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紀錄片《中國女紅》是對女紅藝術品的展示,在一個個藝術品之后映射的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女紅是女性表達情感和民族文化內涵的重要形式,是對中國男耕女織文化的繼承,是自然崇拜文化的精神寄托、是情感追求的媒介。女性們巧妙地運用了女紅織制品、圖案飾樣來闡釋對生命的感悟與敬畏。
關鍵詞:女紅;文化原型
作者簡介:王鳳(1994.11-),女,漢族,皖和縣人,現(xiàn)就讀于北華大學文學院2017級文藝學專業(yè),主要研究方向:文藝學。
[中圖分類號]:J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9)-06--02
一、男耕女織文化
刺繡、縫紉、紡織、印染等和女性雙手有關的技藝,被稱為女紅。中國自古就有男耕女織的傳統(tǒng),民間愛情故事《牛郎織女》至今仍被傳頌;古詩《孔雀東南飛》寫道:“十三能織素,十四學裁衣”;《木蘭詩》也有“唧唧復唧唧,木蘭當戶織”這些是都對古代女紅的真實寫照。
過去,女紅和女子的能力、修養(yǎng)以及家教聯(lián)系在一起。婆家選擇媳婦的標準,是看她是否有一手好女工。女紅過去很大程度上決定了女子的婚姻成敗,所以其中必然傾注了妙齡少女們的心血、才情和智慧?!吨袊t》<母愛篇>里以前的土家族少女是需要會織西蘭卡普的,如果不會織就嫁不出去。在<造物篇>里,彝族白依人的火草衣是妻子送給丈夫的禮物,制作火草衣展現(xiàn)了女性的靈巧與聰慧,而丈夫們能以穿上妻子親手制作的純正的火草衣為榮,而制作一件火草衣的工序十分繁雜,從火草的采摘、清洗、捻線、織布,到縫制衣服,需要近一年的時間。在<至美篇>里的寫意緙絲更是對耐心及毅力的一種考驗,像這些需要耗費大量的時間與精力而力求達到至美的女紅制作正是得益于中國這種男耕女織的文化傳統(tǒng),因為中國是內陸國家,腳下的地是實實在在的,祖先們更偏向于種植紡織而不是航海冒險,更愿意守著自己的家園,過自給自足的生活。<歲月篇>里梁桂金老人制作的稻花是將稻米谷粒一顆顆粘在一起,組成花瓣形狀,耕地得到的糧食經由女性的雙手,使其蘊含了對農田豐收的祈愿,而這正是男耕女織文化的完美體現(xiàn)。
二、“和”文化
中國是一個崇尚“天人合一”哲學觀念的國家,在人與自然的相處中力求達到和諧統(tǒng)一,以自我對世界的感悟來尋求自然之道,順應自然,遵循自然規(guī)律,享受著自然賜給我們的種種恩惠。中國古人的“天人合一”意識,可以說是伴隨著華夏民族與生俱來的,《易經》中所說的三才之道,是把天、地、人并立起來,人處在中心地位,上承天、下接地,而人想獲得成功就得順天時,量地利。這種“天人合一”的思想在《中國女紅》<造物篇>里得到了淋漓盡致地體現(xiàn)。
中國西南地區(qū)產苧麻,苧麻是紡織原料,制麻最好的季節(jié)是夏至后二十天,因為這時候的麻非常柔軟,撕開它的莖稈就可以織布了,這是對苧麻生長的屬性與規(guī)律進行的探索。搓麻線時指尖的力道、拿捏等都是對其規(guī)律的順應與掌握。滇西高原上只生長在海拔1800米至3200米地區(qū)的火草,可以用來“燧石引火”,而這里的女人通過自己對自然的探索,認識到火草還可以用來織布。生長在海水與淡水交匯處的咸草,收割后需要暴曬,使其轉化為堅韌的纖維,溫嶺的女人們則將它們編成一頂頂帽子?!吨袊t》中這樣的例子數(shù)不勝數(shù),人們通過自己對所處的自然環(huán)境的認識,與自然達成和解,這是幾千年來不斷被傳承并深深植根在我們意識里的文化傳統(tǒng)。
女人們除了懂得利用自然,也努力追求美的和諧統(tǒng)一,將自己的情緒、情感和感受融匯在自己的女紅制品中,達到了“心手合一”的創(chuàng)作狀態(tài)?!吨袊t》<至美篇>里的緙絲最初用來制作皇家服飾,后用來摹緙名人書畫,因其制造過程極其細致,摹緙常勝于原作,所以有“一寸緙絲一寸金”的盛名。在緙絲的制作過程中,女人們不僅需要精湛的技術,還需要有對藝術的領悟,要細心、靜心、恒心,不斷地精益求精,力求達到了人與自然交融、交感、化一的狀態(tài),尋找到技藝的精無止境。這正是中國文人所追求的平和、虛清、沉靜的文化性格和涵養(yǎng)相合,是天人合一的又一重境界。
三、圖騰文化
