣對我國國內(nèi)適用。基于以上定義,民用無人機完全符合航空器的定義。但是,除了飛行原理上的標準,航空器還應具備以下特征:能在空中飛行;借助空氣的反作用進行飛行且必須在地球大氣層內(nèi)活動;具有特定用途。特定用途這一點是判斷民用無人機是否為民用航空器的重要特征。因此筆者認為,判斷民用無人機是否屬于航空器,可從三個維度進行考量,飛行原理、起飛重量、目的用途。
我國以過錯原則為一般規(guī)則原則,在法律無明文規(guī)定時不得適用特殊歸責原則。對于不能劃人民用航空器的無人機墜落致人損害時,是否要適用一般規(guī)則原則呢?筆者認為,此種情況下適用過錯原則存在不合理之處。從危險程度的角度考慮:筆者在某電商平臺輸入“無人機玩具”作為關鍵字進行搜索隨機挑選了3款產(chǎn)品,其性能如表3所示,被賣家認為是”玩具“的無人機飛行高度幾乎都可達到100米約40層樓的高度。所以此類無人機還是具有一定的危險性的。從舉證方面考慮:若想要成功運行無人機還是需要一定的知識和技巧的,并且在發(fā)生侵權行為時,無人機的操縱者要比受害者更了解無人機的情況及墜落原因,所以由無人機操縱者舉證自己的操縱過程沒有過錯要比受害人舉證行為人有過錯更加方便,更有利于糾紛的解決。筆者認為此種無人機墜落致人損害時適用過錯推定原則更為合理。
三、結語
應當在《民用航空法》中增加有關無人機的規(guī)定,并且明確規(guī)定符合何種條件的無人機應當認定為民用航空器,對于達到民用航空器條件的無人機,墜落致人損害時,應適用嚴格責任。對于不符合民用航空器條件的無人機墜落致人損害時,應當適用過錯推定責任,由加害方舉證自己的駕駛(操作)行為無過錯,以更好地保護受害方利益。
參考文獻
[1]王利明.侵權責任法[M].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6.
[2]楊惠,郝秀輝.航空法學原理與實例[M].法律出版社,2017.
[3]艾洪昌,王春生.我國民用無人機管理現(xiàn)狀分析[J].管理觀察,2015(7):191-192.
[4]高國柱.中國民用無人機監(jiān)管制度研究[J].北京航天航空大學學報,2017(5):28-36.
[5]左榮昌.外國無人機立法對中國的啟示研究[J].齊齊哈爾大學學報,2018(1):79-83.
[6]費麗婭.無人機“黑飛”的社會風險和法律規(guī)制[J].鐵道警察學院學報,2017(6):32-37.
[7]高家偉.無人機適航管理法律問題研究[J].飛航導彈,2017(6):30-36.
[8]劉云生.無人機的法律航道[N].深圳特區(qū)報,2017-9-19(11).
[9]劉勝軍.無人機的發(fā)展需要技術和法律的雙重護航[J].中國戰(zhàn)略新興產(chǎn)業(yè),2017(25):94-95.
[10]李雪.無人機“黑飛”相關法律問題研究[J].寧波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17⑶:59-64.
[11]林燕平.民用航空侵權的法律適用及《蒙特利爾公約》對中國的影響[J].域外法苑,2006(6):82-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