“圖騰文化是人類早期的混沌未分的一種文化現(xiàn)象。在人類社會早期,社會意識和宗教意識是相互交織,尚未分離的。因此,圖騰文化既是宗教文化,也是社會文化”。[1]圖騰文化作為一種早期宗教信仰和社會文化現(xiàn)象,是人類早期的“集體表象”,蘊涵了豐富的遠古道德思維。
古代的人對天地自然還處于未知狀態(tài)時,因自身無法抵御自然災害,因而對太陽、雷電、猛獸、疾病等充滿敬畏、崇拜之情。而以這些物象制作的圖騰正是遠古人祈求庇護的表達?!吨袊t》<歲月篇>里廣西壯族的瑤服,用象征著土地顏色的青布加上手工繡制的挑花,親人將情感傾注在挑花的一針一線里,希望把祖先的祝福與庇佑穿在身上。土家族的西蘭卡普“四十八鉤”紋樣,寓意著未來人生遇難解憂,順心吉祥。這些都是中國圖騰文化的體現(xiàn)。陜北的剪紙藝術對神話里的先祖進行創(chuàng)造,像鳳凰、盤龍的圖案等,這種觀念在中國由來已久?!八^圖騰神觀念,即不把圖騰看作親屬,也不認為它是祖先,而是把它奉為氏族、胞族、部落、民族、家庭或個人的保護神,相信它具有超自然的力量,既能降福于人,又能為人排憂解難。圖騰神是人們心目中的偶像,是神圣不可侵犯的,不能把它與自然界中的同類動物或植物等同起來?!盵2]而女紅制作里無論刺繡,剪紙、印染都會有圖案,女人們巧妙地將日、月、風、雨、花、鳥等融入自己的作品中,這些圖騰幾乎都是人們的一種美好祈愿,也是人們對生命意識的自覺,在中國文化里傳承不息。
四、色彩文化
看《中國女紅》最顯著的感嘆就是美,這個“美”不僅體現(xiàn)在“形”上,也體現(xiàn)在“色彩”上。中國人把生命的組成與五行、五色對應起來,這正是中國人對世界的認識。祖先們在自然中把色彩與人的感官聯(lián)系起來,像紅色給人的感覺是熱烈,青色給人的感覺是冷。對于自然界的風雨雷電,生老病死,祖先們無法掌控,于是又建立了對色彩的信仰。如紅色與太陽、鮮血的關系,黃色與土地的關系等,在逐步認識了自然后,開始使用色彩比附,或者借助色彩表達愿望。如紅色代表吉祥和辟邪;黃色代表權利等。
《中國女紅》中無論什么地域,什么民族,在女紅制品中女人們對顏色的選取必然體現(xiàn)著本民族的文化。在<歲月篇>里新疆維吾爾人制作的帕拉孜是彩色的,而明亮黃色要用沙棘樹的樹根來染色,對于色彩原料的選擇,上色程度的深淺是決定著一件帕拉孜的好壞的重要因素。色彩所表現(xiàn)的是一種民間情感,表達了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不論植物、動物、人物,選擇的必須是吉樣的色彩,色彩的規(guī)律通過母女間轉述傳承,形成傳統(tǒng),這些色彩都是具有象征意義的。在<守護篇>里苗族人的蠟染,其韻味就在于藍白兩色之間的自然過渡,其中藍色莊重,白色更多的起到襯托作用,民間美術中有“以白顯色”的說法。四川的羌繡更是有用色艷麗,對比強烈的特點。緙絲摹緙寫意畫,色彩上講究濃、中、淡、輕的層次配比,把繁雜的色彩與意境對立起來,達到傳神的效果。這些女紅制品中流露出的豐富情感,訴說了勞動婦女的心聲,表達出人們敬慕自然,信奉萬物有靈的精神追求,這也使民間藝術的色彩具有了豐富的象征內涵。
五、結語
從養(yǎng)蠶栽棉到紡紗織布,從穿針引線到縫衣制服。傳承了上千年的中國女紅不僅滿足了日常生活的需要,也讓生活變得繪聲繪色。而中華五千年的文化已深深植根在我們每一個人的心中,指導我們認識世界,改造世界,創(chuàng)造美的價值。
注釋:
[1][2]何星亮:《中國圖騰文化研究》,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2年版,第10~ 22頁,72頁。
參考文獻:
[1]胡平.論女紅的藝術性質[M].南京:江蘇文藝出版社,2005 年版。
[2]漢聲編輯室.中國女紅——母親的藝術[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6 年版。
[3]潘健華.女紅:中國女性閨房藝術[M].北京:人民美術出版社,2009 年版。
[4]孫佩蘭.中國刺繡史[M].北京:北京圖書出版社,2007 年版。
[5]李海影.中國民間女紅圖飾及審美研究[D].淮北:淮北師范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1 年。
[6]何紅一.女紅文化與中國民間美術[J].美術論壇,2010(2)。